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8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2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6篇
预防医学   101篇
药学   82篇
  2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目的:近年来,在传统的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背景下,以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代表的合成毒品滥用急剧增加。目前缺乏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同时合并海洛因滥用的数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3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对来自于北京、上海、广东、云南和湖南等五地区的强制隔离机构新入所的主要滥用毒品为合成毒品滥用者共计2773例进行调查。分析是否有海洛因滥用两组的特征及导致的后果差异。结果:在2773例调查对象中,主要使用毒品依次为:冰毒(65.24%)、麻黄素(27.41%)、麻古(3.82%)、K粉(2.49%)、摇头丸(0.61%)等,近一半(48.78%)的调查对象滥用过2种以上违禁毒品或成瘾性药物,937例(33.79%)曾经滥用过海洛因。不同地区的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具有海洛因滥用史者所占比例不同,最高者为云南省(44.58%),随之依次为湖南省(36.55%)、上海市(35.14%)、广东省(24.67%)和北京市(8.93%)。随着年龄的增加,海洛因滥用的比例逐渐增高,≤25岁组为19.82%,26-40岁组为33.67%,≥40岁组为50%,有海洛因滥用史的平均年龄(35.84 a±9.02 a)高于单独合成毒品滥用者(31.35 a±8.59 a),汉族、无业及离婚等合成毒品滥用者滥用海洛因的比例分别高于少数民族、有工作及未婚和已婚者。在有海洛因滥用的调查对象中,60.11%为使用海洛因之后才开始使用冰毒等合成毒品,21.39%为几乎同时开始使用海洛因及合成毒品,18.50%滥用者为先使用合成毒品后再开始使用海洛因。使用毒品原因方面,具有海洛因滥用者因为"心瘾、代替其他毒品、增加毒品功效"等原因而滥用合成毒品的比例高于单纯的合成毒品使用者,而前者为"试图减肥"而吸毒的比例低于后者。与没有海洛因滥用史的调查对象比较,有海洛因滥用史组有较高的合成毒品使用剂量、滥用频率、注射吸毒的比例、同时使用其他毒品的比例、合成毒品成瘾的比例和具有更高的渴求VAS评分,且有海洛因滥用者从不使用安全套、商业性性行为和性伴吸毒等不安全性行为的比例也较高,HIV和HCV感染率也较高,且有更高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比例。结论: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多药滥用现象普遍,近1/3的合成毒品滥用者有海洛因滥用史,随着年龄的增加,海洛因滥用的比例也增加。有一部分海洛因滥用者为了"代替其他毒品、增加毒品功效"而开始使用合成毒品,且具有海洛因滥用史者合成毒品滥用频率和程度增加、成瘾比例及渴求程度较高,性传播疾病及精神障碍等疾病风险也增加。研究提示要加强和尽早进行毒品滥用的干预和治疗,减少毒品滥用者中多药滥用现象的发生。该研究为我国制定禁毒政策和药物滥用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苯丙胺类兴奋剂(ATS)和K粉(主要成分为氯胺酮)滥用的基本情况及滥用后出现的症状、体征/行为和戒断症状的特点。方法:采用自拟调查问卷从2010年3月-2010年12月对北京、上海、云南、广东、湖南和湖北等地的强制隔离戒毒所或社区内的以滥用甲基苯丙胺(MA)、"摇头丸"(MDMA)、K粉或者"麻谷丸"为主的合成毒品滥用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统计分析人口学特征、合成毒品滥用情况、成瘾性、用药后的症状、体征/行为和戒断症状。结果:共调查1459名滥用者,男性占65.17%,平均年龄为(32.87±8.78)岁。将调查对象按主要滥用毒品种类分为三组:ATS(滥用主要毒品包括MA或MDMA或"麻谷丸")的有1191人(83.93%),K粉的有141人(9.94%),混用ATS+K粉的有87人(6.13%)。通过因子分析将用药后出现的症状、体征/行为归为6组症状群。有98.21%(1318/1342)的合成毒品滥用者出现了一定的用药后症状、体征/行为;兴奋症状在三组滥用人群中均最为严重,其中ATS和ATS+K粉前三位症状为失眠、兴奋和欣快,K粉为欣快、兴奋和失眠;第二位症状群在ATS和K粉中均为躯体症状,而ATS+K粉则为精神病性症状;且ATS+K粉的兴奋症状、精神病性症状,躯体症状和行为紊乱比ATS和K粉者严重。有90.88%(1215/1337)合成毒品滥用者停药后出现了一定的戒断症状,常出现的是用药渴求、困倦、疲乏无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用药渴求在K粉和ATS+K粉中最为严重(排序第1位),在ATS中排名第4位,ATS中最为严重的戒断症状是困倦。结论:目前我国ATS和K粉的滥用状况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用药后的症状和戒断症状在滥用ATS、K粉及混用两者的人群中存在差异,应根据各自特点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老年患者的急性期躯体症状特征及治疗后转归,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实践中提高对老年患者躯体症状的鉴别和处理提供依据。方法: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抑郁发作、单次或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老年患者(≥60岁)69例,62例完成12个月随访。分别在基线、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及12个月末随访时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病情,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因子(SSS-S)评估躯体症状的严重程度;12个月末随访时增加了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估社会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抑郁发作期躯体症状发生率100%,胃肠道症状(91%)、头晕头痛(65%)、心血管症状(58%)等最常见;SSS-S评分在治疗2周末和4周末与基线相比均有明显下降[(13.6±3.2),(12.4±2.8)vs.(17.1±4.8),P0.05]。分层线性模型分析显示SSSS评分改善与HAM A评分改善以及躯体病影响生活程度正向相关;康复期躯体症状残留与焦虑程度正向关联(OR=2.13,P0.05),与抑郁程度、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水平无关联。结论:抑郁障碍住院老年患者在急性期存在丰富的躯体症状,有效抗抑郁治疗后躯体症状随着抑郁病情改善而减轻,康复期仍有躯体症状残留。躯体病影响生活的程度和焦虑症状是躯体症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4.
目的: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奥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帕利哌酮、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体质量、血糖、总胆固醇)的影响。方法:检索Medline网络数据库(MEDLINE),世界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CNK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全文电子期刊(VIP)。由三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49篇。对各代谢指标的变化值采用连续性变量的合并平均差(defferencs of means,MD)值及其95%CI表示,存在异质性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奥氮平引起的体质量增加大于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喹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利培酮引起的体质量增加大于氨磺必利;奥氮平引起的血糖升高水平大于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喹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利培酮引起的血糖升高水平大于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引起的胆固醇升高大于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喹硫平引起的胆固醇升高大于利培酮、齐拉西酮,利培酮引起的胆固醇升高大于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结论:某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更显著的导致代谢副反应。在选择某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作为患者的治疗药物时,必须充分评估、权衡患者的个体特征、潜在引起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25.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青少年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12~18岁青少年50例(抑郁状态29人,躁狂状态19人,混合状态2人)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00例,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同时由双相障碍患者父母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父母版(AHRBI-P),评估双相障碍青少年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结果:双相障碍组青少年AHRBI总分与攻击与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5(38,119)vs.46(38,65);P0.05]。其中,26项行为条目双相障碍组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双相障碍组AHRBI和AHRBI-P总分及6项因子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变量赋值抑郁发作=0,躁狂发作=1),AHRBI和AHRBI-P自杀自伤因子得分与发作状态呈负相关(r=-0.32、-0.33;均P0.05),AHRBI攻击与暴力维度下的毁坏财物行为得分与发作状态呈正相关(r=0.32,P0.05)。结论:双相障碍青少年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青少年,并且,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评估期间抑郁发作患者自杀风险更高,而躁狂发作患者更易出现毁坏财物行为。  相似文献   
26.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价值观和工作绩效的现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某精神专科医院的223名护士,应用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和医院护士工作绩效评估量表对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总均分为3.74分±0.60分;医院护士工作绩效评估量表总均分为4.30分±0.31分;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总分与医院护士工作绩效评估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0.339,P0.001)。[结论]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绩效。精神科护理管理者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护士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27.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现有的社区精神疾病康复服务模式,包括日间照料中心、会所模式、过渡性康复服务、日间医院及其他康复服务(如个案管理、同伴支持、医院在社区的外展服务、主动式社区治疗、社区危机干预小组等),介绍各类社区精神疾病康复服务模式的概念、发展、适用人群、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为在我国建立完善的社区精神卫生康复服务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被引论文特征,为挖掘高质量稿源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自创刊日至2019年12月31日刊出的所有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被引论文的发表时间、所属学科、作者单位、基金论文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重点描述被引排名前20位的分布情况。结果:《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自创刊至2019年底共发表论文6689篇,其中至少被引一次的论文数量为5892篇,高被引论文(按照普赖斯定律,确定为被引频次≥32次)数量1202篇,总被引次数153598篇。年度发文被引分布中,2000年-2005年发文的被引数量及被引次数最高;学科分布中,以心理学、基础医学及精神病学被引次数最多;机构分布中,以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发文的被引次数最多;基金资助情况分布中,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攀登计划资助立项的论文被引次数最多。交叉学科及优秀科研骨干资助项目支持的论文数量虽少,但被引次数较高。结论:心理学、精神病学及基础医学是被引用的重点学科,国家纵向课题资助论文质量较高,应积极挖掘交叉学科及优秀科研骨干项目中的优质稿源。  相似文献   
29.
目的:了解中学生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的从医意愿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2020年3月8日-15日对全国8078名12~18岁的中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自编调查表进行从医意愿及原因调查,患者健康问卷(PHQ-9)用于抑郁症状的筛查,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用于焦虑症状的筛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用于评估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结果:新冠疫情期间中学生有从医意愿者比率为55.1%,前3位原因分别为职业价值高、对医学感兴趣、职业受人尊重,其中29.8%的中学生在疫情爆发后由无从医意愿转为有从医意愿。无从医意愿前3位原因分别为对医学不感兴趣、工作压力大、工作忙而休息时间少。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31,P<0.001)、居住在城市(OR=1.14,P<0.05)、高(OR=2.70,P<0.001)或中(OR=1.48,P<0.001)社会支持水平与中学生较高的从医意愿关联;高中(OR=0.60,P<0.001)、抑郁症状(OR=0.74,P<0.001)与中学生较低的从医意愿关联。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中学生有从医意愿的占比超过半数,女性、居住在城市、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从医意愿较高,高中生、伴有抑郁症状的中学生从医意愿较低。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ICD-10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78例,以及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43例。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定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同时抑郁症组被试家长完成AHRBI父母版(AHRBI-P)评定。结果:抑郁症组的AHRBI总分、破坏纪律和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抑郁症组AHRBI总分、攻击暴力、破坏纪律和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均高于AHRBI-P相应评分(均P<0.05)。AHRBI自杀自伤行为因子分女性高于男性,AHRBI-P攻击暴力和破坏纪律行为因子分女性均低于男性(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青少年,并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可能低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