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无症状性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症状性脑卒中(Silent stroke SS)又称静止性脑卒中,是指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轻微.不足以引起患者或医生的注意,或者是未被揭示的(unreported)或未被认定的(unrecognized)脑卒中,亦即无明确的卒中发作史,无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CT或MRI检查时发现责任病灶以外的病变而又缺乏相应病史者。包括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脂水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血脂水平,为今后预防保健及康复干预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案数据库中检索1991-2004年诊断为ICVD的病例共2886例,其中2000-2004年ICVD患者共1430例为一亚组,以我院同时期保健科随机选取的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记录血脂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血TC、TG和LDL—C水平ICVD患者组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两性血脂水平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高,50岁以上女性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同龄组男性。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随着年代的推移呈逐步上升趋势,总胆固醇从1991—1994年的24.5%到2001-2004年的38.1%(男性)和22.3%到38.5%(女性),且明显高于国内2000-2001年普查人群高脂血症的患病率。结论佛山地区血脂异常是ICVD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及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汉族人群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AD)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44例SAD病人(AD组)及45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TNF-α基因的TNF-α1及TNF-α2等位基因频率。按比值比(OR)作疾病关联分析。用放免法检测两组的血清TNF-α含量。结果AD组的TNF-α2基因频率为0.1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78(OR=2.635,P=0.039);AD组血清TNF-α含量为(567.85±102.43)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9.73±56.68)ng/L(P<0.05)。结论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TNF-α基因多态性与SAD有关联.TNF-α2等位基因与SAD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麝香酮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血浆内皮素(ET)和脑动脉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雄性RHRSP自术后第9周始分成两组:高血压组(n=12)和麝香酮治疗组(n=12),并以年龄、性别、数量相同的正常假手术组作对照,测量收缩压(SBP)和血浆ET含量,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形态改变,计算机图像分析血管外径、中膜厚度、管腔内径、中膜面积和壁腔比。结果12周时麝香酮组的SBP、ET水平比高血压组低(P<0.05)。镜下观察发现麝香酮组血管形态损害比高血压组轻。麝香酮组血管外径、血管内径、管壁厚度均大于高血压组(P<0.05),壁腔比则小于高血压组(P<0.05)。大脑中动脉平滑肌细胞面积较高血压组大,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酮治疗可轻度降低RHRSP的SBP和血浆ET水平,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再发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上微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异同。【方法】连续收集急性复发性卒中的住院病例(初发事件为脑梗死,复发事件包括脑梗死或脑出血),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随访有无严重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结果】175例再发脑梗死患者。19例复发事件为脑出血的患者进入本研究。155例(88.6%)再发脑梗死患者,以及18例(94.7%)脑出血患者存在自质病变。77例(44%)再发脑梗死患者和16例(84.2%)脑出血患者存在脑内微出血。脑出血组自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微出血的数目均明显高于再发脑梗死组(P=0.033,0.016),脑出血组的死亡率及再发脑出血的危险性明显增高(P=0.034,0.036)。【结论】严重的脑自质病变及微出血的出现与脑梗死后再发脑出血有关。多发微出血提示出血风险增高。如复发事件为脑出血,则其死亡率及再次复发脑出血的风险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定量检测放射性血脑屏障(BBB)破坏的不同方法,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放射性BBB破坏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急性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大鼠(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束单次照射25Gy)分为单纯照射组和照射前尾静脉注射bFGF组(250ng/kg),并设未照射对照组;分别于照射后2、7和30d采用脑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并用单次静脉注射3mg/kg伊文氏蓝(EB)后脑组织的EB含量法评估BBB破坏情况。结果照射后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注射bFGF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均低于单纯照射组(P〈0.05)。受照后不同日期的脑组织E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含水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EB后检测脑组织,浓度法较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能更好地反映BBB的破坏情况;bFGF对受照后BBB破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源性Nurrl基因修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GF8)和音猬因子(Shh)诱导下体外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情况。方法间充质干细胞被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Nurrl组)、C组(FGF8+Shh组)及D组(Nurrl+FGF8+Shh),采用脂质体法将pcDNA3.1-Ntrr1转染B、D组间充质干细胞,Western blot观察Nurr1基因表达情况,并在神经元条件培养液中进行增殖培养和诱导分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性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巴胺含量。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后Nurr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A组和B组未发现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而C组和D组TH阳性细胞分别为10.12%±2.65%及25.36%±3.13%,多巴胺含量分别为(43.6±2.1)nmol/L及(83.2±3.5)nmol/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1)。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FGF8和Shh诱导下可以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外源性Nurr1基因修饰后,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等药物联合治疗胸背痛伴焦虑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胸背痛伴焦虑症状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8人.A组予以黛力新+多虑平抗焦虑治疗,同时予以西乐葆止痛治疗;B组予以西乐葆单纯止痛治疗。观察治疗4周后患者胸背痛的疼痛程度的视觉类比评分(VA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由(8.56±1.43)分下降到(3.42±1.71)分,HAMA焦虑量表评分由(29.48±8.75)分下降到(12.73±7.29)分;B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由(8.61±1.24)分下降到(6.57±2.16)分,HAMA焦虑量表评分由(29.33±8.91)分下降到(20.36±5.77)分。2组治疗后VAS评分、HAMA焦虑量表评分的差值比较有显著性意义俨〈0.05)。结论 黛力新+多虑平等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胸背痛伴焦虑症状,而单纯西乐葆止痛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为肌样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肌样细胞分化前后骨骼肌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方法:体外分离成年SD大鼠骨髓干细胞,培养增殖,用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RT-PCR检测分化前和分化后1 d、2 d、5 d和7 d骨骼肌特异性转录因子生肌决定因子MyoD、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RF4以及肌肉特异性肌酸磷酸激酶MCK的表达 。结果:MyoD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在诱导后1 d表达显著上调(P<0.05);myogenin、MRF4和MCK在诱导前无表达,诱导后2 d开始出现myogenin和MRF4的表达,诱导后7 d开始出现MCK的表达。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能表达一定水平的骨骼肌细胞的分化调控基因MyoD,它向肌样细胞的分化可能与MyoD、myogenin和MRF4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前瞻对照研究,用Chaudry方法(略作改动)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 min后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部分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检测不同时相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水平。 结果: 大鼠失血性休克与复苏后血清TNF-α、IL-6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SOD含量减少。用乌司他丁治疗后大鼠的血压、心率明显改善;血清TNF-α、IL-6及MDA含量均明显下降,SOD含量无明显变化。 结论: 乌司他丁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减少氧化损伤而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