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1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264篇
耳鼻咽喉   48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425篇
口腔科学   80篇
临床医学   490篇
内科学   258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71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208篇
综合类   1908篇
预防医学   1001篇
眼科学   58篇
药学   1008篇
  1篇
中国医学   864篇
肿瘤学   18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440篇
  2010年   517篇
  2009年   485篇
  2008年   529篇
  2007年   553篇
  2006年   484篇
  2005年   452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352篇
  2002年   335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慢性盆腔炎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 ,临床表现为长期下腹疼痛 ,腰骶酸楚 ,劳累、性生活及月经前后加重 ,白带增多。因其病程长 ,缠绵难愈 ,且易复发 ,给妇女身心健康带来一定危害。笔者自 1 998年以来 ,以自拟益气化瘀解毒汤结合辨证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 36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6例病例来源于 1 998年 1 0月至 2 0 0 1年 1 0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 ,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结核及性病 ,均为已婚。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4 8岁 ;病程 1 a以内 3例 ,2~ 3a 2 2例 ,4~ 9a 1 1例。1 .2 诊断标准 :根据乐杰主…  相似文献   
62.
外总实验教学是学生从基础课过渡到临床课的过渡课程,通过外总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外科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树立良好的无菌观念,为将来直上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3.
低强度微波辐射对小鼠生殖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昱  陈建玲 《毒理学杂志》2005,19(3):301-301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细胞周期调控蛋白P2 7(P2 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CNA)的表达 ,探讨两者与IgA肾病病理分级及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行肾穿刺活检的IgA肾病住院患者 5 2例 ,并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其分为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证、湿热证六型。系膜增生的病理组织学分为 4级。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2 7、PCNA的表达。结果 :(1)IgA肾病各个病理分级P2 7、PCNA的表达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显示随着系膜细胞增生的病理分级程度增高 ,PCNA的表达增高 ,而P2 7的表达则按相反方向进行。病理分级和P2 7、PCNA表达的等级相关性检验 (Spearman法 )显示 :P2 7的表达与病理类型呈非常显著负相关 ,而PCNA的表达与病理类型呈显著正相关。 (2 )IgA肾病三个中医证型的病理分级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气阴两虚证的病理分级比湿热证、肝肾阴虚证高 ,湿热证与肝肾阴虚证的病理分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3)随着湿热→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的进展 ,P2 7的表达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而PCNA的表达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 :(1)P2 7、PCNA作为判断IgA肾病肾脏组织学损伤程度和预后的指标值得深入研究。 (2 )IgA肾病中医证型之间病理分  相似文献   
65.
特发性肌炎免疫机制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骨胳肌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一步法和免疫组化SP法分析25例PM/DM肌组织中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和浸润肌组织单核细胞的分布与定位。结果PM和DM肌组织中IgG、IgM、C3的阳性率分别为60%、33.3%、20%和70%、40%、50%,以IgG为主(P<0.05),分布于肌组织血管壁、肌膜和肌浆中,补体C3在DM血管壁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80%PM和7O%DM肌组织有单核细胞浸润,PM以T淋巴细胞为主,Ia+活化TS细胞占多数,主要分布于肌内衣,DM以B淋巴细胞为主,多分布在肌柬衣血管周围。结论免疫反应在PM和DM发病机理中占重要地位,PM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为主,DM以体液免疫特别是补体介导的血管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66.
胎儿筛骨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组织学角度,研究胎儿筛骨的形态学变化以及水平板、纸板和筛凹的发育特点。结果表明:筛骨整体(在冠状位)呈等腰梯形,即纸板为梯形的两边;胎儿期的纸板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凹的骨板,至出生时呈轻微的“S”形弯曲;胚胎第24周后,水平板的外侧部分逐渐形成筛凹,并随筛窦的气化而变薄,形成筛窦的顶部。上述结果提示:出生时其眶内侧壁(主要为纸板)结构不呈矢状平面,且与水平板间的角度(斜度)随胎龄增长而增大(P<0.01);筛骨水平板则由内侧部分的筛板和外侧部分的筛凹组成。  相似文献   
67.
对46例(92侧)12~40周胎儿标本的上颌窦,行冠状切,HE染色,光镜观察:(1)原始上颌窦在胚胎第20~22周由原始筛漏斗底部扩展而成,上颌窦位于钩突和中鼻道外侧壁的外侧,窦腔与眼眶之间的骨板最薄,且骨化较晚.(2)窦口位于上颌窦的顶部(壁),随胎龄增长,”钩突角”变小.向外下的筛漏斗渐近水平位.(3)出生时,上颌窦大小约3.0×5.0×6.5mm.窦内粘膜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其纤毛稀疏,,固有膜增厚、疏松,内含极少量血管和腺体.结果表明:出生时,上颌窦虽已出现,但粘膜厚,窦腔小,且与眼眶的毗邻关系密切,上颌窦粘膜的组织结构与鼻腔粘膜的结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8.
8例胶质瘤病例,标本分别取自同一病例的瘤体,瘤周水肿区和邻近脑组织。瘤体和瘤周水肿区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变化无明显差异,内皮肿胀,毛细血管腔狭小,腔面有稀疏的绒毛样突起,内皮为无孔型,胞质内胞饮泡较多,内皮紧密连接增长,细胞连接间隙增宽,基膜完整,基膜完整,胶质膜缺损。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前基因组RNA在458nt~1308nt(nt,核苷酸)之间可发生剪接并产生相应的基因组剪接变异体。方法对1株分离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的亚基因组HBVDNA(2366bp)进行测序并以Vector NT16.0软件进行分析。将全基因组HBVDNA(3215bp)理论上可能的剪接供体及受体内的核苷酸进行定点突变并将突变株转染HepG2细胞,以位于HBVDNA458nt及1308nt两侧的特异引物检测转染后的细胞内HBV核心颗粒DNA,并以相同引物检测458nt~1308nt发生缺失的HBV DNA在不同病程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存在情况。结果23661bp HBV DNA在458nt~1308nt之间发生缺失并符合GT-AG剪接模式。3215bp全基因组HBV DNA在459nt及1306nt分别发生G→A及A→C突变后均不能产生458nt~1308nt缺失。458nt~1308nt发生缺失的HBVDNA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的检出率分别为80%、75%及70%,显著高于HBV无症状携带者10%的检出率。结论HBV前基因组RNA在458m~1308nt之间可发生剪接并产生长度为2366bp的基因组剪接变异体。该类型基因组剪接变异体基因结构特点及在HBV相关性肝病中广泛存在提示它与HBV致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0.
自1879年Ehrich首先发现了MC,迄今已近2个世纪。人们对MC的各种生物功能和特点,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近一年来,对MC脱颗粒的机制研究也较为透彻,但对其脱颗粒的途径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对MC特异性脱颗粒的过程进行了电镜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