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9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作者借助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商理论,观察我国中药产业的区域布局及演变,划分不同地区中药产业的类型并初步探讨其专业化优势、竞争力以及可能的原因,最终为中药产业布局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2.
黄连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对黄连中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包括7个木脂素,3个简单苯丙素,2个黄酮,1个酚酸,分别为erythro-guaiacylglycerol-8-O-4’-(coniferyl alcohol)ether(1),threo-guaiacylglycerol-8-O-4’-(coniferyl al-cohol)ether(2),(+)-松脂醇[(+)-pinoresinol,3],(+)-5’-甲氧基松脂素[(+)-medioresinol,4],(+)-落叶松树脂醇[(+)-lar-iciresinol,5],(+)-5’-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5’-methoxylariciresinol,6],(+)-异落叶松树脂醇[(+)-isolariciresinol,7],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8),阿魏酸(ferulic acid,9),Z-咖啡酸硬脂醇酯(Z-octadecyl caffeate,10),鼠李素(rhamnetin,11),汉黄芩素(wogonin,12),香草酸(vanillic acid,13)。结论:化合物1,2,4,6,10~13为首次从黄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3.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方剂,自宋代就有其运用的记载,传统中医常用其治疗湿热蕴于肝胆、脾胃及大肠所致的各种病症,经历代医家证实其临床疗效确切。现代研究显示,该药对的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良好的抗肿瘤、镇痛、抑菌及抗炎活性,对应激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但由于黄连与吴茱萸药性不同,基于不同配比组成的方剂药性不相一致,其功用与主治也各异,故限制了黄连吴茱萸药对的临床应用,也加大了医药工作者对该药对创新研究的难度。本文主要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理论基础、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系统的阐述,多角度、深层次地探析药对的配伍内涵及治证本质,以期为黄连吴茱萸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4.
丹参三七是常用的药对之一,两药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配伍后药效协同,具有良好的心血管、胃肠道及肝脏保护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及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悸气短、胸闷气短等的治疗。目前已经上市的丹参三七药对剂型有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颗粒、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片、冠心丹参胶囊等。近年来,随着单味药丹参和三七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丹参三七药对的探索也逐步开展。丹参和三七不同比例的配伍应用,会影响其有效成分的溶出、吸收、代谢以及主要的药理作用。本文主要对丹参三七药对的物质基础、药理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丹参三七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背景:基于人体组织的导电特性,研究微弱电流耦合信号在人体内的传输特性,对实现植入式医疗仪器的人体充电和通信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分析微弱电流耦合信号在人体上臂的分布及衰减情况。 方法:将人体上臂抽象成由皮肤、脂肪、肌肉、骨骼4层组织构成的同心圆柱体,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微弱电流耦合信号在上臂传输的准静态场模型,分析了多种情况下模型中电流密度的分布,并将体表电位的衰减率与仿真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仿真结果表明肌肉层是人体内耦合电流传导的主要路径,皮肤层中的电流随频率提高而增大;人体内的传导电流远大于位移电流,但随频率的提高,位移电流逐步增大,传导电流减小;皮肤干湿程度对肌肉层中总电流密度大小有一定影响,湿皮肤时肌肉层中总的电流密度大于干皮肤时的情况;耦合电流的体表电位具有较大衰减,随频率提高成一定的高通特性,且是否考虑人体组织电容效应对建模的准确性具有显著影响;人体实验与仿真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初步阐明头花蓼Polygonumcapitatum醇提物和水提物与其体外抗炎活性之间的谱效关系。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RAW264.7细胞制备细胞炎症模型,利用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试剂盒检测细胞炎症因子释放量,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关联UPLC-MS方法建立的指纹图谱数据和头花蓼不同提取物的药效活性指标,建立头花蓼化学成分的谱效关系。结果头花蓼不同提取物在质量浓度小于250 mg/L时无细胞毒性,且均具有炎症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对药效指标TNF-α和色谱峰进行关联度比较发现,峰24、17、22、23、20与抗炎药效呈正相关,峰11、1、7、15、5、3与抗炎药效呈负相关。对峰24、17、22、23、20分析发现,除17号峰为鞣花酸外,其余4个峰均为黄酮类化合物。结论头花蓼不同提取物均可以抑制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谱效关系分析得出槲皮苷、鞣花酸、金丝桃苷对头花蓼的抗炎药效(调节TNF-α水平)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57.
随着荧光免疫层析技术朝着高灵敏度、宽检测范围的方向发展,对配套荧光免疫试条读数仪的检测要求也随之提高。通过研究荧光产生机理,建立调节量程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一种提高荧光免疫试条读数仪检测上限和检测灵敏度的方法。设计数控恒流源调整光源的激发光强,实现对试条荧光信号的控制,从而调节荧光免疫试条读数仪检测量程。实验表明,该方法使荧光免疫试条读数仪具备更宽的试条浓度检测范围,有效提高其检测上限与检测灵敏度。实验以C-反应蛋白(CRP)作为待测物质,结果表明荧光免疫试条读数仪检测上限较调整前提高4倍,检测灵敏度提高1倍,在20~210 μg/mL浓度范围内检测结果的线性拟合优度R2>0.99,与ESE的Quant分析仪在相同检测范围内的准确度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58.
澳门地区肿瘤放射治疗设备、人员、技术等情况的进展,简单描述澳门地区肿瘤放射治疗学创建与发展过程,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简单清晰的脉络。这样即是对澳门地区肿瘤放疗学发展的宣传与肯定,也更是为扩大放射肿瘤学科交流和发展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59.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s the major histological subtype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ies worldwide. Due to the complicated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HCC, the option for effective systemic treatment is quite limited. There exists a critical need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possible alternativ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control of HCC. With a long history of clinical us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HM) is emerging as a noticeable choice for its multi-level, multi-target and coordinated intervention effects against HCC. With the aids of phyt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approaches, in the past decades many CHM-derived compounds have been carefully studied through both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es and have shown great potential in novel anti-HCC natural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present review aimed at providing the most recent developments on anti-HCC compounds derived from CHM, especially their underlying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systematic search of anti-HCC compounds from CHM was carried out focusing on literatures published both in English (PubMed, Scopus, Web of Science and Medline) and in Chinese academic databases (Wanfang and CNKI database).

Results

In this review, we tried to give a timely and comprehensive update about the anti-HCC effects and targets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CHM-derived compounds, namely curcumin, resveratrol, silibinin, berberine, quercetin, tanshinone II-A and celastrol. Their mechanisms of anti-HCC behaviors, potential side effects or toxicity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ere discussed.

Conclusion

Herbal compounds derived from CHM are of much significance in devising new drugs and providing unique ideas for the war against HCC. We propose that these breakthrough findings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argeted-HCC therapy and modernization of CHM.  相似文献   
60.
倪静云  蔡勇  徐嘉辰  胡元佳  王一涛 《中草药》2013,44(21):3080-3083
中药国际化是一项艰巨而不容回避的工程。除了从技术层面加强中药理论研究,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来推动中药国际化是很有必要的。专利许可是重要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交易形式,通过专利许可的方式与国外制药企业合作,是现阶段中药国际化的一个可行途径。针对中药国际专利申请和保护存在的问题,结合创新中药NJS案例,从中药国际专利申请、保护和许可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