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2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23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扩张性心肌病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扩张性心肌病的病变特点,探索病变发生发展的机理。方法:利用BATISTA手术方法切取 8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左室心肌,进行大体、光镜及超微结构的形态学观察。结果:扩张性心肌病从大体上可分为室壁增厚及脂肪浸润两种类型。室壁增厚型的病变除如常规报道外,发现心肌间微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普遍狭窄,甚至闭塞。电镜证实是因内皮细胞中有大量 10 0nm大小的均质分泌颗粒所致。与之毗邻的损伤心肌细胞内亦有完全相同的分泌颗粒。结论:从形态学推测此种分泌颗粒来源于损伤的心肌细胞,进入邻近的内皮细胞后,加重了心肌缺血,此恶性循环可能导致扩张性心肌病不断恶化进展.  相似文献   
132.
在我国体外循环技术临床使用63年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成立18年之际,经来自我国主要心脏中心的体外循环及心血管外科专家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克服了疫情对专家之间沟通的影响,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指南———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2021版)(简称体外循环标准)。  相似文献   
13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约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并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导管消融及外科消融等。由于房颤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建立动物房颤模型对于探索房颤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动物房颤模型的建立也有助于房颤的预测、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目前在小型和大型动物中均成功建立了房颤模型。对房颤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电刺激诱发房颤、药物诱导房颤、创伤诱发房颤等方面,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也更多地被应用于房颤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4.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近年的发展趋势是尽可能在幼年手术,尽早改善全身供血供氧,并应在继发解剖病变加重之前手术矫正。 对于病情复杂、Ⅰ期根治手术死亡率高于分期手术的患儿,可采用减状手术。目前较常用的减状手术包括改良体-肺动脉分流术、Glenn手术、双向体静脉-肺动脉分流术、肺动脉束带术、房间隔造孔术。 复杂先心病常用的矫治手术分为双心室术式和单心室术式。前者包括大动脉转换术、房内转换术及Rastelli手术等,后者包括改良Fontan术及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Norwood手术。 对于终末期先心病或过于复杂的先心病可采用心脏移植或心肺移植,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于先心病合并重症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目前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其重点在于注意术前、术中、术后全时段多手段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35.
人工心脏瓣膜血液动力学的MRI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MRI测量人工心脏瓣膜远端血流野及三维图像的描绘,来评价人工心脏瓣膜功能,并为长期随访瓣膜血栓等并发症的出现和发展提供原始资料.方法27例人工主动脉瓣膜置换患者进行MR血流速度测量检查,置换双叶机械瓣20例,单叶机械瓣7例.于升主动脉内距主动脉瓣环0.5、1.0及2.0个人工瓣环直径处进行血流速度测量.应用血流分析及Matlab 6.5软件进行二维及三维血流图形重组.结果16例置换Sorin双叶机械主动脉瓣患者,三维血流图人工心脏瓣膜的形状特点为近似对应于2个瓣孔及2个瓣叶之间缝隙的3个喷射峰;4例置换Sorin双叶机械主动脉瓣患者,出现对应于2个瓣孔的双喷射峰.20例置换双叶机械主动脉瓣患者,血流速度在加速射血相及最大射血相血流速度图变成倾斜.7例置换单叶机械主动脉瓣患者在收缩加速相见对应单叶瓣口的1个主喷射峰.26例反向血流出现在人工瓣膜侧孔的位置.MR血流速度三维图反映了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的设计形状.距主动脉瓣环1.0人工瓣环直径处的轴向血流速度图较远端(2.0人工瓣环直径处)及近端(0.5人工瓣环直径处)的轴向血流速度图能更详细反映人工瓣膜的设计形状.结论MR可以无创、直观、在体地了解瓣膜功能,为发现术后并发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6.
冠状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8月至2002年5月,我们共收治了6例冠状动脉瘤病人,均经外科手术治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7.
瓣膜病变病人围术期神经体液因子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瓣膜病变病人围术期神经体液因子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测24例瓣膜病变病人和7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围术期儿茶酚胺(CA)、血管紧张素Ⅱ(AGⅡ)、醛固酮(ALD)、心钠素(ANP)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瓣膜病变病人血浆CA、AGⅡ、ALD及ANP水平在术前不同程度升高的基础上,体外循环((2PB)中显著升高。结论 二尖瓣病变病人表现为围术期高醛固酮血症,血浆去钾肾上腺素(NE)、AGⅡ水平的显著升高是术中及术后早期循环高阻力的重要原因;二尖瓣病变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术后早期大多数肺动脉压力和阻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探讨BAI型国产覆膜支架治疗动物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在 16条犬中建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模型 ,分为 4组 ,各 4只 ,1组为对照组 ,其余 3组为实验组。实验组 2周后行国产镍钛记忆合金覆膜支架 (BAI型 )植入术。分别于术后第 2、3、6个月时处死动物 ,处死前做CT及动脉造影。病理检查包括光镜与电镜。结果 国产覆膜支架 (BAI型 )均成功地将动脉瘤封闭 ,成功率为 10 0 %。术后死亡率为 0。覆膜支架无移位 ,无内漏。 2例出现支架内血栓栓塞 ,栓塞率 17%。其余病理检查示管腔通畅 ,覆膜内表面均已内皮化。 7条犬的腰动脉再通。结论 国产覆膜支架 (BAI型 )在犬的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模型的治疗中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9.
目的使用即时血流测量仪(transit time flow measurement,TTFM)评价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中吻合口探查疏通术使用前后对吻合口处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2019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行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探查疏通术的患者共167例,其中男136例、女31例,年龄41~82(58.35±17.26)岁。若探条进入和退出顺利,则记为无阻力组;若遇到阻力但能通过并退出,则记为有阻力组;若遇到明显阻力不能通过吻合口,则记为狭窄组。狭窄组需要拆除吻合口重新吻合后并使用TTFM进行流量测量。结果TTFM初次测量共发现流量不达标的吻合口202个。其中无阻力组吻合口87个(43.1%),经探查疏通术后复测的即时血流量(blood flow volume,BFV)和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值与探查疏通术前无明显变化[(6.18±3.44)mL/min vs.(6.16±3.41)mL/min,P=0.90;6.96±2.49 vs.7.06±2.84,P=0.50],提示吻合口处无狭窄不需重新吻合口,可能为远端靶血管存在狭窄,需进一步进行冠脉内膜剥脱等处理;有阻力组吻合口64个(31.7%),经探查疏通术后复测的即时B F V值较探查疏通术前明显增加[(17.11±7.52)m L/m i nv s.(4.96±3.32)mL/min,P<0.01],PI值较探查疏通术前明显降低(3.78±2.20 vs.8.58±2.97,P<0.01);狭窄组吻合口51个(25.2%),经探查疏通术后复测的即时BFV和PI与探查疏通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2.11)mL/min vs.(3.44±1.95)mL/min,P=0.84;10.54±4.11 vs.10.74±4.12,P=0.36],经重新吻合桥血管后测量的即时BFV[(16.48±7.67)mL/min]较探查疏通术前明显增加(P<0.01),PI(3.43±1.39)明显降低(P<0.01)。结论结合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应用吻合口探查疏通术,可以减少二次吻合事件的发生,并及时发现和解决远端冠脉狭窄,改善冠脉灌注不良的问题,提高患者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早期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到2015年5月,连续记录在北京安贞医院完成的1062例OPCABG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体质量正常组(360例),超重组(527例)和肥胖组(175例),比较3组间手术死亡比例,房颤发生比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比例,多器官衰竭评分系统(MODS)、心脏外科术后评分系统(PSCS)和序贯衰竭评分系统(SOFA)以及呼吸指数(PaO2/FiO2),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pres-sure-adjusted heart rate,PAHR).结果 超重组的手术死亡比例最低,为0.6%,显著低于体质量正常组(2.2%)和肥胖组(1.1%),P〈0.01.肥胖组的房颤发生比例最低,为20.1%,显著低于体质量正常组(22.1%)和超重组(20.7%),P〈0.01.IABP使用比例,体质量正常组最高,为8.1%,其次为超重组(6.0%)和肥胖组(2.9%),P〈0.01.在手术当日和手术后第1天,肥胖组的MODS,SOFA和PSCS评分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组,P〈0.01.肥胖组的PaO2/FiO2显著低于体质量正常组,P〈0.01.肥胖组的PAHR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组,P〈0.01.结论 随着BMI的增加,肥胖组OPCABG术后死亡比例、房颤发生比例和IABP使用比例低于BMI正常组,其中超重组的死亡比例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