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在胸壁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已行手术病理证实的胸壁病变患者的术前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胸壁病变进行分型,单纯骨质结构膨胀性或融骨性骨质破坏为Ⅰ型:骨囊肿1例,转移瘤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例,骨软骨瘤1例;单纯骨质结构膨胀性骨质破坏或融骨性骨质破坏伴有周围软组织肿块为Ⅱ型:骨转移瘤2例,骨肉瘤1例;单纯软组织肿块为Ⅲ型:肉瘤样癌1例,转移瘤5例,淋巴瘤1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炎性肿块1例,鳞癌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1例,胸膜钙化并胸腔积液3例,胸壁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3例。结论:CT是目前胸壁病变最主要的检查方法。对于胸壁病变CT诊断原则应先对其进行分型,根据其CT影像学表现再进行分析,判断其良恶性,最后作出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慢性踝关节韧带损伤的磁共振(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MRI检查的84例急、慢性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受损踝关节韧带的MRI影像特点。结果 84例受试者中损伤1条韧带者68例,同时损伤2条韧带者14例,同时损伤3条韧带者2例;共检出102条韧带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内侧副韧带损伤51条(胫舟韧带损伤3条,胫距前韧带损伤46条,胫跟韧带损伤2条),外侧副韧带损伤48条(距腓前韧带损伤29条,距腓后韧带损伤5条,跟腓韧带损伤14条),胫腓韧带联合损伤3条(下胫腓前韧带损伤1条,下胫腓后韧带损伤2条)。急性损伤患者MRI图像多表现为韧带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边界欠清,T2WI序列图像及PD序列图像均可于病灶处见不均匀增高信号,病灶周围有高信号积液影或软组织水肿征;慢性损伤患者MRI图像则多表现为韧带不规则增粗或变细,信号不均匀。结论急、慢性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影像各有其特点,临床可将MRI检查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影像检查手段用于诊疗工作中,为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术前CT平扫观察结石成分与肾结石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清石效果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收治的310例肾结石PCNL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按照术前CT平扫观察的结石成分,分为易碎石组(208例)、难碎石组(102例),并与术后实际结石清除率比较,观察术前CT判断与术后实际结石清除率的一致性。 结果:310例肾结石患者术后结石清除288例(92.90%),其中一水草酸钙结石28例(9.72%),磷酸钙结石48例(16.67%),二水草酸钙结石91例(31.60%),磷酸镁铵结石70例(24.31%),尿酸结石51例(17.70%);310例肾结石患者术后未清除22例(7.10%),其中一水草酸钙结石7例(31.82%),磷酸钙结石9例(40.91%),二水草酸钙结石3例(13.64%),磷酸镁铵结石2例(9.09%),尿酸结石1例(4.54%)。易碎石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难碎石组(P<0.05),术中出血量、CT值显著低于难碎石组(P<0.05),住院时间较难碎石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L术后实际碎石效果显示清除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未清除组(P<0.05),术中出血量、CT值显著低于未清除组(P<0.05),住院时间较未清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术前CT判断与术后实际结石清除率存在一致性。术前CT判断结石清除效果灵敏度为71.53%,特异度为90.91%,准确率为72.22%,阳性预测值为99.04%,阴性预测值为19.61%,Kappa值为0.73。 结论:术前CT平扫观察结石成分对PCNL的清石效果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CT球管参数设定对腰椎骨折3D打印模型的影响,探讨适合腰椎骨折术前3D打印模型的低剂量CT扫描参数。方法:利用东芝640层CT对L1-L2椎体棘突骨折腰椎模型进行扫描,A、B两组的扫描管电压分别为120、100kV,管电流均依次设定为160、140、120、100、80、60、40、20mA。由两位高年资影像诊断主治医师对骨折线的可发现、可诊断和整体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另由两位高年资骨科主治医师对3D打印模型清晰度、手术指导情况进行主观评价,均采取3分评价法,评分≥2分为可接受。结果:两位医师对骨折线及3D打印模型的主观评价一致性均较好,各组3D打印模型评价均为3分。管电流为20mA时,A、B两组L2棘突骨折线评分均为1分,图像质量差,其余骨折线评分均为2分或3分。不同参数L1-L5双侧椎弓根左右径宽度均值范围为9.42~10.19mm,不同参数腰椎3D打印模型L2-L5双侧椎弓根上下径长度均值范围为12.15~12.52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管电流为20mA,B组管电流为40mA时,噪声最低,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最高,分别为11.7、15.31、95.72和8.62、30.97、165.10;随着辐射剂量降低,噪声降低,SNR、CNR升高。结论:采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CT扫描能够满足3D打印模型的临床需求和腰椎骨折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CA中对血管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辐射剂量变化。方法选取91例患者,男性51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58岁。分成三组,A组30例,心率≤65次/分;B组30例,65次/分心率≤80次/分;C组31例,心率80次/分。扫描完成后选取最佳时相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进行血管重建,根据4分法对血管图像质量分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程度乘积(DLP)。结果三组的血管图像质量在可评价比例及优良率无统计学意义,心率与血管图像质量等级呈负相关。A组DLP为(3.37±2.12)m Gy.cm,B组为(4.78±1.92)m Gy.cm,C组为(6.11±2.79)m Gy.cm,三组的辐射剂量有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心率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CA在高心率患者能较好的显示图像,同时辐射剂量也增加,应该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心率至65次/分以下,在获得优良血管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有利于冠状动脉CTCA的可持续发展,以便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等中心320排CT扫描联合AIDR3D重建在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将108例怀疑冠心病行CCTA检查病人随机平均分为A、B、C组,扫描管电压均为120 kV。A组常规扫描体位,管电流为智能毫安;B、C组等中心位置(心脏位于CT机架孔的中心),管电流分别为智能毫安的90%、60%。A组行滤波反投影法重建和AIDR3D重建分别得到Af、Aa组,B、C组行AIDR3D重建,比较Af、Aa、B、C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主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ED)。结果辐射剂量按A、B、C组顺序依次降低(P < 0.01);4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显示,Af组评分低于其他3组(P < 0.01),其他3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客观图像质量的比较显示,噪声方面,Af组最高(P < 0.01),其次为C组(P < 0.01),Aa和B最低(P < 0.01);SNR和CNR两指标方面规律一致,均为Aa和B组最高(P < 0.01),其次为C组(P < 0.01),Af组最低(P < 0.01)。结论在不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情况下,等中心扫描联合AIDR3D能降低C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CT仿真内镜(computer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CTVE)技术是先进的计算机科学与现代医学影像学结合产生的一种无创性虚拟现实的检查手段。CTVE发展十几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关于其临床方面的应用,主要涉及的领域有喉、气道、消化道、血管、中耳、鼻窦、膀胱、胰胆管等。目前随着后处理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相关的报道不断积累。本文查新了国内外近10年文献,主要就CTVE在冠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MRI观察健康成年人髁间窝宽度、高度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0例健康成年人,其中男71例,女79例。按年龄分为3组行膝关节MRI扫描,其中青年组20~29岁,中年组30~49岁,老年组≥50岁。在MRI T2WI图像上测量髁间窝宽度及高度,并分析髁间窝高度、宽度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青年组50例,男25例,女25例,髁间窝宽度为(22.36±1.93)mm,髁间窝高度为(30.14±3.39)mm;中年组50例,男25例,女25例,髁间窝宽度为(20.98±1.71)mm,髁间窝高度为(28.41±2.51)mm;老年组50例,男21例,女29例,髁间窝宽度为(19.65±2.89)mm,髁间窝高度为(27.27±2.46)mm。髁间窝宽度、高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00,P<0.000),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5,-0.378。各组髁间窝高度及宽度的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髁间窝的宽度、高度与年龄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即随着年龄的增长,髁间窝宽度与高度均有逐渐变小的趋势。MRI是测量髁间窝大小的准确可靠的影像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管电流联合窄窗、迭代重建技术在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将80例怀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行CCTA,A组扫描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智能毫安,扫描窗为心动周期的30%-80%;B组扫描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智能毫安的75%,扫描窗为心动周期的70%-80%。对A组进行滤波反投影法重建(filteredbackprojection,FBP)和迭代重建(iterativereconstruction,IR)得到AF和AI两组,B组进行IR重建,比较3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effectivedose,ED)。结果 AI、B、AF组噪声依次升高,SNR依次降低,AF组与AI、B间的噪声及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图像质量评价,AI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AF组最差,AF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ED分别为(3.40±1.34)mSv、(1.26±0.61)mSv,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不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情况下,低管电流联合窄窗、迭代重建技术能降低C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服对比剂双螺旋CT胆管成像技术的要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3例胆系疾病患者口服碘番酸6g,12小时后进行上腹部容积扫描,获取轴面原始图像后再进行胆管系统的二维和三维重建,对患者的检查结果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结果:平均胆管强化CT值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呈负相关,对无肝内外胆管严重梗阻的患者,三维胆管成像能清晰显示一级肝管以下的胆道系统,显示率为100%,二级肝管显示率71.70%(38/53),三级肝管一般不能显示。结论:螺旋CT胆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的胆管系统无创检查技术,可满意显示胆管解剖结构,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