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5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0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1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出一种关于RPM放疗呼吸门控系统束流时间延迟性能的参考质控方法,给出参考条件下VB与EDGE加速器的时间延迟测量结果。方法:首先设计梯形质控呼吸曲线并加载运动模体,利用定位CT扫描由运动模体驱动的W-L模体,然后设计用于束流出束和截止延迟测量的两类质控计划,最后在加速器上执行质控计划,使用EPID采集模体的静态参考图像与运动测量图像,通过分析致密金属球在运动图像和参考图像中的位置差,反推束流的时间延迟,分别在VB与EDGE两台加速器上做方法验证。结果:VB与EDGE加速器的束流出束时间延迟均小于100 ms,截止时间延迟基本一致,VB加速器约为14 ms,EDGE约为22 ms。10FFF各剂量率的出束时间延迟基本一致,而6FFF、6 MV和10 MV则随剂量率的变化略有增加。4个能量各剂量率的束流截止时间延迟均较小且相对一致,部分能量有随剂量率变大而延迟缩小的趋势。结论:本研究提出的RPM束流时间延迟参考质控方法和条件具有较高的测量可信度和较强的临床实操性,测量结果表明RPM呼吸门控系统响应灵敏,研究结果为呼吸门控系统的时间延迟质控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指导与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T1WI_Star_VIBE_FS序列在头颈部肿瘤患者MR定位中不同扫描方式对图像质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等参数的影响,确定优选扫描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 78例头颈部MR定位患者,分别采用组织补偿法(A组 23例)、分段扫描拼接法(B组 18例)和二者结合法(C组 37例)进行增强扫描,对比上述3种扫描方式获取的图像质量、颈前部软组织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的差异。结果 C组扫描方式可获取较高的图像质量评分;3种扫描方式获取图像的SNR的平均值分别为 214.70±148.78、91.95±59.26、307.61±127.80;CNR的平均值分别为 208.74±148.27、85.79±59.50、301.58±127.48;C组在图像质量评分、SNR和CNR方面均明显优于A、B组(P<0.01)。结论 推荐使用组织补偿和分段拼接扫描相结合方式作为头颈部肿瘤放疗MR定位的优选扫描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联合动脉化疗栓塞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疗肝细胞性肝癌合并静脉瘤栓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63例肝细胞性肝癌合并静脉瘤栓且无远处转移患者,其中28例接受调强放疗联合动脉化疗栓塞及索拉非尼(A组),35例接受调强放疗联合动脉化疗栓塞(B组)。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分析联合与不联合索拉非尼组的治疗疗效。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62个月。A组和B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0和15.2个月(χ2=3.15,P=0.076),A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7个月,高于B组的8.6个月(χ2=3.99,P=0.046)。经过倾向评分配比平衡组间差异后,A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6个月,明显高于B组的15.2个月(χ2=5.34,P=0.023);A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2.5个月,仍然高于B组的8.3个月(χ2=4.79,P=0.026)。全组10例(15.9%)患者治疗中出现3级血液学毒性,7例(11.1%)患者出现3级肝功能异常。A组较B组的皮肤反应、手足综合征和腹泻发生率高,但均为1~2级不良反应。全组无4级不良反应,无放射诱发肝病及治疗相关死亡发生。结论 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肝细胞性肝癌合并静脉瘤栓患者在调强放疗加动脉化疗栓塞的基础上联合TKI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肺癌同步放化疗期间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同步放化疗的149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预防组79例,包括初级预防组(全程同步放化疗中预防使用PEG-rhG-CSF)48例,次级预防组(出现粒细胞减少后的化疗周期中预防使用PEG-rhG-CSF)31例;未预防组70例。对比预防组和未预防组之间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同步放化疗完成率、放化疗剂量减量和治疗时间延迟发生率。结果 全组患者在放化疗中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32.2%(48/149)。其中,初级预防组的发生率为6.3%(3/48),次级预防组的发生率为9.7%(3/31),未预防组的发生率为35.7%(25/70)。预防组(初级预防+次级预防)与未预防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1,P<0.001)。全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为3.4%(5/149),未在初级预防组出现。同步放化疗足量完成率在预防组为96.2%(76/79),明显高于未预防组的82.9%(5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0,P=0.007)。预防组放化疗剂量减量和治疗时间延迟发生率为19.0%(15/79),未预防组为40.0%(2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P=0.005)。结论 PEG-rhG-CSF的预防使用可以有效降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更好地保证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按计划完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单纯调强放疗(IMRT)与IMRT同步TP方案化疗治疗宫颈癌初始治疗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至2013年8月宫颈癌初始治疗后出现PALN转移的56例患者,PALN转移病灶给予放疗剂量GTV 55~60 Gy,CTV45 ~ 50 Gy,共25 ~ 30次,5~6周,接受同步放化疗(CRT组)者36例,单纯放疗(RT组)者20例.CRT组的同步化疗方案为TP方案,第1天紫杉醇135 mg/m2,顺铂60 mg/m2 2 d,21 d重复.单纯PALN转移(iPALN)患者33例,合并其他部位复发转移(niPALN)患者23例.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2.7个月(2.7 ~74.4个月).98.2%(55/56)的患者完成了放疗,CRT组中,38.9%的患者完成化疗2~3个周期,61.1%的患者完成化疗1个周期.CRT和RT组的有效率(CR +PR)分别为91.7%(33/36)和85% (17/20)(x2=0.516,P>0.05).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38和23个月,3年OS率分别为57.5%和32.7% (x2 =4.059,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68.3和16个月,3年PFS率分别为50.4%和29.2%(x2=4.184,P<0.05).单纯PALN转移(iPALN)(33例)患者与合并其他部位复发转移(niPALN)患者(23例)的中位OS分别为71.2和21.4个月,3年OS率分别为53%和39.5%(x2=4.265,P< 0.05).CRT和RT组出现3或4级白细胞低下的患者分别为10例(27.8%)和6例(30%),3级消化道反应各有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693、0.847,P> 0.05).结论 IMRT同步TP化疗对PALN转移的患者近期效果和远期生存均优于单纯放疗的患者,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蒙特卡罗模拟评价基于各向异性解析算法(AAA)直肠癌术前容积调强放射治疗计划(VMAT)的剂量计算精度。方法: 选取20例基于AAA算法和RapidPlan模型优化的直肠癌术前VMAT计划,通过对比蒙卡模拟与治疗计划计算结果的平均DVH、靶区适形度(CI)、靶区均匀性(HI)和Gamma 3D通过率等参数,评估基于AAA算法的VMAT治疗计划剂量计算精度。结果: 两种Gamma 3D评估策略通过率的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97.58±0.47%(Max Dose)、92.46±1.76%(Local Dose),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PTV和PGTV的CI、DMin、膀胱的D50%、DMean等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参数做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除PGTV的CI和Dmin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服从正态分布的参数做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Rapidplan模型计划在低剂量区通过率较低,说明AAA算法射野边缘低剂量区计算偏差较大;靶区Dmin与算法的精度较为相关,CI和HI参数相对于蒙卡模拟结果有一定差异;AAA算法在股骨头和膀胱的D50%、DMean相对蒙卡模型有不同程度的低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食管癌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的不良反应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5—2020 年间使用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的 30例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2.5个月,总客观有效率为93%。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57%、41%,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5%、47%、32%,无局部区域复发率分别为83%、53%、37%,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5%、51%、36%。≥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3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16%。结论 局部晚期食管癌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初步结果显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局部热疗中导致肿瘤患者皮肤烫伤的原因和预防对策,观察热疗联合放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12年5月我科收治的345例射频热疗患者和439例微波热疗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制定热疗前、中、后防范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观察治疗中和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射频热疗中发生脂肪硬结9例,没有患者出现皮肤烫伤;微波热疗中发生浅Ⅱ°烫伤4例,Ⅰ°烫伤5例。所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无后遗症发生。结论:局部热疗联合放疗、腹腔灌注化疗及基因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副作用可以耐受。在热疗过程中,应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实施温度监测,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可有效防止皮肤烫伤,保证患者顺利地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调强放疗(IMRT)计划大量耗费人工及计划质量高度依赖物理师临床经验且差异较大等问题,探讨一种可实现无监督调强放疗自动计划的方案。方法采用Varian Eclipse 15.6治疗计划系统(TPS)自带的脚本应用程序接口(ESAPI)和优化参数树搜索算法(OPTSA)模拟,实现整个计划设计过程。通过ESAPI进行交互,自动输入输出相关参数;利用OPTSA对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参数进行评估,并迭代调整优化目标参数来逐步改善,最终获得满足临床需求的IMRT计划。为验证自动计划的有效性,从临床数据库中选取20例既往已完成治疗的直肠癌病例,比较基于OPTSA算法的自动计划和临床人工计划在剂量分布和特定剂量学参数上的差异。结果所有的自动计划均满足临床要求。90%的自动计划质量超过既往人工计划,10%的自动计划则与人工计划质量基本一致。PTV平均适形指数(CI)在自动计划和人工计划中分别为0.88和0.80。与人工计划相比,自动计划OAR剂量学指标平均降低11%。自动计划和人工计划平均运行时间分别为(28.15±3.61)和(36.7±4.6)min。结论利用ESAPI所创建的OPTSA自动计划质量不劣于人工计划。在保证计划质量和一致性的情况下,OPTSA自动计划可缩短计划设计中所耗费的人力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比对不同Varian加速器平台机载千伏锥束CT(kV CBCT)系统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指导临床选用风险收益比(成像质量/辐射剂量)最高的图像引导方案。方法 利用CT剂量指数模体(CTDI模体)和CT电离室,以及Catphan604模体分别获取Edge、Truebeam、新旧两台ix加速器机载CBCT典型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参数,使用品质因素(figure of merit,FOM)值评估各图像引导方案的风险收益比。结果 不同型号的瓦里安加速器配置的kV CBCT系统的FOM不同,差异广泛分布于0.65(温和成像一圈)~48.46(温和成像半圈)区间;各扫描参数间FOM也存在较大差异,均值为22.14±13.47。结论 由于设备间和参数间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实际测量的验证评估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影像引导方案,剂量敏感患者应优先选择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低的参数和设备;对图像质量要求高的患者应优选对比度噪声比(CNR)高的方案;而普通患者则可依据风险收益比进行选择,此时品质因素FOM可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