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带血管蒂舟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治疗距骨骨折提供新术式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舟骨背侧面形态、血供来源进行观测.结果:舟骨背侧面动脉主要来自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以及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分别发3~5支、1~3支和1~2支外径在0.2~1.0mm之间的骨膜支,形成骨膜动脉网.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可切取舟骨背侧2.0cm×1.0cm×0.5cm大小的骨瓣,用于距骨颈骨折修复.术式经临床应用证实,手术简便,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带血管蒂排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报道带血管蒂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应用解剖、生物学力学和手术方法。:在40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骨长肌腱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及生物力学研究。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带血管腓骨长肌腱及皮瓣转位修复跟腱。结果:采用该术式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9例。经10个月 ̄1.5年随访,移植的肌腱及皮瓣全部成活8例,愈合良好,跟腱功能恢复。1例皮瓣边缘性坏死,经短期换药愈合。结论:带  相似文献   
3.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短肌腱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cm处,腓骨短肌腱上长(12.5±2.2)cm,下长(9.5±1.0)cm,腓骨前后径为(2.1±0.5) 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2.8±0.4)cm,腓骨短肌腱距腓骨外缘(1.3±0.3)cm,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外缘(5.3±0.4)cm.结论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足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解剖观测了30侧成人下肢足内侧区皮肤血管.足底内侧动脉深支、浅支、内踝前动脉和跗内侧动脉,分别发4.5(3~8)支、7.4(3~12)支、5.9(2~12)支和2.8(1~6)支,外径在0.2~0.8mm之间的皮支分布足内侧区,动脉间吻合恒定.经选择性动脉注射显示,皮瓣面积约为9×6cm~10×8cm.以上述动脉为蒂的足内侧皮瓣,可转位修复内踝、跟腱、足跟和足底远侧区的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了12例均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腻及人精子的甘露糖受体(MR)进行超微结构定位。方法 采用甘露糖基化牛血清白蛋白(DMA)结合10nm胶体金制备探针DMA-G10,以此探针标记小腹腔巨噬细胞和获能前后的人精子,并用疼爱 射电子显微民制备的DMA-G10具有基露糖基结合特性。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可分为明、暗中类型。“暗细胞”不含MR,“明细胞”细胞膜表面含MR,该受体与DMA-G10结合后内化入细胞内。人 子发生  相似文献   
6.
在4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颈横动脉及其浅支的走行、分支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血管走行恒定,颈横动脉长10.5±1.3cm,浅支与肩胛冈支长4.8±0.8cm、外径2.1±0.3mm。颈横动脉浅支及其肩胛冈支为蒂的肩胛冈骨瓣转位脊柱前方植骨融合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第一楔骨瓣转位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第1楔骨瓣移位术,为修复距骨骨折、距骨体坏死和踝、足部关节植骨融合提供一种新的供骨区,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本骨瓣具有血管位置恒定,易于解剖,手术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少见的肌皮神经变异1例郑和平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性标本时,见右侧肌皮神经变异(附图)。肌皮神经以3支发自外侧束,该束沿喙脓肌内缘下降,并于喙突下9.5cm处与正中神经汇合,汇合前横径3;0mm。肌皮神经上、中、下分支均不穿经喙肱肌。上支细小距喙突下1.9...  相似文献   
9.
对50侧动脉灌注下肢标本观察,隐血管在小腿内侧上部与膝下内侧血管或胫后动脉肌间隙皮支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吻合:Ⅰ型,隐血管与膝下内侧血管在胫骨结节下4.0±1.5cm处吻合(占70%),外径0.7±0.2cm;Ⅱ型,隐血管与腔后动脉肌间隙皮支吻合(占30%),吻合处在胫骨结节下6.6±2.0cm,外径0.7±0.3cm。据此可形成逆行隐皮瓣,用于修复膝周及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带血供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的移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上肢骨不连、骨缺损以及肘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供骨区。方法:选择40侧成人上肢要同测了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通过解剖学研究,设计带血供的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治疗骨缺损和骨不连接。结果:从1995年开始,经临床应用9例(肱骨中段骨不连3例,骨缺损2例;尺、桡骨中、上段骨不连3例;肘关节面软骨缺损1例),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结论:以尺侧下副动脉为供养血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