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一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患者 3 8岁 ,孕 3产 1。因双下肢水肿半年 ,超声检查提示“右侧髂总静脉及下腔静脉平滑肌瘤病累及右心房 ,盆腔囊实性占位性病变” ,于 2 0 0 1年 6月 18日入我院心外科病房。患者于 1999年 3月因检查发现“子宫肌瘤” ,在外院行手术治疗 ,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妊娠 3个月大小 ,子宫表面血管呈串珠样增粗改变 ;右侧宫角和右侧附件融合为一体 ;右侧骨盆漏斗韧带血管内可触及实性肿物 ,行全子宫及右侧附件切除术。病理报告为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肉眼可见平滑肌瘤延伸到血管腔内。询问既往病史无特殊。入院前半年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 ,尤其以右…  相似文献   
2.
<正>基因芯片(Gene chip)也被称之为DNA阵列(DNA array)。基因芯片技术被誉为继大规模集成电路后又一次意义深远的科技革命[1]。目前,国内外多家提供基因芯片的知名公司不断开发提供了多种先进的基因芯片,如寡核苷酸芯片(Oligo芯片),mRNA表达谱芯片、miRNA芯片、DMET芯片、Cytogenetics芯片等,涉及基因表达、miRNA、药物代谢和染色体遗传分析等多个研究领域,促进了转化医学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开始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心血管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本文主要对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系统研究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CD31、CD105和PTEN蛋白与宫颈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宫颈癌组织、2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CD31、CD105标记微血管密度(MVD)情况和PTE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D31在宫颈癌组织中MVD为(48.33±3.66)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中MVD(8.68±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1-MVD值与宫颈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化程度无关(P>0.05)。CD105在宫颈癌组织中MVD为(32.56±2.81)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中MVD(1.69±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值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组织学分化程度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正常宫颈组织PTEN阳性表达率为100.0%(25/25)高于宫颈癌组织36.92%(2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组织PTEN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分化程度、组织类型等无关(P>0.05)。宫颈癌组织中CD31和CD105的表达呈正相关(rs=0.83,P<0.05),CD31和PTEN呈负相关(rs=-0.68,P<0.05),CD105与PTEN呈负相关(rs=-0.76,P<0.05)。结论:联合检测PTEN、CD31与CD105可作为宫颈癌诊断、治疗、转移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分析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选取2002年1月1日—2022年6月1日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32例血培养证实布鲁氏杆菌感染者中,9例并发主动脉瘤,发生率为28.13%。其中8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为58~75岁。有明确牛、羊接触史者3例,有不洁羊奶饮用史者1例,有牧区旅游史者1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其中热型为典型波浪热者1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腰腹痛。误诊为腰椎结核者2例,误诊为腰椎管狭窄者3例。1例患者合并附睾炎。6例患者累及腹主动脉,1例累及升主动脉,2例累及主动脉弓。9例患者血清凝集试验均阳性。9例患者均接受利福平、多西环素和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除1例失访外,其余8例总疗程均为3~6个月。7例手术治疗患者中,6例行主动脉替换或修补术,1例经6个月抗感染治疗后行支架植入手术,以上患者术后均随访5个月~7年(中位时间4年),1例于术后5年死于脑血管疾病意外,其余6例均存活。2例未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中,1例出院后失访,1例随访3年存活至今。结论?布鲁氏菌病的主动脉受累较少见,且易危及生命,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易导致漏诊、误诊。本病治疗的基石仍然是抗感染治疗联合开放性手术。血管内支架等介入手术治疗的作用尚未确定,须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和长期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肌病(FCM)及其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对11 360胎胎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其中诊断为胎儿心肌病或可疑心肌原发病变者进行分析,并与大体病理结果及出生后超声心动图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 360胎中检出FCM 19胎,检出率为0.167%(19/11 360).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0胎(累及双心室4胎、右心室4胎、左心室1胎、右心房1胎)、肥厚型心肌病2胎(累及双心室1胎,室间隔1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4胎(原发型1胎、继发型3胎)、心肌致密化不全3胎(累及双心室2胎、右心室1胎),FCM累及心室中以双心室为著.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可对FCM做出诊断及分型,且可评估胎儿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判断FCM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移植心脏脏冠状动脉血管病病变的认识。方法:对尸检病例心脏进行HE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等方法,对浸润淋巴细胞进行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①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主要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冠状动脉内膜弥散性、同心圆样内膜增生、散在淋巴、单核细胞浸润、部分伴脂质沉积、血栓形成及较少钙化;②心肌细胞可表现为局灶变性、坏死及纤维瘢痕形成,部分出现明显心肌纤维化;③血栓可出现于冠状动脉主干及各分枝、附着于心室壁及肺动脉内;④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可伴有急性细胞排斥反应,浸润淋巴细胞可单纯出现在心肌间质内,也可以表现为增厚冠状动脉血管内膜同时伴发淋巴细胞浸润,多次发生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可以加重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的发病。结论: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临床不易早期发现,确诊需要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常伴发急性细胞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糖尿病心肌病的终末期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探讨病理形态学对上述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以2007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终末期有扩张表现的心脏移植心肌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为四组:扩张型心肌病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高血压性心脏病组;糖尿病心肌病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移植受体心脏的大体病理改变,并采用H&E染色,Masson、PTAH、天狼猩红等组织化学染色,SMA、Desmin、CD31、CD34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移植受体心脏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1)缺血性心肌病组及糖尿病心肌病组的发病年龄明显高于扩张型心肌病组,P=0.0003及P=0.02。与扩张型心肌病组相比,高血压心脏病组的室间隔厚度(1.59±0.09)cm及心脏重量(582.7±38.29)g明显高于扩张型心肌病组(室间隔平均厚度(1.30±0.07)cm;心脏重量(430.7±26.06)g,P=0.03及P=0.0003。(2)四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细胞呈退行性变,主要表现心肌细胞颗粒状变性,可见肌丝断裂、溶解消失,心肌间质水肿,心肌间质反应性纤维化。缺血性心肌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可见心肌梗死、坏死周围出现肉芽组织及纤维瘢痕灶及替代性心肌纤维化,间质常可见淋巴、浆细胞浸润。高血压心脏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纤维排列规则,部分心肌细胞肥大,核大、畸形;心肌间质纤维化明显;心肌内,尤其是室间隔心肌组织内常见小冠状动脉管壁增厚。糖尿病心肌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细胞可出现散在性微小坏死灶,心肌间质和血管周围明显纤维化,可见心肌间小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基底膜增厚。(3)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发现终末期心脏病心肌纤维化中胶原纤维主要为Ⅰ型及Ⅲ型胶原纤维,并且Ⅰ型胶原纤维的数量多于Ⅲ型。(4)免疫组化结果发现SMA染色阳性、Desmin染色阴性的肌纤维母细胞数目增多。结论:(1)病理形态学在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心肌病鉴别诊断中有一定意义。(2)心脏扩大前1~5年有高血压病史,出现明显室间隔肥厚,心肌间质明显纤维化及心肌间质小血管壁增厚常常提示诊断高血压心脏病。(3)心肌内微小血管壁增厚及基底膜增厚、血管周心肌纤维化是糖尿病心肌病主要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对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4)肌纤维母细增生可能是终末期心脏病心肌纤维化发生中一种关键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Tannerella forsythus(Tf)and Prevotella intermedia (Pi)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in the oral plaque samples from children an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a and clinical parameters. Methods A total of 151 children aged 7 to 12 years were selected from Changchun primary school. The supragingival plaque sample was collected from the mesiobuccal and labial surfaces of the right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 FDI 1 ) and the right maxillary first molar ( FDI 6 ). Extracted DNA from plaque samples was used for PCR analysis. Intraoral examination,probing depth (PD) and bleeding on probing (BOP) were performed and recorded.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for Tf was 40. 3% ( 118/293 ) and Pi was 46. 4% ( 136/293 ) in supragingival plaque. The detection rates for Tf and Pi in molar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incisors( P <0. 01 ). The detection rate of Tf and Pi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BOP + and PD. The detection rate for Pi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age, and the detection rate for Tf was highest in the group aged 7 to 8 and the detection rates for Tf and Pi were higher in the gingiva with BOP + than that with BOP - ( P > 0. 05 ). The detection rates for Tf increased remarkably with BOP + and especially when PD was greater than 4 mm. Conclusions Detection rates of putative periodontal pathogens from healthy children of 7 to 12 years of age were high. The detection rates for Tf and Pi in molar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incisors, and the presence of Tf and Pi in supragingival plaque was related to periodontal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9.
外科     
  相似文献   
10.
胸腺上皮性肿瘤的增殖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根据 WHO胸腺上皮性肿瘤 ( TET)分类标准 ,探讨 TET的增殖活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胸腺瘤 5 0例 ( A型 5例 ,AB型 10例 ,B1 型 8例 ,B2 型 10例 ,B3型 10例 ,C型 5例 )中 ki- 6 7的表达 ,并计算 ki- 6 7L I%。结果 :1C型胸腺瘤 ki- 6 7L I% ( 2 3.38± 10 .4 2 % )显著高于其它组织学亚型 ;2临床 期 ki- 6 7L I( 2 0 .73± 15 .0 0 % )显著高于临床 期 ( 5 .18± 3.11% )、临床 期 ( 5 .6 9± 2 .2 8% )及临床 期 ( 7.5 8± 5 .85 % )。结论 :ki- 6 7能很好的标记胸腺上皮性肿瘤的增殖活性 ,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良、恶性胸腺瘤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