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基因突变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PCR扩增66例AD患者及143例对照者的激素受体α基因突变点,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行凝胶电泳确定其基因型。结果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各种基因型频率在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就目前的调查的例数来看,激素受体α基因突变可能不足以构成阿尔茨海默病的独立遗传性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拮抗剂方案和长方案对超重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于本生殖中心初次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的PCOS且超重(BMI≥24 kg/m2)的35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促排卵方案不同分为拮抗剂方案组(n=226)和长方案组(n=130),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促排卵情况和临床结局,分析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优质胚胎率、一次移植妊娠结局和累积活产率的差异。结果基本资料中,两组患者的女方年龄、BMI、基础睾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长方案组比较,拮抗剂方案组患者的基础FSH水平[(6.42±1.63)U/L vs.(6.78±1.53)U/L]显著降低(P<0.05),而窦卵泡数[(32.55±11.06)个vs.(28.02±7.09)个]显著增多(P<0.05)。促排卵情况比较中,拮抗剂方案组患者的扳机日LH和P水平以及优质胚胎率(38.04%vs.32.26%)显著高于长方案组患者(P<0.05),但E2水平及获卵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临床结局比较中,两种方案的中重度OHSS发生率、因OHSS高风险取消移植周期率、一次移植妊娠结局、乐观累积活产率以及保守累积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超重PCOS患者,与长方案相比,拮抗剂方案可获得更多的优质胚胎,但两种方案的临床结局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芽胞与Ⅱ期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关系,从而为高危复发患者的筛选及其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间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112例Ⅱ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由两名观察者分别独立选取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下肿瘤芽胞最密集的视野进行肿瘤芽胞计数,将112例患者分为高级别组(芽胞数目大于或等于10,30例)和低级别组(芽胞数目小于或等于9,8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及肿瘤相关生存率,并对两名观察者胞瘤芽胞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78(11-121)月。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5.3%和90.7%,5年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72.1%和9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08和P=0.001)。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证实,肿瘤芽胞是影响本组Ⅱ期结肠癌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RR=4.572,95%CI:2.218—11.746,P=0.002)和肿瘤相关生存(RR=4.116,95%CI:1.657~10.384,P=0.012)的独立预后因素。两名观察者对98例(87.5%)患者取得了相同的肿瘤芽胞评估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88)。结论肿瘤芽胞是一项高效且可重复的Ⅱ期结肠癌不良预后指标,可用以需术后辅助治疗的高危复发患者的筛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柚皮素拮抗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ELISA检测柚皮素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柚皮素对血小板磷酸二酯酶(PDE)活性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柚皮素对ADP刺激的血小板内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P)磷酸化形式p-VASP(Ser157)、p-VASP(Ser239)的蛋白水平的影响。分别给予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H89、蛋白激酶G(PKG)抑制剂Rp-8-Br-PET-cGMPS和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GF109203X预先孵育血小板后,再用柚皮素处理,然后给予ADP刺激,Western blot检测p-VASP(Ser239)蛋白水平。采用血小板聚集仪进一步观察PKA抑制剂、PKG抑制剂预先孵育血小板是否影响柚皮素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结果:柚皮素剂量依赖性地升高ADP抑制的血小板内cGMP水平,而并不改变cAMP水平。柚皮素还能显著升高血小板PDE活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柚皮素可明显升高由ADP抑制的p-VASP(Ser239)水平,但不影响p-VASP(Ser157)的蛋白水平,预先孵育PKG或PKC抑制剂并不影响柚皮素对p-VASP(Ser239)蛋白表达的作用,而预先孵育PKA抑制剂后,则能抑制柚皮素对p-VASP(Ser239)蛋白表达的作用。PKA抑制剂能阻断柚皮素对血小板聚集的拮抗作用,而PKG抑制剂并不影响其作用。结论:柚皮素可能通过升高血小板内cGMP水平和激活PKA依赖的信号通路来介导VASP的磷酸化,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在单次乳腺MRI中,结合T1WI动态增强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T1-weighted imaging,DCE-T1WI)与T2*W首过灌注成像(T2*-weighted first-pass perfusion imaging,PWI-T2*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40例患者在一次乳腺MRI中,先进行DCE-T1WI,随后进行PWI-T2*WI。结果DCE-T1WI如果将流出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作为诊断病灶恶性的阈值,诊断敏感性为74.2%,特异性为88.9%。良、恶性病灶早期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如果将病灶早期强化率90%作为诊断恶性病灶的阈值,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3.9%、77.8%;PWI-T2*WI将病灶早期信号丢失率20%作为诊断恶性的阈值,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3%、92.9%。良、恶性病灶在PWI-T2*WI早期信号丢失率的重叠范围小于DCE-T1WI早期强化率的重叠范围。就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而言,PWI-T2*WI中病灶早期信号丢失率高于DCE-T1WI病灶早期强化率(A值分别为0.910 vs 0.791,P=0.000)。结论 PWI-T2*WI在鉴别乳腺病灶的良、恶性方面有很高的特异性,在单次乳腺MRI中联合DCE-T1WI与PWI-T2*WI,能够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准确、实用的人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SR)A66G基因突变频率的检测方法,并了解汉族人MSR基因的分布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特异性扩增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SR)A66G基因序列,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NdeI酶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观察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图谱。结果 运用PCR-RFLP法检测了150名汉族人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SR)A66G基因点突变,其中野生型纯合子频率为25.33%,杂合子频率为52.00%,突变型纯合子频率为22.67%。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4867。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合于一般实验室检测及大规模的人群调查,汉族人MSR基因的分布与其他地区人群的分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哮喘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探讨规范管理干预在指导哮喘患儿用药方面的作用,以及对其生活质量以及家庭负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严格按照GINA方案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对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3月-2009年9月以来收治的150名哮喘患儿,按照年龄群分为3组并对其管理干预前后的各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t检验,以明确规范管理干预的实际效能。结果通过健康教育以及管理干预,儿童的生活学习质量(P=0.047,0.032)、治疗依从性(P=0.0331)以及家庭经济负担(P=0.042,0.041,0.041)都明显地改善。结论健康教育的系统管理干预对于有效控制哮喘发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提高患儿学习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认真落买,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改善医护患三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 外周血 CD3+ T 细胞中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含量及其与血小板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 30 例慢性 ITP患儿外周血为试验组,30 例健康儿童外周血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 CD3 + T 细胞和 ROS 平均荧光强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CD3 + T细胞ROS平均荧光强度(15.98±5.78)明显高于对照组ROS平均荧光强度(4.65±1.03),两组间 ROS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6,P < 0.05);试验组 CD3 + T 细胞 ROS 与血小板成负性相关关系。结论 慢性ITP 患儿外周血 CD3 + T 细胞的 ROS 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 ROS 可以为儿童慢性 ITP 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BackgroundTo investigat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 versus dye angiography for detecting pachychoroid neovasculopathy (PNV) and to determine the morpholog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PNV detection.MethodsPatients with pachychoroid phenotype were prospectively enrolled and underwent multimodal imaging examinations during the same visit.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FFA combined with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and OCTA for PNV was evaluated using multimodal imaging as the reference. Multimodal parameters of PNV were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assessed.ResultsPNV was detected in 58 eyes (46 patients) out of 340 pachychoroid eyes (201 patients) according to reference standard. Patients with PNV eyes were significantly older (54.6±7.56 vs. 48.2±9.1 year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a 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history (CSC) (93.1% vs. 12.4%) and had a worse visual acuity (0.30±0.22 vs. 0.58±0.30) than those without PNV eyes (all P<0.001). The sensitivity of FFA, FFA combined with ICGA, and OCTA in detecting PNV in patients with the pachychoroid phenotype was 67.2%, 63.8% and 98.3%, respectively,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87.2%, 96.8% and 100.0%, respectively. PNV not identified by dye angiography was more manifested as the absence of late plaque hypercyanescence on ICGA (P<0.001) and overall smaller capillaries without a distinct pattern (P=0.001), fewer core vessels (P=0.002) and smaller area (P=0.044).ConclusionsOCTA showed superior detection rate and accuracy for identifying PNV over dye angiography. In case multimodal imaging is unavailable, OCTA can be an effective and noninvasive method for monitoring PNV and guiding treatment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纯化及体外定向诱导人卵黄囊间质干细胞(YS-MSC)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显微分离人卵黄囊, 经酶消化得到卵黄囊细胞, 卵黄囊细胞经贴壁培养、传代纯化得到人YS-MSC, 流式细胞仪检测YS-MSC表面抗原表达, 钙钴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地塞米松、消炎痛、胰岛素定向诱导YS-MSC分化为脂肪细胞。油红O检测中性脂肪。结果:人卵黄囊间质干细胞易于分离、纯化, 体外培养增殖潜能大。卵黄囊间质干细胞CD29、CD44、CD166及CD105表达阳性, CD34、CD45和CD86为阴性;AKP弱阳性。卵黄囊间质干细胞经成脂诱导转化为大小不等的园形或椭圆形细胞, 可见胞浆内有少量微小脂滴形成, 随时间延长, 胞浆中脂滴相互融合, 胞核被挤于细胞的一侧, 经油红O染色脂滴染橘红色, 符合脂肪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论:人卵黄囊间质干细胞与成体间质干细胞表型一致, 在体外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