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幽门螺杆菌(Hp)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是胃部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并且其与很多非消化系统疾病也存在紧密联系。目前普遍被认可的Hp根除治疗方案为四联疗法,但临床实践显示该方案仍存在局限性,因此需在后抗生素时代积极寻找替代疗法。该文就目前除四联疗法外的国内外Hp感染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分析缓解期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小肠细菌过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探讨氢-甲烷气呼气试验在缓解期C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25例缓解期CD患者(CDAI<150分)和2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氢-甲烷气呼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进一步将CD患者分为SIBO阳性组和SIBO阴性组。比较各组间症状(腹痛、腹胀)评分、大便性状、血清学炎症指标(TNF-α、IFN-γ、IL-6、IL-10)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GSH、LPO)水平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CD组SIBO阳性率(44%)显著高于对照组(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72,P<0.01);②SIBO阳性组的腹胀评分高于SIBO阴性组(P<0.05),而对于腹痛评分、大便次数及性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未发现年龄、病程、病变部位(L)、疾病行为(B)和CDAI评分与SIBO的发生相关。③CD患者中SIBO阳性组TNF-α水平高于SIBO阴性组(P<0.05),GSH水平低于SIBO阴性组(P<0.05),而2组间IFN-γ、IL-6、IL-10和LP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D患者较健康人群更容易发生SIBO,且SIBO可能是加重患者消化系症状的原因之一,尤其表现为腹胀。究其机制而言,SIBO可通过氧化应激等途径导致炎症加重或持续,进一步使得疾病呈慢性化及反复发作过程。   相似文献   
93.
在我国,大肠疾病尤其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逐年增高,但现有检查方法和技术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人工智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中深度学习是当下最先进、最流行的机器学习算法,已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在辅助疾病诊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新近研究表明,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大肠疾病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本...  相似文献   
94.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疾病,80%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置入普通覆膜食管支架只是解决患者的吞咽困难问题,而将放射性碘-125粒子与食管支架整合制成的食管内照射支架,能对癌肿组织进行放射性治疗,有望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为此,我们对晚期食管癌患者进行了普通自膨式钛镍合金支架和碘-125粒子自膨式钛镍合金支架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5.
背景:转录调控在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转录因子肌细胞增强因子2(MEF2)参与了HSC的活化过程。目的:探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MEF2家族成员MEF2A与HSC活化的关系。方法:实验开始时处死6只大鼠作为0周对照组,6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60%CCL(0.3ml/100g,每周2次)复制肝纤维化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与模型组于相同条件下饲养,不予任何处理。造模开始后3、6、9、12周分批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EF2A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EF2A蛋白和HSC活化标记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VanGieson染色定量分析肝内胶原含量。结果:正常肝组织中仅有少量MEF2AmRNA和蛋白表达;随着肝纤维化的形成,肝组织MEF2AmRNA和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MEF2A与Q—SMA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88,P〈0.05)。肝内胶原含量随肝纤维化的形成呈递增趋势(P〈0.01)。结论:MEF2A参与了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HSC的活化和增殖。  相似文献   
96.
丁莺  沈雁  吕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2):2227-2230
蛋白质组学是以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为核心, 从整体的角度研究生物机体、组织、细胞甚至细胞器基因编码的全部蛋白质, 在更贴近生命本质的层次上发现和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作为肿瘤研究的新平台, 蛋白质组学对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肿瘤的早期诊断, 寻找新标志物, 治疗以及药物开发的新靶点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具有潜在、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
C模型组与STC模型加GDNF组(2.21)相比(P=0.017),GDNF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STC模型加GDNF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C大鼠结肠GDNF的表达下调,在STC发病中起一定作用;STC模型组肠道传输明显减慢,外源性GDNF对肠道传输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胃底腺型胃癌(GA-FG)少见, 常发生于幽门螺杆菌(H. pylori)未感染者。本文旨在分析、总结GA-FG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 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1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诊治并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切除的GA-FG患者, 分析其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学免疫组化等特点。结果共14例GA-FG患者, 男性5例、女性9例, 平均年龄为59(39~77)岁, 多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12例为H. pylori阴性, 所有患者均行ESD切除, 并在(13±9)个月的随访期内均存活, 11例有术后内镜随访记录, 均未发现复发。病灶共有15处(1例存在2处病灶), 12处位于胃上1/3, 10处病灶直径≤1 cm, 12处形态为0-Ⅱa型, 8处可见褪色改变, 12处表面可见血管扩张。放大内镜及窄带成像下12处病灶有隐窝边缘上皮(MCE)扩大, 均未见明显微血管异常, 未见明显边界线。切除后病理标本均无脉管浸润, 病灶边缘黏膜均无萎缩, 免疫组化显示MUC-2均阴性;11例MUC5AC呈阴性;MUC-6均阳...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观察三七时酒精性大鼠肝组织的防治及时NF-κB/I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七高、低剂量组和硫普罗宁组,连续14周建立酒精性肝病模型.在模型制备同时,每天下午分别灌服给药,连续14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常规HE及Masson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的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NF-κBp65/I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 酒精性肝病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及炎症程度计分、血清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1).三七高、低剂量组,硫普罗宁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及炎症程度、血清TNF-α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P<0.05).酒精性肝病模型组大鼠肝组织NF-κBp65和IκBα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三七高、低剂量组大鼠肝组织NF-κBp65/IκBα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相关分析显示,肝组织NF-κBp65表达与肝组织炎症程度计分呈正相关(r=0.63,P<0.01),与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43,P<0.01);肝组织IκBα表达与肝组织炎症程度计分呈正相关(r=0.36,P<0.05),与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44,P<0.01);血清TNF-α水平与与肝组织炎症程度计分呈正相关(r=0.60,P<0.01).结论 用白酒-玉米油-吡唑混合液灌服大鼠14周可成功制作ALD模型.三七可明显减轻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三七能显著抑制肝组织中NF-κBp65/IκBα的过度表达,降低血清TNF-α水平,这可能是其有效防治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0.
陈琳  毛立祺  吕宾 《浙江医学》2021,43(6):674-678
结直肠息肉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息肉切除技术在近几十年快速发展,可依据息肉的大小、形态、部位及病理组织学类型而采取不同的切除方式。常见的息肉切除方式有冷热活检钳息肉切除术、冷热圈套息肉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热圈套息肉切除术是最常用的息肉切除技术,但其发生延迟出血、穿孔、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等风险的概率较高,因此近几年来冷圈套息肉切除术因具有与热圈套相近的完全切除率及更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而受到内镜医师的青睐,本文就此对冷圈套息肉切除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