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Barthel指数(BI)、5m最快折返速度、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下肢部分)评定.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的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和5m最快折返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2.
正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r paralysis,PBP),也称假性延髓麻痹,临床表现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及情感障碍(强哭强笑)等为特征,其中吞咽困难为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率高达51%~73%,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一般认为,PBP是由脑卒中后双侧皮质脑干束病变所引起,也有学者  相似文献   
23.
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是脑血管突然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症状,笔者收集2004--2009年卒中住院患者,有85%的患者存在肢体痉挛,本组以肢体痉挛残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4.
日本FIT(Full—time Integrated Treatment)康复治疗系统是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康复中心于2000年开始启用的新的康复治疗系统,近两年来已经逐渐成熟,并在日本推广应用。我于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到该中心研修一年,对该系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做一介绍,期望对我国康复专业的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5.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口腔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本病疗效差。我科采用双氯芬酸乳胶剂超声波透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0~2005年经我科及口腔科转诊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者130例,随机分为超声波治疗组(对照组)和双氯芬酸乳胶剂  相似文献   
26.
病人,男,56岁,因头痛1年入院。病人1年前感冒后出现头痛,以右侧额、颞部为著,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严重时伴恶心,无呕吐,无头晕,无视物不清,无肢体功能障碍。曾到多家医院求医,诊为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及抑郁症等,给予多种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后为进一步治疗遂入我科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95例脑卒中病人分为两组,早期康复组病人(50例)病情稳定后2~10 d内开始康复训练指导及相应的康复训练;对照组(45例)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应用降纤、抗凝、抗血小板及营养脑神经等药物进行治疗,于病情稳定后3周进行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2、4和8周,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并比较两组评分结果.结果 早期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2.738~4.568,P<0.05).结论 早期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能使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康复实施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8.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外伤术后植物状态病人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植物状态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植物状态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推拿点穴、针灸、旋磁疗法治疗,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3~9个疗程,评定康复治疗后PVS评分。以10例未行康复治疗的植物状态病人作为对照。结果康复组治疗后PV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F=177.2,q=24.152,P<0.01);早期治疗组(30d内)的PVS评分较晚期治疗组(31~90d)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q=23.029,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植物状态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与踝足矫形器(AFO)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对比。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FES组及AFO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FES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步态训练矫正仪电刺激偏瘫侧下肢腓总神经及胫前肌,每天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AFO组患者则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佩戴固定式踝足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每天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m最快步行速度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Holden步行功能评分(FAC)、踝趾屈肌肌张力评估及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10MWT、FAC、TUGT、踝趾屈肌肌张力、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10MWT、TUGT、FAC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FES组患者10MWT[(0.84±0.46)m/s]、FAC评分[(3.50±0.65)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均显著优于AFO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TUGT、踝趾屈肌肌张力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FES与AFO治疗均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并且FES较AFO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果。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例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方法,药物组36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口服西酞普兰治疗。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ZSDA)和改良的巴氏指数(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且药物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改善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