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总结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D)对高龄、高危急性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01~2008-12期间接受PTGD治疗的56例高龄、高危急性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均穿刺置管成功,其中6例因引流管脱落或堵塞而再次行PTGD.54例((96.43%)获得有效的胆囊引流,52例(92.85%)治愈.40例于急性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治愈后2周至3个月行择期胆囊切除术.1例发生胆囊出血,2例出现胆汁腹腔漏.全组无一例因急性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及相关的治疗而死亡.结论 PTGD是治疗高龄、高危急性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患者的一项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建立大鼠PDLLA/NGF(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复合套管模型和大鼠外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对比各模型神经恢复过程中机械痛觉超敏的变化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两种神经再生模型中神经再生与神经性疼痛的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坐骨神经挤压模型组;B组为PDUA/NGF套管修复模型组,C组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后,术后18 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及c-Fos表达计数.结果: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c-fos表达阳性细胞计数及机械痛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时,均出现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和疼痛相关行为,神经性疼痛的发生时间、强度以及恢复均有不同,并和神经再生情况相关,提示神经性疼痛是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33.
开放性心脏损伤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2例开放性心脏刺透伤及贯通伤的救治,探讨开放性心脏刺透伤及贯通伤两种不同损伤伤情的临床特点及救冶方法,以提高对开放性心脏损伤救冶成功率。方法总结近5年急诊科抢救开放性心脏损伤共22例,其中19例为锐器所致开放性心脏刺透伤,3例心脏贯通损伤(2例为火器伤,1例为锐器伤)。结果22例开放性心脏损伤部位:右心房刺透伤4例,左心房1例,右心室11例,左心室3例,左右心室贯通伤3例。其中19例刺透性损伤经紧急开胸手术治愈,病人术后2周心肺功能均恢复,预后良好。3例心脏贯通伤合并大血管损伤,2例术中难于止血而死亡,1例术后8h死亡。结论胸背部开放伤口,低血压或血压不能测出,经2条以上通道快速补液血压仍不回升,部分伤员有Becks三联征表现者,要考虑心脏损伤可能,应紧急剖胸手术治疗,可争取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34.
国产ePTFE人工血管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国产的ePTEE人工血管动物应用可行性.方法以国产ePTEE人工血管移植于狗的股动脉并与进口Dacron人工血管对照,术后通过体检、彩色多普勒、大标标本、光镜、扫描电镜、免疫组化观察ePTEE人工血管通畅程度、内膜与外膜、内皮细胞生长状况.结果体检ePTEE、Dacron人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3%、100%;彩色多普勒示ePTEE人工血管血流速度(0.464±0.041)m/s、管壁压力为(0.83±0.12)mmHg,Dacron人工血管血流速度为(0.461±0.044)m/s、管壁压力为(0.78±0.12)mmHg,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体标本、光镜、扫描电镜、免疫组化示ePTEE人工血管移植90天后可形成完整的新生内膜和外膜,内膜表面为内皮细胞,Ⅷ因子染色弱阳性.结论国产ePTEE人工血管是一种理想的血管替代用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以微弹簧圈(MC)瘤腔栓塞治疗兔颈总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评价其长期疗效。方法在16只兔的 右侧颈总动脉制作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将术后3~4周存留的12个TPA兔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MC瘤腔栓塞组,分 别给予相应的治疗。栓塞治疗后3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做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组3只兔未接受任何 治疗,均死于TPA破裂出血。MC瘤腔栓塞组中4只兔闭塞全部瘤腔、4只兔闭塞大部瘤腔、l只兔发生MC脱入载瘤 动脉。栓塞术后3个月复查DSA见4只全部瘤腔闭塞者仍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局部解剖发现TPA原有结构消 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团瘢痕组织。栓塞大部瘤腔的4只兔未发生进一步的栓塞,MC有再压缩现象。统计分析显示两者 均有防止TPA破裂出血的治疗效果(P=0.029)。结论采用MC瘤腔栓塞TPA可以达到完全闭塞瘤腔,保留载瘤动脉 通畅的效果;瘤腔部分栓塞亦有防止TPA破裂出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6 h内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 h内急性脑出血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给予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33例,给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完全清除率、血肿复发率,并进行哥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t=21. 770,P 0. 001),术中出血量减少(χ~2=34. 977,P 0. 001),血肿完全清除率增高[χ~2=4. 694,P=0. 030],血肿复发率降低[P=0. 027],预后有效率明显升高[χ~2=6. 548,P=0. 011],术后躯体生活自理表评分减小(t=7. 842,P 0. 001),术后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减小(t=4. 069,P 0. 001),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6 h内的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更好,能明显提高生存期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短期使用米力农治疗难治性心衰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难治性心衰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60例,分别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米力农,疗程均为7 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相关指标及临床效果情况。结果在每搏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腔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腔径(LVEDD)、脑钠肽(BNP)、6 min步行距离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研究组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46.67%,P<0.05)。结论短期使用米力农能够显著改善难治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丹参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A),缺血再灌注组(B),丹参干预组(C)。每组分别于缺血第45min、再灌注30、60、120min,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检测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测定肺组织湿/干重(W/D)比值,TUNEL法测定肺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1)肺组织病理变化:B组肺组织毛细血管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显著,c组肺组织较B组减轻;(2)血浆MDA、SOD含量:经缺血再灌注后,B和C组血浆MDA较A组均明显增加(P〈0.05),B组增加的程度明显高于C组(P〈0.05);B和C组血浆SOD较A组同时点均显著下降(P〈0.05),C组减少的程度明显小于B组(P〈0.05);(3)肺组织W/D比值:经缺血再灌注后,B组和C组的肺组织W/D比值都呈进行性上升(再灌注60,120min vs缺血45min,P〈0.05);C组上升幅度明显小于B组(再灌注60,120min时,C组vsB组,P〈0.05);(4)肺组织细胞AI的变化:B组及C组缺血再灌注后均可见肺组织细胞凋亡现象,但与B组相比,C组相同时点的肺组织细胞凋亡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丹参对于实验性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及抗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O-1诱导剂钴原卟啉(CoPP) 和抑制剂锌原卟啉(ZnPP) 分别进行干预处理后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再灌注后I/R左心室心肌超微结构变化;检测HO-1蛋白在大鼠心肌的表达情况;测定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再灌注前使用CoPP 进行预处理可以诱导HO-1蛋白表达上调.HO-1蛋白表达上调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坏死,提高心肌组织中SOD含量,并降低MDA含量.结论 CoPP诱导的HO-1过表达可以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坏死,从而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抗氧自由基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腺苷A1受体激动剂预处理延迟效应对低温St Thomas液保存大鼠心脏的影响及其与心肌核转录因子 κB(nuclearfactorkb ,NF κB)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6组:A、C、D组以高选择性A1受体激动剂CCPA(2 chloro N6 cyclopen tyladenosine)预处理,其中D组在预处理前15min注射NF κB抑制剂(pyrrolidindiethyldithiocarbamate ,PDTC) ;B、E组仅注射生理盐水;F组注射PDTC后再注射生理盐水。2 4h后A、B组4℃St.Thomas液保存4h ,复灌1h ,而另4组低温缺血3h ,复灌1h。观测心功能、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三磷酸腺苷(ATP)等。结果 A组左室内压上升与下降最大速率恢复率(±dp dtmax)为(62 83±17 2 7) %、(66 81±18 99) % ,心肌ATP含量(3 67±1 42 )×10 - 3μmol g ;而B组±dp dtmax分别为(4 0 41±18 2 9) %、(4 4 70±2 5 14 ) % ,ATP含量(1 46±0 5 4)×10 - 3μmol g ;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P <0 0 5 )。C组±dp dtmax恢复率、ATP都明显高于D、E、F组(P <0 0 1,P <0 0 5 ) ,而D、E、F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以腺苷A1受体激动剂能诱导预处理的延迟效应,改善低温St .Thomas液保存离体大鼠心脏的保存效果,而该效应的信号传递与心肌核转录因子 κB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