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插管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5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在微导丝导引下行静脉内插管溶栓和机械性碎栓,术后予以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分析疗效,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颅内压转为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术后随访3个月、半年、1年,复查MRI、MRV显示静脉窦通畅,通畅率达100%,未出现血栓复发.结论 介入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效果显著,与文献报道结论一致,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压患者也逐渐增多,除了一部分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是继发性高血压,而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就是肾动脉狭窄(RAS)[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54例临床高度怀疑RAS的患者进行临床追踪观察.年龄30~50岁,性别不限,临床症状多为头痛头晕且经过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研究组患者舒张压≥100 mmHg,收缩压≥165 mmHg,病史较短,突然发生明显的高血压或原有高血压突然加重,无高血压家族史;上腹部或腰部脊肋区听诊,可听到血管杂音;有腰部外伤史.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硫酸锌对糖尿病伴有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48只),成模1个月后,进行背部9 cm2锐器皮肤损伤。尔后分2组:1组在伤愈过程中局部涂抹硫酸锌,另1组局部涂抹生理盐水自然愈合。以正常大鼠皮肤损伤为对照组(48只)。在创面愈合的不同时间点,采用创面愈合百分率计算大鼠皮肤创面愈合速度;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定量PCR检测动态观察糖尿病创面愈合的过程及其组织学变化特征。结果第15天时,糖尿病硫酸锌组较盐水组愈合面积更大,创面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相比更大(均P0.05);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在糖尿病硫酸锌组较盐水组表达增高(P0.05);糖尿病硫酸锌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在第5天和第10天时间点减少,且低于盐水组(P0.05)。糖尿病硫酸锌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 mRNA含量在第5天和第10天时约为盐水组的2倍,15 d时下降低于盐水组(P0.05)。结论硫酸锌对于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具有良好的促进愈合作用,其机制与创面MMPs表达和基质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胆道支架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在DSA透视下经PTCD途径置入金属胆道支架。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黄疸、皮肤瘙痒均明显减轻,术后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功能较前好转(P0.01)。术后3个月生存率94.6%,6个月生存率60.8%,12个月生存率20.3%。结论胆道支架联合PTCD可有效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巨块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使用两种粒径明胶海绵颗粒(GSP,350~560μm、560~750μm)对术后肝脏功能、栓塞后不良反应、阶段性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84例巨块型PHC行TACE治疗的患者[初诊甲胎蛋白(AFP)400 ng/ml],累积完成TACE治疗476次。依据TACE术中应用的GSP粒径分组,A组(粒径350~560μm)40例、累积完成TACE 244人次,B组(粒径560~750μm)44例、累积完成TACE 232人次。观察栓塞后不良反应(疼痛、发热、呕吐)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转氨酶、AFP水平及复诊时病灶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特征等。结果治疗后AFP、转氨酶水平及CT表现,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剧烈疼痛发生率,A组多于B组(P0.05),A组病灶侧支供血动脉形成率高于B组,TACE干预间隔时长大于B组。结论 GSP粒径对巨块型PHC行TACE术后1个月AFP、转氨酶病灶碘油CT图像无显著影响,但小粒径GSP会导致栓塞后剧烈疼痛、病灶侧支供血动脉形成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联合表阿霉素、洛铂经导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3例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28例)。TACE时,试验组采用雷替曲塞联合表阿霉素及洛铂方案,对照组采用表阿霉素及洛铂方案。分析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结果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疾病控制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ACE联合应用雷替曲塞,疾病控制率略有改善,且并未增加患者术后毒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PEG-)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与rhG-CSF在预防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后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AN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恶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69例,实验组化疗后给予PEG-rhG-CSF皮下注射,对照组短效rhG-CSF皮下注射,比较两组白细胞降低的比率,Ⅲ度以上ANC减少的发生率、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发生率、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因FN导致的再次住院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前两个利妥昔单抗+环磷酸胺+长春新碱+表阿霉素+泼尼松(RCHOP)周期化疗中,实验组3~4度中性粒细胞降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白细胞降低比率,FN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及再次入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更易完成既定的化疗周期数,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hG-CSF多次给药比较,PEG-rhG-CSF在预防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后ANC方面的效果更优,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1病历资料患者,男,70岁,因乏力、上腹部不适1年,第7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3个月复查入院。既往史:乙型肝炎病史20余年,原发性肝癌9年余。糖尿病史5年,血糖控制平稳。查体:血压110/70 mmHg,全身皮肤黏膜、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和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部平坦,腹部未见静脉曲张,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肠鸣音4次/min。辅助检查:ALT:21 U/L,AST:19 U/L,ALB:43 g/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应用介入技术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52例小肠梗阻患者,均在DSA引导下应用介入技术放置肠梗阻导管。结果应用介入技术放置肠梗阻导管技术成功率为100%,肠梗阻导管头端均成功置放在Treiz韧带远端空肠内,平均操作时间6 min。49例减压后梗阻完全解除,有效率为94.2%;日引流量1 500~3 600 ml。患者仅有轻度鼻部不适或轻度疼痛,7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恶心、呕吐。无腹部疼痛、胃肠道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引导下应用介入技术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快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FA)治疗老年肝癌(HCC)的疗效及肿瘤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接受超声引导RFA治疗的老年HCC患者315例。治疗后1个月评价疗效。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与RFA治疗后肿瘤残留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的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0.16%;病灶的完全消融率为91.27%。单因素分析发现靠近肝内大血管和胆囊、肿瘤最大直径>5 cm及联合其他局部治疗影响患者RFA治疗后肿瘤残留(P<0.05)。靠近肝内大血管、肿瘤直径>5 cm及未联合局部治疗是患者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危险因素。结论超声引导RFA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靠近肝内大血管、肿瘤直径>5 cm及未联合局部治疗是患者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