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8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2 毫秒
4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9例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收集 1 996~ 2 0 0 1年收治的 2 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intracranialcavernousangiomas ,ICCA)的资料 ,并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9例 ,男 8例 ,女 2 1例。平均年龄 36 .5 (1 2~ 6 7)岁。病灶位于大脑半球 2 2例 ,小脑半球 6例 ,脑干 1例。多发者 3例。自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 1周到 5年不等 ,平均 1年 1 1个月。1 .2 临床表现 多以突然剧烈头痛和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 ,其中头痛 2 2例 ,以女性为主 (1 9例 ) ;癫痫发作 1 1例。其他包括一侧眼睑下垂 4例 ,共济失调 3例 ,意识障碍 2例…  相似文献   
42.
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病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邹凡  邹昌文 《中国康复》2004,19(1):30-31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病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方法 :12 8例 >60岁的脑血管病患者采用手术、药物、康复训练等治疗 ,并于治疗前后进行FIM评分。结果 :急性期死亡 14例 ,康复治疗 114例 ,有 98例获 6个月~ 2年随访 ,其中死亡 2例 ,其有效率 96.7%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 ,急性脑出血以侧脑室穿剌 ,持续体外引流多用 ;脑梗死以颞肌颅内贴合术为多用 ;康复训练对患者的肢体恢复有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3.
背景:脑损伤后常引起继发性脑缺血、缺氧,使脑损害加重。颅脑手术可引起血浆氧自由基水平的升高,有可能加重对脑的损伤。异丙酚作为较新的用于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的药物,其脑保护作用尤为引人注目。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期间血清S100B的影响,分析其与患者6个月后简易智能量表评分的相关性,评价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 设计:随机同期对照观察。 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麻醉科、神经外科和中心实验室,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麻醉学教研室。 对象:于2004-01/06选择解放军广州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急性颅脑损伤患者3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丙酚组和异氟醚组,每组15例。 方法:患者在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或(和)挫裂伤灶清除术。异丙酚组术中用异丙酚4~8mg/(kg&;#183;h)泵注,芬太尼1.0~2.0μg/(kg&;#183;h)、维库溴铵0.02~0.03mg/(kg&;#183;h)静注维持麻醉。异氟醚组术中用异氟醚0.8~1.2MAC吸入,芬太尼1.0~2.0μg/(kg&;#183;h)、维库溴铵0.02~0.03mg/(kg&;#183;h)静注维持麻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手术前、手术开始2h、手术结束时血清S100B含量。术后6个月按简易智能量表的定位、记录、注意力和计算力、记忆、语言及空间感等6个方面12项指标对接受随访的23例患者进行评分并记录。简易智能量表量表总分30分,分数越高表明智能越好。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手术期间各时段脑损伤标志物S100B的变化和6个月后简易智能量表评分以及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30例患者所有受检血样均符合实验要求。6个月后随访,异丙酚组3例死亡,异氟醚组4例死亡,共有23例患者接受随访并进行简易智能量表评分。①开颅手术2h和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血清S100B均较术前有升高,手术结束时异丙酚组S100B显著低于异氟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前、手术开始2h、手术结束时S100B呈一持续升高的过程。②异丙酚组简易智能量表评分高于异氟醚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2.33&;#177;5.96),(19.91&;#177;6.13)分,t=0.9603,P〉0.05]。③手术结束时S100B含量与6个月后简易智能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87,P〈0.05)。 结论: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可能降低手术期间S100B的升高,并有可能改善患者术后6个月认知能力,减少智力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与脑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并比较68例不同级别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STAT3和Cyclin D1的表达,并对两者表达做相关分析.结果 RT-PCR检测胶质瘤组织STAT3、Cyclin D1的mRNA表达量(2.23±0.32、2.18±0.26)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0.53±0.14、0.48±0.11),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瘤组织STAT3、Cyclin D1的蛋白表达量(42.3±2.6)%、(45.4±1.8)%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9.8±1.1)%、(10.4±0.9)%,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和Cyclin D1的表达与胶质瘤级别呈正相关.结论 STAT3可能通过激活其下游靶基因Cyclin D1,引起胶质瘤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失控.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检测脑胶质瘤中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探讨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检测51例脑胶质瘤标本及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的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C_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 在7例正常脑组织中,用MSP法检测的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均未发现甲基化,51例脑胶质瘤组织中,hMLH1、hMSH2甲基化率分别为13.7%(7/51)、35.3%(18/51),且为甲基化和非甲基化共存,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未发生hMLH1启动子甲基化,而发生了hMSI-12启动子甲基化,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但hMLH1在低级别(Ⅰ~Ⅱ级)患者标本中甲基化率为0.0%(0/25),高级别(Ⅲ~Ⅳ级)患者标本中甲基化率为26.9%(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0.05).结论 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hMSH2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在脑胶质瘤中有中等频率的甲基化,是脑胶质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可能与脑胶质瘤的发生相关;脑胶质瘤中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较低,但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病理分级有关;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中hMSH2基因启动子C_PG岛高甲基化.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急性垂体瘤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17例急性垂体瘤卒中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龄26~72岁,平均48.5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内分泌激素及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 头痛是急性垂体瘤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是视觉障碍,再次为眼肌麻痹.经蝶手术7例,开颅手术10例,无手术死亡.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最多见,占53%.在急性垂体瘤卒中后7 d内手术,术后视力、视野明显改善.术后3例放疗.结论 突发头痛是急性垂体瘤卒中最常见的症状.无功能腺瘤在急性垂体瘤卒中最多见.MRI是急性垂体瘤卒中首选的检查方法.经蝶入路手术或开颅手术是治疗垂体瘤卒中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垂体瘤卒中后7 d内手术视力、视野改善明显.术后放疗仅适用于肿瘤残留者.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观察陷阱受体3(DcR3)反义核苷酸(ASODN)在胶质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并挑选DcR3反义核苷酸,转染U251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方法 观察DcR3 mRNA和蛋白有无降低,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经1.2 μmol/L AS20DN处理的U251细胞可有效地降低DcR3 mRNA和蛋白表达,DcR3/β-actin比值分别为(12.4±3.1)%和(13.5±4.2)%,错义链组、脂质体组、对照组mRNA和蛋白分别为(68.8±4.5)%、(74.5±5.0)%、(71.3±6.4)%和(78.2±6.8)%、(79.8±4.5)%、(76.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传染DcR3反义核苷酸的U251细胞凋亡率为(42.9±13.1)%,明显高于错义链组(15.8±4.8)%、脂质体组(15.7±3.7)%和对照组(14.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R3反义核苷酸可使U251细胞凋亡增多.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胶质瘤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关系。方法在常氧、缺氧条件下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进行培养,随后取其上清液作为内皮细胞ECV304的条件培养液,并分别加入uPA及其受体(uPA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单克隆抗体、αvβ3和αvβ5整联蛋白特异性阻滞剂,观察内皮细胞管样结构形成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ECV304中uPA、uPAR、NF—KB的表达。结果缺氧组ECV304形成管样结构数量较常氧组增加(P〈0.05),且随上清液浓度增加差异更明显;uPA、uPAR单克隆抗体可抑制此促进作用,而tPA抗体、αvβ3和αvβ5则无此作用;缺氧培养U251的上清液能刺激ECV304中uPA、uPAR、NF—kB表达。结论在缺氧条件下培养胶质瘤细胞培养液的上清液对血管内皮细胞管样结构形成有促进作用,且与uPA、uPAR的表达有关,与tPA、αvβ3和αvβ5整联蛋白的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49.
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 intermediate nucleus,Vim)是治疗帕会森病患者震颤症状最有效的靶点[1-5].然而在影像学定位时,Vim因无明显影像特征而不能直接测量[6].  相似文献   
50.
uPA/uPAR与胶质瘤侵袭性和促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胶质瘤是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L的恶性肿瘤.过去三十年中,尽管手术方法和辅助性治疗手段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由于肿瘤的高度侵袭性和富血管化.以及瘤细胞耐寿性和对放疗的不敏感[1-3],恶性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还是很差.实验表明.尿激酶型纤溶蛋白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 及其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与胶质瘤的侵袭性和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本文就其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