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50篇
内科学   79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194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54篇
  3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胸腔镜下胸腰段疾病的前路手术及内固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胸腔镜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结核和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评价胸腔镜技术在脊柱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例接受胸腔镜下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操作技术、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胸腰椎骨折8例;结核3例;椎间盘突出症l例。平均手术时间210min,平均出血量600ml,平均住院时间12d。1例结核患者因严重骨质疏松而放弃内固定,仅作病灶清除植骨术。所有患者随访3—10个月,神经功能恢复与普通开胸前路手术近似,骨折复位良好,植骨块和内固定未发现移位,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及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为胸腰椎前路手术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22.
肝尾状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尾状叶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方式及其影响。方法 自1995年至2003年,对39例尾状叶原发性肝癌进行了手术切除,其中单独尾状叶切除19例,联合切除20例。并对两组病例中可能影响术后肝功能的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 39例患者均被成功切除肿瘤,1例于术后30d因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并发胸腔积液,4例并发腹水,1例并发胆漏,其余病例均顺利恢复。术后30例获得随访,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3%、50%、39%。结论 尾状叶切除是治疗原发于尾状叶肝癌的有效手段,若肿瘤原发于肝尾状叶而又无其他肝叶侵犯时,单独尾状叶切除该是外科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3.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iu YB  Wang JW  Fang HQ  Peng CH  Wu YL  Xu B  Deng GL  Li HJ  Li JT  Wang XB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2):997-999
目的 介绍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总结1996年12月至2001年12月200例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结果。吻合口针孔渗漏、吻合口间隙渗漏、空肠内高压、吻合口张力大和吻合口血供欠佳等往往导致胰肠吻合漏的发生。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就是针对上述胰肠吻合口漏的主要原因而设计的。结果 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吻合时胰断端与肠黏膜缝合缝针不穿透浆肌层,这消除了线周间隙的渗漏,继而环绕空肠浆肌鞘和胰腺同轴捆绑使两者紧贴、不仅消除间隙、而且加速愈合,覆盖胰腺的空肠黏膜被破坏后有扩大愈合面大的作用,捆绑远端空肠保留血供避免捆绑远端空肠浆肌鞘坏死,术中立即测试吻合口的密封性和可靠性确保吻合口不漏。结论 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能够避免和减少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三维适形放射(3DCRT)治疗计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接受3DCRT的150例Ⅲ期NSCLC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CT方法制定放疗计划,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制定放疗计划。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毒副反应及血清中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对照组DCR 84.00%,观察组DCR 93.33%,两组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ORR 80.00%,高于对照组的57.33%(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提高Ⅲ期NSCLC患者3DCRT定位准确性及放疗有效率,减少放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25.
目的运用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理念对NICU母乳喂养进行闭环管理,保障患儿喂养安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方法成立多学科合作管理小组,分析原母乳喂养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方案,开发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护理信息系统与医嘱信息系统共享,母乳喂养医嘱与配方奶医嘱科学结合。结果 2016年1月—12月实施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前,因母乳喂养信息核对环节错误发生意外事件1例,近似错误2例。2017年1月—12月实施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后,未发生母乳喂养相关的意外事件及近似错误。实施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前,需人工统计母乳收集量、抄写喂养单、录入喂养医嘱执行情况,每日工作时数为2 h,母乳喂养率统计每月工作时数为8 h。实施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后,系统自动生成以上数据,无需人工统计。结论应用母乳喂养信息化闭环管理能够确保母乳喂养安全,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荷。  相似文献   
26.
窦性并行心律是一种比较少见而特殊的并行心律。它可以显性形式出现,即窦房结内存在两个节律点,其中一个节律点周围有传入性阻滞圈保护,免遭另一个节律点对其节律重整;亦可以隐性形式出现,隐而不露,由其它心律失常揭示,即窦房结仅有一个节律点,其节律始终未被不同时相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和)房性逸搏等异位激动所重整,仍按自己固有的频率发放激动,需要仔细分析方能明确诊断。现报道5例以不同形式出现的窦性并行心律。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疗效、量效关系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经筛查后符合入选标准者以1:1:1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10 mg组(每晚8:00~10:00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 mg,n=104),瑞舒伐他汀钙10 mg组(每晚8:00~10:00口服瑞舒伐他汀钙10 mg,n=110),瑞舒伐他汀钙5 mg组(每晚8:00~10:00口服瑞舒伐他汀钙5 mg,n=101).进入为期8周的药物治疗期.结果:用药8周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基线变化率阿托伐他汀钙10 mg组为(-36.5±17.1)%;瑞舒伐他汀钙10 mg组为(-43.6±18.7)%,5 mg组为(-42.5±17.0)%.瑞舒伐他汀钙10 mg组和5 mg组均大于阿托伐他汀钙10 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钙10 mg和5 m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与安全性有关的实验室异常发生率相当.结论:在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方面,瑞舒伐他汀钙每天5 mg或10 mg剂量的降血脂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钙每天10 mg剂量,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28.
目的 筛选肺癌患者呼出气体中特征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并探讨其对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2月至2009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55例肺癌患者、21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及30名住院健康体检者的呼出气体,采用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技术检测受试者呼出气体中的VOCs,比较分析各组的VOCs,筛选肺癌患者的特征性VOCs.结果 肺癌组45例检出庚醛(82%),肺部良性病变组1例检出庚醛(5%),健康组1名检出庚醛(3%),肺部良性病变组庚醛检出比例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将上述两组合并为非肺癌组,肺癌组庚醛检出比例明显高于非肺癌组(χ~2=65.06,P<0.05);庚醛的出峰情况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程度、肺癌分期及组织类型均无关(χ~2值为1.06~3.30,均P>0.05).结论 庚醛可能为肺癌患者的特征性VOCs之一,检测呼出气体中的VOCs对诊断肺癌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9.
患者男,34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5年,加重1年入院.患者自25年前出现进食固体食物吞咽困难,并伴有胸前区压迫感,无胸痛,无食物反流,无恶心、呕吐.近1年来逐渐出现进食半流质即感吞咽困难.该患者出生7 d后经常在头面、胸背部、四肢反复出现水疱、血疱,尤以背部、四肢伸侧及手足背多见,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减轻.手足指(趾)甲逐渐缩小、脱落,先后经多家医院诊断为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懈症,反复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利用MDCT的CTPA图像和超声肺动脉测压数据,模拟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状态下的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分支内流动状态;了解肺动脉分支直径随压力变化的情况和敏感度.方法:选择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COPD患者,进行胸部心电门控CTPA检查,同时收集超声心动图测量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近端双期血流参数.对CTPA原始图像分别进行心脏收缩期及舒张期薄层MPR重建,测量肺动脉分支的直径和长度;利用坐标网格,生成二维网格,导入Fluent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和二维流态模拟.结果:共进行13例COPD患者研究,CTPA显示,主肺动脉分叉前和左、右肺动脉近端直径在收缩期均较舒张期小.右上叶前段动脉舒张期直径较收缩期增大,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的长度在收缩期和舒张期都无显著性差异,而主肺动脉右肺动脉的弯曲度和跨度间距在舒张期均较收缩期增大.COPD比较正常对照组的右肺动脉近端、远端及左肺动脉近端,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直径均增大,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舒张期仅主肺动脉分叉前出现直径增大;收缩期后基底段动脉,左后基底段动脉COPD组较正常变细;两组间长度未见显著性差异.流态分析显示,COPD舒张期高压场较正常组扩散的趋势更明显,影响范围更大.右下叶动脉出口压力收缩期最高,舒张期也较左下叶动脉高,是所有动脉出口中承受压力最高且波动最大者,出口流速变化差异最大.结论:利用CTPA重建MPR图像和相关模拟软件结合,是研究肺动脉分支内血流变化的可行方法.CTPA测量右肺动脉远端直径可能成为肺动脉高压诊断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