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07篇
内科学   232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66篇
预防医学   7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6篇
  1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目的探讨三七多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10 mg/kg)和三七多糖高[300 mg/(kg·d)]、低[100 mg/(kg·d)]剂量组。采用线栓法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前15 d灌胃给药,每天1次。再灌注结束后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比,脑组织MDA、GSH-Px、SOD、TNF-α、IL-1β和IL-10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三七多糖可以减少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梗死面积比(P<0.05 or P<0.01);同时,与模型组比较,三七多糖能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的GSH-Px、SOD活性和IL-10含量升高,降低MDA和TNF-α、IL-1β含量(P<0.01)。结论三七多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与其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抑制炎症因子的过度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辐射诱发胸腺瘤过程中β-catenin和c-myc mRNA表达影响,为阐明MSCs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C57BL/6小鼠MSCs,X射线照射C57BL/6小鼠建立胸腺淋巴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辐射组及MSCs组,每组6只;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胸腺β-catenin和c-myc mRNA表达。结果辐射组小鼠胸腺瘤β-catenin mRNA表达量(0.92±0.23)明显高于对照组(0.64±0.21)(P<0.05),MSCs组β-catenin mRNA表达量(0.77±0.24)下降;与对照组(1.48±0.34)比较,辐射组c-myc mRNA表达量(1.61±0.37)上调,MSCs组c-myc mRNA表达量(1.18±0.34)明显低于辐射组(P<0.05)。结论 MSCs可通过抑制β-catenin和c-myc基因异常表达,抑制肿瘤的增殖。  相似文献   
73.
目的构建pcDNA6.2-GW/EmGFP-miR-29c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miR-29c的功能和靶基因鉴定奠定基础。方法根据miR-29c成熟体序列设计合成1对miRNA寡聚单链DNA,经退火后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6.2-GW/EmGFP-miR中,瞬时转染肺腺癌A549细胞后,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cDNA6.2-GW/EmGFP-miR-29c在肺癌细胞中表达miR-29c。结果 A549转染pcDNA6.2-GW/EmGFP-miR-29c 24 h后,miR-29c表达量上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6.2-GW/EmGFP-miR-29c,并能有效表达miR-29c。  相似文献   
74.
肛肠疾病患者手术后常于会阴下设有引流管或引流条,患者因为切口疼痛不能平卧,或侧卧或直接趴于床上,容易导致心情更加紧张,而造成排尿不畅,往往还需实施导尿来解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制作了一种肛肠术后用可拆装护理垫,临床应用1年多,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5.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随着缺血性脑卒中患病人群的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于它的研究中,同型半胱氨酸作为除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饮酒等传统危险因素外的另一个危险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和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6.
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人颅骨眶下孔、眶下管的相关径线进行测量后,能有效的指导临床,我们分别对人颅骨的测量手段、工具、样本的选择进行了总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7.
李然  倪蕾  李明子 《中外医疗》2014,(33):100-101
目的:探讨分析丘脑性失语患者的认知功能训练方法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9月以来该院收治的120例丘脑性失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语言训练,观察组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认知功能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2个月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复述、听理解能力评分分别是(72.6±24.5)、(41.2±1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复述、听理解能力评分(63.7±17.8)、(35.8±14.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丘脑性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认知训练,能有效的提高患者语言恢复能力,有利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8.
Tat-GFP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穿膜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具备穿膜活性与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Tat-GFP融合蛋白,探讨Tat-GFP在MCF-7细胞中的跨膜转运特性。方法:应用pET-24a-Tat-GFP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检测不同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0.5和1.0 mmol•L-1)和不同温度(22℃和37℃)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Ni-IDA树脂亲和纯化Tat-GFP蛋白,利用GFP特异性抗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洗脱液中的蛋白;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检测Tat-GFP融合蛋白的跨膜转运活性。 结果:0.5和1.0 mmol•L-1 IPTG诱导出的细菌总蛋白中所含的Tat-GFP蛋白量无明显差异;低温(22℃)诱导生产的Tat-GFP蛋白量较37℃更高;Western blotting分析,GFP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PVDF膜上的蛋白,条带灰度与Tat-GFP蛋白上样量有关联;细胞穿膜实验,绿色荧光分布于MCF-7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 结论:低温诱导时大肠杆菌BL21菌体上清液中Tat-GFP融合蛋白量更高,所生产的Tat-GFP融合蛋白既具备穿膜活性又具有易于检测的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北五味子提取物(EFSC)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马洛替脂组,100、200和400 mg/kgEFSC组,每组10只。皮下注射CCl4花生油溶液10周建立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各组大鼠给药4周后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蛋白(TP)和一氧化氮(NO)水平,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羟脯氨酸(Hyp)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200和400 mg/kgEFSC组大鼠血清ALB水平和ALB/GLO比值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AST、ALT活性和GLO、NO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中SOD活性和GSH 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Hyp和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EFSC可改善肝功能,抑制肝脏胶原纤维的生成,纠正肝纤维化引起的ALB水平低下,减轻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防止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阐明ASPP家族在结肠癌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结肠癌组织45例、健康人正常结肠组织20例。45例结肠癌组织分为高分化组(11例)、中分化组(21例)和低分化组(13例);按TNM分期分为T1组(7例)、T2组(8例)、T3组(25例)和T4组(5例); 有淋巴转移N1组(19例)和无淋巴转移N0组(2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的ASPP1、ASPP2和iASPP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①ASPP家族成员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均有表达,结肠癌组织中ASPP1 和ASPP2阳性表达率与正常结肠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织中iASPP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1)。②结肠癌组织中ASPP1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rs =0.163,P>0.05);ASPP2阳性表达率随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递减,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s =0.454,P<0.01);结肠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rs =-0.171,P>0.05)。③结肠癌组织中ASPP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rs =-0.268,P>0.05);ASPP2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浸润程度增加而递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rs =-0.348,P<0.05);结肠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rs =0.231,P>0.05)。④结肠癌组织中ASPP1、ASPP2和iASPP的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rs =0.089、rs=0.044和rs=0.210,P>0.05)。结论:iASPP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提示其有可能成为良恶性结肠疾病的诊断及鉴别指标;ASPP2与结肠癌病理分级和分期有相关性,可以成为结肠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