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小鼠可能的生精相关的新基因Biot2-L的组织表达谱,探讨其对睾丸发育的影响.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iot2-L基因结构特征,不同物种间同源性情况.用RT-PCR、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多种正常组织间的表达与定位,以及在睾丸发育过程中该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获得基因全长编码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编码Biot2-L蛋白中有一CCDC7结构域,在高等哺乳动物如人、大鼠、牛、猩猩等中发现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50%以上,均含有CCDC7或相似结构域.RT-PCR证明Biot2-L基因在成年雄性C57小鼠的睾丸组织中大量表达,而在其他10种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Real-time RT-PCR检测显示Biot2-L基因在睾丸发育过程中呈有规律的动态变化,出生5周时Biot2-L基因开始表达,于7周时达到高峰,老年期时(50周)表达水平下调,表达规律与睾丸发育和生精过程相符.结论 Biot2-L基因在成熟睾丸中高表达并随着睾丸发育过程,其表达水平呈有规律变化,提示该基因可能与睾丸发育及生精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DNA的突变特征,并分析其与肿瘤等效退缩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ctDNA对放射治疗敏感性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四川省肿瘤医院初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5例,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浆ctDNA,进行Illumina HiSeq PE150测序,获取突变特征谱;按肿瘤等效退缩率将入组患者分为敏感组和抵抗组,利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ctDNA突变特征主要表现为单核苷酸突变,其中以外显子编码区域错义突变为主,另有部分同义突变,非编码RNA突变及非翻译区突变等,但它们的发生率在敏感组和抵抗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拷贝数变异是非小细胞肺癌ctDNA突变的另一主要表现,它包括有变异类型的重复和缺失,变异数目的多少及区域的大小,其中变异类型及数目在敏感组和抵抗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因拷贝数变异区域的大小,在敏感组和抵抗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秩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rs=0.554,进一步分析其变异重复类型区域的大小,在敏感组和抵抗组之间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秩相关系数rs=0.59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ctDNA突变中非同义突变,非翻译区突变,非编码RNA突变均与放射敏感无相关性,基因拷贝数变异类型及数目均与放射敏感性无关,但变异区域的大小,尤其是重复区域的大小与肿瘤放射敏感呈现出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图像融合技术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现代放射治疗最主要的技术之一,可较大程度地控制剂量分布,使肿瘤控制率得以增高[1,2].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口腔癌术后近距离腔内照射控制复发的疗效及影响因素、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口腔癌术后配合放射治疗患者238例,其中143例单独给予近距离腔内照射,95例同时给予近距离腔内照射和外照射.100例同期仅行手术治疗的病例作疗效对比.计算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结果:手术治疗、术后配合腔内照射或同时配合腔内及外照射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是62%和22%,79%和62%以及71%和43%,3种治疗方法对肿瘤的5年和10年局部控制率分别是54%和52%,78%和76%以及72%和69%.UICC分期、病理分级、组织来源及肿瘤发生部位对生存率和局控率均有重要影响.结论:术后配合放疗可有效地控制口腔癌术后复发,尤以术后配合腔内照射更佳,该方法治疗后并发症少且疗效显著,可望成为新的、常规的口腔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Huang XD  Yi JL  Gao L  Xu GZ  Jin J  Yang WZ  Lu TX  Wu SX  Wu RR  Hu WH  Xie WC  Han F  Gao YH  Gao JM  Pan JJ  Chen CB  Lang JY  Li T  Dong Y  Fu YB  Fan L  Li BS  Li J  Wang XH  Chen BX  Gao XS  Zhang P  Wu XW  Hu BQ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3):197-201
目的观察h-R3与放疗联合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共7个治疗中心参加了这项研究。符合入组标准的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放组和联合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单纯根治性放射治疗,总剂量70—76 Gy.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h—R3治疗,剂量为100 mg/次,静脉滴注,每周给药1次。结果共137例患者入组,其中单放组67例,联合治疗组70例。联合治疗组治疗结束、治疗后第5周和第17周时的肿瘤完全缓解(CR)率,在全分析集(ITT集)分别为65.63%、87.50%和90.63%,在符合方案集(PP集)分别为67.21%、90.16%和93.44%,均显著高于单放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17周时,在ITT集和PP集的有效率均为100.00%,均显著高于单放组(90.91%和92.31%)。治疗前后两组间Karnofsk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患者体重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单放组。与h-R3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发热(4.28%)、血压下降(2.86%)、恶心(1.43%)、头晕(2.86%)、皮疹(1.43%)。h-R3对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并且未增加放疗的副作用。结论h-R3联合放疗可显著提高晚期鼻咽鳞癌患者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对治疗晚期鼻咽癌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肿瘤,其中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 glioma,HGG)占80%,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s,GBM)则高达50%。该肿瘤在过去近50年的临床治疗中未取得满意疗效,生存率较低、局部易复发等成为治疗的难题。21世纪随着影像学技术、分子病理及生物学等多学科的进展,HGG转化医学研究也快速发展,尤其近10年在生物标靶预测的量体裁衣“定制式”个体化治疗方面进步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放疗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治性放疗在西欧和北美更被认为是各期宫颈癌治愈方法之一.标准的宫颈癌放疗由盆腔外照射和腔内近距离治疗构成.腔内近距离治疗围绕源形成陡峭的剂量梯度,在给予充足的剂量杀灭肿瘤的同时周围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却很低.一些优于现有计划系统的新治疗计划概念已出现.基于这些概念的系统修改或新方法,如影像引导的三维近距离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罗杨坤  谭燕  郎锦义  彭瑛  王捷  文浩 《西部医学》2010,22(1):123-125
目的分析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与预后因素。方法对经病理学证实的56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分析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全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1.2%、48.1%和42%。放疗和放化疗的5、10年生存率分别是60.1%、38.2%和50.2%、34.2%,没有统计学意义。达到和未达到CR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5.2%和18.8%,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B症状,颈淋巴结肿大及近期疗效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放化疗与放疗相比较不能提高生存率。B症状,颈淋巴结肿大及近期疗效为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腮腺恶性肿瘤术后近距离组织内照射控制复发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1994-2000年经手术治疗的腮腺恶性肿瘤患者286例,其中91例术后配合外照射,95例术后配合组织内照射,100例手术治疗后未配合放射治疗。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中的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并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治疗、术后配合外照射及组织内照射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5.6%、85.3%和92.4%,10年生存率分别为51.2%、80.7%和86.7%。3种治疗方法对肿瘤的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4.6%、90.5%和94.6%,10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6.9%、85.2%和89.3%。术后配合放疗尤其是组织内照射,可有效控制肿瘤复发(P〈0.05)及提高患者生存率(P〈0.05)。UICC分期、病理分级、组织来源对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均有重要影响,但只有UICC分期(P〈0.01)对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具有独立影响意义。口干、口腔黏膜溃疡和放射性骨坏死是术后放疗的主要并发症。结论:术后配合放疗可有效地控制腮腺恶性肿瘤术后复发。尤以术后配合近距离组织内照射更佳,该治疗方法并发症少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