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 1 Hz的rTMS刺激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侧上肢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改变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FMA-UE、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提高(P 0. 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临床康复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istone deacetylase 9,HDAC9)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易感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基因型和生物学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aploview软件和千人基因组计划提供的遗传学数据,对HDAC9基因SNPs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单体域和单体型以及标签SNPs(haplotype tagging SNPs,ht SNPs)进行分析。结果在HDAC9基因Chr7:18930kb-19020kb区域共测定75个SNPs,其中Hardy-Weinberg平衡P0.05,且MAF P0.05的SNPs共51个。基于confidence intervals,four Gamete rule和solid spine of LD算法分别构建了11、14和8个单体域,其中rs2717356位点连锁不平衡程度低,且不在单体域内,属于HDAC9基因的重组热点区域。取r2≥0.8,且LOD值≥3.0确定30个SNPs为ht SNPs,且MAF均大于0.10;在ht SNPs中发现rs2526630位点[C/T]位于HDAC9的3'UTR区域,与hsa-mi R-545,hsa-mi R-616等micro RNAs结合。结论 30个标签ht SNPs作为人群HDAC9基因易感SNPs位点筛查和重复验证的依据。HDAC9基因rs2526630位点影响与mi RNA的结合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的发病中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24.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因无"首过效应"、血药浓度稳定、毒副作用小、疗效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文从中药经皮给药机理、特点、常用剂型3个方面,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研究为例,综述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运用颈肌功能测试仪(MCU)系统评价、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MCU检查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及肌力,根据检测报告形成推拿手法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颈舒颗粒内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以颈椎活动度、最大肌力、疼痛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组颈椎活动度、最大肌力、疼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运用MCU系统评价颈椎所形成的手法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功能和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26.
陈惠珊  黄佳容  唐纯志 《新中医》2023,55(4):148-151
落枕主要的病因病机是风、寒等外邪侵袭颈项部,阻滞经络,损伤经筋,导致局部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该病常见急性发病,病性以实证居多,病位在手太阳小肠经。而天宗穴既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亦为阿是穴,针刺该穴位可迅速起到舒筋通络、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从而解除后颈部肌肉的痉挛,缓解疼痛,使颈项部迅速恢复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注册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相关临床试验的特征,探讨TBI临床试验注册特点及发展趋势。 方法检索ChiCTR数据库,纳入所有TBI相关临床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日至2021年4月31日,分析临床试验注册的特征。 结果共获得TBI相关临床试验118项。其中,江苏、上海、四川、北京、广东、重庆六省(市)注册数量占总数的69.45%。101个试验的注册状态为预注册。经费来源前3位分别为地方财政(41项,34.75%)、自筹(29项,24.58%)和中央财政(13项,11.02%)。在61项随机对照试验中,42项在盲法部分的填写为未说明/空白。 结论ChiCTR注册TBI相关临床试验数量总体呈递增趋势,但缺乏地区均衡性。临床试验注册意识有所提高,但存在部分临床试验注册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的现象。研究者应提高注册意识、学习注册知识、保证研究质量,相关部门应扩大临床试验注册宣传、明确注册填写规范、落实注册填写真实性。  相似文献   
28.
摘要 目的:通过Notch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阐明其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 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以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巢蛋白(nestin)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海马组织中Notch信号通路上关键信号分子Notch1和胞内片段(NICD)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 结果: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可明显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脑缺血后海马神经干细胞(nestin+)的增殖(模型组 vs 电针组:173.40±38.76 vs 246.80±47.73, P=0.028);增强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和NICD的表达,并提高血清中VEGF的分泌。 结论:电针可通过活化Notch信号通路,同时促进VEGF的分泌,促进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来实现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9.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大鼠早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机制。 方法:选用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各32只。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缺血再灌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电针组于脑缺血再灌注2h后开始电针患侧“曲池”、“足三里”穴。各组于术后24h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UNEL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及逆转录PCR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BDNF的变化。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电针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较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且脑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Bcl-2表达增高,Bax表达下降;模型组与电针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较假手术组相比均明显下降,但电针组较模型组有进一步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电针刺激可抑制脑组织中Bax的表达,提高Bcl-2,BDNF的作用,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细胞凋亡,达到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上肢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6-12月于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河南大学附属南 石医院连续收治的卒中亚急性期存在单侧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emmes- Weinstein单丝和两点辨别觉测试工具分别评估上肢的触觉和两点辨别觉,Fugl-Meyer感觉量表综合 评估患者上肢和手的触觉、本体感觉,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 -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和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量表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 功能。将患者分为青中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双侧上肢感觉功能差异, 分析总体及不同年龄组患者上肢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117例患者,平均年龄61.1±11.7岁,卒中病程平均40.0(22.0~61.5)d。青中年组患者 49例(41.9%),老年组患者68例(58.1%)。两组患者健侧上肢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评分和两 点辨别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患者上肢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评分与FMA-UE 评分及ARAT评分呈弱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6和0.297,均P<0.01);Fugl -Meyer感觉功能量表评分与 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2和0.397,均P<0.01)。两组患者的Fugl-Meyer感觉 功能量表评分均与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呈正相关(青中年组r值分别为0.416和0.401,老年组r值 分别为0.389和0.371,均P<0.01);老年组患者的上肢Semmes-Weinstein单丝触觉评分与FMA-UE评分及 ARAT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0和0.365,均P<0.01)。 结论 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上肢触觉和本体感觉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年龄对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上 肢触觉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可能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