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BackgroundProphylaxis the current standard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hemophilia should be planned to optimize th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minimize bleeding. We report our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of tailored prophylaxis in children affected by hemophilia A (HA) and hemophilia B (HB).Method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on 55 patients, under 15 years, with HA (PWHA, n: 46) and HB (PWHB, n: 9) between 2015 and 2019. According to the phenotype, three prophylaxis regimens: 25−50 unit/kg once, twice, or three-times a week for PWHA, and two: 30−50 unit/kg once or twice a week for PWHB were administered. Following the occurrence of > 3 joint bleeding, or > 4 soft tissue bleeding, or one spontaneous major bleeding in the last 3 months, the prophylaxis regimen is changed. Annualized bleeding rate (ABR), annualized joint bleeding rate (AJBR), target joints development, inhibitor development, and hemophilia joint health score (HJHS) also were assessed.ResultsA mean ± SD of 2520 ± 1045 IU/kg/yr coagulation factor (F) VIII was used to reduce ABR and AJBR from 1.02 ± 1.11 and 0.8 ± 1.3 (in the first year of the study) to 0.27 ± 0.44 (P < 0.001) and 0.19 ± 0.38 (P = 0.004)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in PWHA,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in PWHB, in the first year of the study, with using 2168 ± 1216 IU/kg coagulation FIX, ABR and AJBR were 0.19 ± 0.39 and 0.06 ± 0.1.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ABR and AJBR were 0.02 ± 0.05 (p = 0.156) and 0.01 ± 0.03 (p = 0.361),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mean number of the target joints and mean HJHS were 0.25 ± 0.57 and 7.6 ± 2.1 for PWHA and 0 and 6.3 ± 1.8 for PWHB, respectively.Finally, 5 PWHA (11 %) did not need dose-escalation in their prophylaxis regimen, whereas 31 (67 %) and 10 (21 %) PWHA needed two and three infusions a week, respectively. In PWHB, 7 (78 %) and 2 (22 %) were adjusted to receive a once and twice weekly regimen, respectively.Conclusion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ailored prophylaxis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reduce the rate of bleeding and optimize th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hemophilia.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究工作日与非工作日血糖变异度(glycemic variability, GV)的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且应用血糖管理系统记录住院期间血糖情况的非手术患者,由营养科经系统记录提取所有接受血糖监测的人员名单后加以筛选,入选患者计算工作日与非工作日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并行相关对比。结果共入选232例患者,血糖均值的平均值为(9.58±1.71) mmol/L,血糖标准差的均值为(2.92±0.90) mmol/L,血糖CV的均值为(30.32±6.71)%。工作日血糖CV较非工作日血糖CV大(P<0.001)。按工作日血糖CV是否大于等于非工作日分组,唯一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是胰岛素应用组(P=0.044)。按工作日与非工作日血糖CV差值绝对值的中位数分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P=0.046)、HbA1c(P=0.001)两组具有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住院非手术患者工作日血糖CV比非工作日大,且二者血糖CV相差越大,合并有越多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3.
下肢功能不全穿通静脉(IPV)是下肢静脉性溃疡迁延不愈和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临床上值得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简要阐述下肢IPV的发病机制,对开放性穿通静脉离断手术、筋膜下经腔镜穿通静脉离断术(SEPS)和经皮穿通静脉闭合术(PAPS)的手术方式、优缺点做一描述,并提出微创化已成为IPV手术治疗的趋势,期望为临床上治疗IPV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价3.0T磁共振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定量技术(IDEAL-IQ)检测椎体骨髓脂肪分数(FF)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方法 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1名,其中男25名,女26名。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检测骨密度值(T值),采用3.0T磁共振IDEAL-IQ检测椎体骨髓FF值,两项检查在同一天完成。以DXA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骨质正常组(T值≥-1.0 SD,25例)和骨质疏松组(T值≤-2.5 SD,26例)。比较两组FF值,并分析FF值与T值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FF值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结果 与骨质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年龄、FF值较大,T值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F值与T值呈负相关(rs=-0.642,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F值可用于诊断骨质疏松[AUC(95%CI)=0.922(0.879~0.965),P<0.001],最佳截断值为50.42%,其对应的灵敏度为88.10%,特异度为82.60%。结论 3...  相似文献   
25.
背景与目的:下肢静脉溃疡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后期严重的并发症,复发率高,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加重患者经济负担、降低劳动能力、增加残疾等。因此,本研究探讨下肢静脉溃疡患者溃疡复发高危因素,旨在为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溃疡复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年1月—2022年9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共纳入下肢静脉溃疡患者182例,所有患者均在慢性伤口门诊接受规范化换药治疗。下肢静脉溃疡复发率为47.2%。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有无行手术干预(χ2=19.206,P=0.000)、有无穿弹力袜(χ2=23.590,P=0.000)、是否重体力活动(χ2=29.495,P=0.000)、是否大量吸烟(χ2=9.173,P=0.002)与溃疡的复发明显有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BMI>24 kg/m2、女性、有无手术干预、是否穿弹力袜、...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 前瞻性评估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术后HBV再激活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4 年6 月至10 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且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患者51 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 组,其中治疗组38 例,为血清HBV-DNA阳性患者,术前予以HBIg治疗;对照组13例,为血清HBV-DNA阴性患者。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率和HBIg有效率。结果 HBIg治疗组术后病毒激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9% vs 53.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未予HBIg治疗是术后病毒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 64.167,95%CI 9.472~434.696,P<0.001)。治疗组中合并谷丙转氨酶(ALT)异常的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率高于ALT正常者,但无统计学差异(15.4% vs 4.0%,P=0.55)。治疗组中HBIg总体有效率为34.2%,其中合并ALT异常者有效率高于ALT正常者(61.5% vs 20.0%,P=0.011)。另外,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NAs)的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率与未使用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Ig可有效预防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术后HBV再激活,且在伴有ALT水平异常的患者中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S(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S,PTPRS)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PTPRS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胃癌标本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PTPR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运用卡方检验及生存分析探索PTPRS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生存时间的关系;运用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PTPRS的表达变化对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PTPRS的表达变化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对141例胃癌患者癌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TPRS低表达与不良分化及神经浸润密切相关。生存分析显示PTPRS低表达是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对10对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配qPCR检测,发现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PTPRS表达量显著降低。对胃癌细胞系及正常胃黏膜细胞系的qPCR检测显示,与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相比,胃癌细胞系中PTPRS普遍低表达。在SGC7901及HGC27两种细胞系中用慢病毒转染构建PTPRS表达干扰的稳转株,qPCR验证干扰效率。CCK-8实验发现,PTPRS低表达显著促进胃癌细胞的生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PTPRS低表达显著促进胃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表明PTPRS低表达显著促进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对PTPRS干扰的胃癌细胞系进行EMT相关蛋白的检测,发现PTPRS干扰后细胞出现N-cad、ASMA表达增加等表现。结论 PTPRS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TPRS低表达可能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采用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2(IL-2)及IL-15诱导制备的新型自体T细胞免疫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进行单独新型自体T细胞治疗及新型自体T细胞治疗联合标准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10例,进行Ⅰ期临床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安全性,即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次要观察指标为有效性,包括生活质量评分、无进展生存期等,并分析治疗后患者免疫状态变化。结果: 10例患者中包括肝细胞肝癌3例、肠道肿瘤5例、胰腺癌1例和肺癌1例。细胞治疗后28 d内,未发生与治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生活质量调查问卷显示,细胞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中,躯体功能、总体健康状况、疲倦改善较明显(P<0.05)。3例单用新型T细胞治疗的患者均短期内出现疾病进展;联合治疗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71.4%。联合治疗无效患者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处于较高水平,治疗后28 d高于治疗有效患者(P=0.03)。结论: 新型自体T细胞治疗实体肿瘤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联合标准治疗可显示良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扩大研究。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脂蛋白(a)[lipopretion(a),Lp(a)]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2014年1月至12月入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69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病例资料。入院时检测Lp(a)水平,根据Gensini评分计算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随访患者Lp(a)水平及是否发生MACE。结果:按照Lp(a)水平三分位分组,3组间Gensin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了其他危险因素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InLp(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独立相关(P<0.05)。平均随访4.6年,共有91例患者发生MACE,Lp(a)水平是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按是否发生MACE分组,基线及随访过程中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及随访过程中MACE组Lp(a)显著高于非MACE组(P<0.05)。Lp(a)水平预测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82(95%CI 0.511~0.652),以血清浓度151 mg/L为临界值,预测灵敏度为61.5%、特异度为54.9%。结论:Lp(a)是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排除LDL-C因素,Lp(a)水平与MACE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