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59篇
  免费   6727篇
  国内免费   1427篇
耳鼻咽喉   208篇
儿科学   217篇
妇产科学   365篇
基础医学   2790篇
口腔科学   455篇
临床医学   4539篇
内科学   3885篇
皮肤病学   510篇
神经病学   1248篇
特种医学   8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031篇
综合类   15112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7347篇
眼科学   768篇
药学   8669篇
  33篇
中国医学   2721篇
肿瘤学   1614篇
  2024年   151篇
  2023年   1041篇
  2022年   2148篇
  2021年   2548篇
  2020年   2525篇
  2019年   1797篇
  2018年   1661篇
  2017年   1297篇
  2016年   1650篇
  2015年   2145篇
  2014年   4470篇
  2013年   4196篇
  2012年   5300篇
  2011年   5083篇
  2010年   3748篇
  2009年   3138篇
  2008年   2446篇
  2007年   1929篇
  2006年   1537篇
  2005年   909篇
  2004年   1039篇
  2003年   807篇
  2002年   583篇
  2001年   495篇
  2000年   298篇
  1999年   331篇
  1998年   224篇
  1997年   206篇
  1996年   183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支气管哮喘与气道反应性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气道反应性对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影响,探讨哮喘的病因。方法在三个县的范围内,依据哮喘患者作为指示病例确定了641个哮喘核心家系,对哮喘家系中的每位成员逐一询问调查,同时测定每位成员的气道反应性。用EPI5.01程序软件处理分析资料,计算优势比(OR)来评价气道反应性与哮喘之间的关系。结果72%有哮喘史者气道反应测定为阳性,气道高反应性者仅有70%的人患过哮喘;哮喘家系中气道反应阳性的亲属患哮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是气道反应阴性亲属的5.8倍(P<0.01)。结论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2.
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气胸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其中50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电视胸腔镜手术35例;腋下小切口手术15例),与同期进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5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全部治愈。在平均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带管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无差异。结论微创手术是自发性气胸极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3.
运用Kriging 法对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安徽、河南及湖北省沿黄淮流域地区2005年有疟疾报告的156个市、县的当年发病率资料,利用Arcgis 9.0软件建立疟疾发病的地理信息系统,并在该软件的统计学扩展模块支持下,利用Kriging法对已建立的疟疾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根据无偏最优的原则绘制疟疾发病概率的空间分布图,建立半变异函数,并对预测值的标准误差的分布制图。结果2005年黄淮地区疟疾发病分布呈空间自相关,自相关阈值98 928 m,其变异函数为球形模型,显示疟疾发病分布呈空间聚集性。交叉检验显示Krig-ing法生成的疟疾概率分布图是对黄淮地区疟疾空间分布的最优无偏估计,标准化均值为0.008 621。结论Kriging法能较好估计黄淮地区疟疾的空间分布特征,该地区的疟疾在空间分布上与距离有关,并呈现以安徽省中北部与河南交界及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两个明显的聚集中心,而且其空间分布并非与行政区划分类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94.
连续2年对白浪湖区光荣、蟠龙2个行政村的靶人群化疗和群体化疗现场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靶人群化疗在化疗的依从性、防治效果和效益比较等方面均优于群体化疗。提出,湖区重度流行区血吸虫病的控制应重点化疗接触疫水人群,提高居民化疗的依从性和投资效果。  相似文献   
995.
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的临床特征及防治手段。方法 2005年11月,救治1例确诊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的青年女性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患者发病前与病死家禽有密切接触史,从发病至死亡约10d。在呼吸困难发生前,发热持续了5d,以急性社区获得性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主要特征入院,X线胸片示双肺大片实变影并进行性进展,入院至死亡不足3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患者下呼吸道吸出物标本,发现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5型特异性基因片段呈阳性;尸检肉眼所见主要有支气管充血、双肺实变,多浆膜腔积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结论 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是一种致命的传染性疾病。提高认识,重视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早干预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病对胃癌及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合并血吸虫病及不合并血吸虫病的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成血吸虫病胃癌组和非血吸虫病胃癌组、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和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血吸虫病对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对32例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以及68例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生存情况,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血吸虫病胃癌组患者113例、非血吸虫病胃癌组患者3741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合并血吸虫病是胃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患者184例、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患者2205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比、有饮酒史者比例、粪便隐血阳性者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结直肠癌表型均以溃疡型居多,但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浸润型和隆起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3)、性别(P=0.002)、表型(P=0.005)以及合并血吸虫病(P=0.029)是结直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经随访,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68.90%)高于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46.40%),其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6.33±3.08)岁]亦高于后者[(56.29±1.94)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吸虫病可能改变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导致血吸虫病和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在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5年生存率方面存在差异。血吸虫病流行区年龄>60岁的男性,且伴有不明原因贫血者,应定期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和其他检查,以排除消化道肿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凯西莱对肝豆状核变性模型鼠铜代谢变化的影响。方法用铜负荷饮食法复制肝豆状核变性疾病动物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3个治疗组与1个模型组,3个治疗组分别给予50mg/(kg·d)、100mg/(kg·d)、200mg/(kg·d)凯西莱(静脉输注)。观察各组大鼠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白蛋白、肝铜、24h尿铜变化情况。并观察病死率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各治疗组病死率明显降低,100mg/kg组、200mg/(kg·d)组肝铜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24h尿铜明显升高。结论凯西莱能降低铜负荷大鼠肝铜含量,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经纤维支气管镜国产镍钛记忆合金大气道支架置入的近期疗效。方法5例气管支气管狭窄,在电视透视下行经纤支镜气管支气管支架置入术。结果一次性放置成功4例。5例均扩张良好,4例呼吸困难立即缓解,缺氧症状改善;1例左主支气管内膜结核致伴左肺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复查左肺阻塞性肺气肿消失。结论经纤支镜大气道支架置入治疗大气道重度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9.
目的了解抗Ⅱ型胶原(CU)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临床意义及口服鸡CⅡ对血清中抗CⅡ抗体的影响。方法以鸡CⅡ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0名健康献血者、113例活动期RA患者,其中病程≤1年的早期患者30例;同时检测19例患者在口服鸡CⅡ90μg,d治疗前和治疗12、24周后血清中的抗CⅡ抗体水平。结果①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阳性率为37.2%(42/113),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2.9%(2/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早期RA患者抗CⅡ抗体阳性率73.3%(22130),而病程〉1年的RA患者抗CⅡ抗体阳性率为24.1%(20/8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比较抗CⅡ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其他相关指标:抗CⅡ抗体阳性组42例,阴性组71例,两组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分别为83.3%(35/42)和43.7%(3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5%(38/42)和52.1%(3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抗CⅡ抗体阳性组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抗CⅡ抗体阴性组;两组在日常生活能力及骨质破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口服CⅡ治疗前和治疗12、24周后,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患者抗CⅡ抗体明显升高,尤其在早期RA患者有较高的阳性率:抗CⅡ抗体阳性患者RF、抗CC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同时ESR、CRP亦明显升高;口服CⅡ治疗后抗体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因此,抗CⅡ抗体在RA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早期诊断、判断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口服CⅡ对CⅡ抗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以前瞻性定群研究,报道了饮水与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关系。结果表明:1.陈桥洲居民藐小棘隙吸虫年感染率为11.23%;2.饮用塘水和混饮江、塘水者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饮江水者的3.72倍和4.28倍;3.饮生水人群的 RR 是非饮生水者的8.12倍,且分层分析后上述关系仍然成立;4.感染率与饮生水量呈剂量反应关系;5.其它寄生虫未见上述联系;6.当地人群特异危险度(PAR)及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分别为9.43%和83.97%。结果提示生饮塘水为当地居民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