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5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1.
目的 观察慢性脑低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甲状腺激素及其受体的变化,以及丰富环境干预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标准环境( sham+ SE)组、双血管结扎手术+标准环境(2-VO+ SE)组、假手术+丰富环境(sham+ EE)组和双血管结扎手术+丰富环境( 2-VO+ EE)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放射免疫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海马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α1,TRα1)水平.结果 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2-VO+ SE组大鼠在训练的第2、4和5天找到平台的时间显著多于sham+ SE组(t=2.67、2.67和3.18,P<0.05、0.05和0.01),而2-VO+ EE组大鼠在第4和5天找到平台的时间显著少于2-VO+ SE组(t=4.08和3.55,均P<0.01);2-VO+ SE组大鼠在目标象限花费的时间显著低于sham+ SE组(t=3.33,P<0.05),而2-VO+ EE组大鼠在目标象限花费的时间显著多于2-VO+ SE组(t=4.46,P<0.01).放射免疫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 SE组(0.60±0.15)比较,2-VO+ SE组(0.40±0.04)大鼠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水平降低;而与2-VO+ SE组比较,2-VO+ EE组(0.66±0.08)大鼠血清T3的水平明显增加(t =3.62,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sham+ SE组比较,2-VO+ SE组大鼠海马CA1和DG区TRα1积分吸光度值明显降低(t=3.18、3.20,均P<0.05);而与2-VO+ SE组比较,2-VO+ EE 组大鼠海马CA1和DG区TRα1积分吸光度值明显增强(t=3.93、4.12,均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am+ SE组比较,2-VO+ SE组大鼠海马TRα1定量分析相对吸光度值明显下降(t=4.35,P<0.05);而与2-VO+ SE组比较,2-VO+ EE组大鼠海马TRα1定量分析相对吸光度值明显增强(t=6.20,P<0.01).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可以损害海马相关的学习记忆,而丰富环境干预可以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引起的学习记忆损害;血清甲状腺激素T3和海马TRα1可能参与丰富环境对认知功能损害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2.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悲观厌世,甚至产生自杀倾向等.其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增加病死率和卒中复发风险,降低患者回归社会的比例,并且PSD患者的病死率高于无抑郁卒中患者的 3.5~10倍,PSD患者11.3%有自杀念头[1].卒中后抑郁不仅是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脑血管意外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3.
Alzheimer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痴呆的常见病因,因此以往痴呆的诊断标准是以AD的特征为基础,主要包括记忆力进展性不可逆性下降,并将记忆力损害作为诊断痴呆的必要条件;而将有痴呆特征并存在脑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事件的病人诊断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  相似文献   
94.
人格特质、网络服务对网络孤独感的影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格特质、网络服务对网络孤独感的影响方式.方法 用网络使用问卷、大五人格问卷、UCLA孤独量表对84名经常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进行孤独感、网络服务和人格特征测试.结果 ①不同孤独感水平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和网络服务特点;②人格特质、网络服务对网络孤独感不仅有直接作用;人格特质还可以通过网络服务间接作用于网络孤独感;③网络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 人格特质、网络服务对网络孤独感的产生既有直接作用,同时具有间接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95.
癫痫是由脑内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一组疾病或综合征,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对于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的定论,神经递质因在维持大脑神经元细胞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成为癫痫的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已知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超过40种,其中r-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被认为与癫痫发作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96.
放线菌酮连续灌注对大鼠脑缺血后DNA片段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蛋白合成抑制剂对脑缺血的不同时期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制成MCA缺血—再灌注模型,分成放线菌酮(CHX)组、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放线菌酮组从缺血前15min开始连续测脑室放线菌酮灌注(1mg/kg·d-1),于缺血60min后再灌注l、3、7、14d处死动物,取脑冠状切面,用TUNEL染色,DNA电泳观察细胞凋亡现象。对照组则用复方氯化钠溶液连续灌注。结果CHX组在l、3d时间分别发现(158±16)、(86±10)个阳性细胞。Tunel阳性细胞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第7、14dCHX组TUNEL阳性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HX组在缺血l、3、7d发现DNA梯带,第14d未发现DNA梯带形成;对照组4次均出现DNA梯带。结论脑梗塞过程一直伴随DNA片段形成。在早期,蛋白生成抑制剂似乎不能阻止DNA片段的形成,而在晚期则能有效地阻止TUNEL阳性细胞的出现。缺血早期DNA片段形成可能不依赖蛋白质合成,而1周以后,蛋白质合成才成为DNA片段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97.
尼莫地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措施.方法 随机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尼莫地平90 mg/d口服,观察尼莫地平对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及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TIA后对认知功能进行评分,治疗前两组的认知功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尼莫地平治疗组的MMSE及字词记忆、数字记忆、图形记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结论 尼莫地平可能对TIA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对兔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内膜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再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2只普通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高胆固醇组和普罗布考组。喂养1周后以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分别用高胆固醇食物及普罗布考粉剂饲养8周后处死,切取颈总动脉,HE染色观察血管管腔面积和内膜面积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与高胆固醇组相比,普罗布考组管腔面积明显扩大(P<0.01),内膜面积明显减少(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普罗布考显著减轻兔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8例合并偏瘫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观察和比较护理8周后2组肌力恢复情况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干预组治疗后肌力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上、下肢肌力Ⅱ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分析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常见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1篇有关卒中后睡眠障碍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对每个危险因素进行异质性检验以及合并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的计算。
结果 有5个因素与卒中后睡眠障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习惯性打鼾(OR 14.77,95%CI 5.52~39.53)、高血压(OR 1.3,95%CI 1.03~1.66)、糖尿病(OR 1.41,95%CI 1.08~1.84)、饮酒(OR 1.59,95%CI 1.19~2.12)、皮质型卒中(OR 1.31,95%CI 1.06~1.63),合并结果稳定性较好。尚不能确定性别(OR 1.12,95%CI 0.96~1.31)、高血脂(OR 0.96,95%CI 0.7~1.33)、吸烟(OR 1.27,95%CI 0.73~2.20)、卒中史(OR 1.05,95%CI 0.74~1.49)与卒中后睡眠障碍有关。
结论 现有的证据表明高血压、糖尿病、饮酒、习惯性打鼾及皮质型卒中是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