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61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313篇
预防医学   7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99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81.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鼻腔相关病变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锡球  许庚 《耳鼻咽喉》1999,6(4):245-245
  相似文献   
82.
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玉玲  叶恒君 《新中医》2005,37(7):19-20
目的:观察介入术后配合米非司酮加中药等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分为3组。A组20例单纯行介入治疗;B组32例行介入加服米非司酮治疗;C组32例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加味膈下逐瘀汤(由赤芍、当归、川芎、延胡索、五灵脂、桃仁、红花、牡丹皮、乌药、香附、枳壳、砂仁、甘草等组成)治疗。主要观察疗效、复发率及妊娠率。结果:A、B、C组治愈率分别为30.0%、62.5%、84.4%,复发率分别为45.0%、18.8%、3.1%,妊娠率分别为25.0%、43.0%、50.0%。治愈率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发率C、B组与A组比较、C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妊娠率3组比较,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与B组、B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配合米非司酮加中药等综合疗法治疗复发性子官内膜异位囊肿,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提高受孕机会。  相似文献   
83.
朱永坤 《中国药师》2002,5(3):154-155
搞好制剂工作是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制剂一方面可以填补市场没有供应的药品,及时满足临床需要;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医院特色的制剂也能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目前医疗机构的制剂没有统一的价格,同一处方的制剂出现不同的价格,笔者认为,各省市根据地方实情,制定统一的制剂价格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医保局也能参照此价格,核准医院制剂能否成为医保用药范围。  相似文献   
84.
硬膜外麻醉下腹腔内手术牵拉反应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下腹腔内手术牵拉反应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方法 通过对 72 2例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手术牵拉反应的观察、记录不同部位、不同脏器、不同性别、年龄对手术牵拉反应的发生情况 ,以及使用杜冷丁加非那更 ;杜冷丁加氟哌啶 ;氯胺酮加地塞米松对抑制牵拉反应的效果。结果 上腹部手术牵拉反应为 82 1%,下腹部手术为 64 1%,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P <0 0 1)。上腹部手术则以肝、胃发生率最高 ,中下腹部手术则以阑尾、子宫发生率最高。三组辅助用药对抑制牵拉反应都有效 ,但起效快慢、作用时间长短有差别。结论 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手术牵拉反应与手术的部位和脏器有关 ,使用辅助药物可有效的抑制或减少牵拉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5.
复美新滴眼液是由非甾体抗炎药 0 .1%双氯芬酸钠和0 .3%庆大霉素复合组成的滴眼液 ,文献报道[1] 双氯芬酸钠具有防止术中瞳孔缩小、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的作用。我们将复美新滴眼液应用于白内障手术前后滴眼 ,并设氟美童滴眼液对照组 ,观察其防止术中瞳孔变化 ,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的疗效 ,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 0 0 1年 6月— 2 0 0 2年 6月 ,我们对 6 0例(6 0只眼 )白内障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 35例复美新滴眼观察组 ,2 5例氟美童滴眼对照组。观察组中 ,男 2 0例 ,女 15例 ,年龄 18~ 82岁 ,老年性白内障 32例…  相似文献   
86.
孙一  董勇 《微创医学》2004,23(2):151-152
目的探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500例各类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31例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其中急诊冠脉球囊支架成形、临时心内起搏共200例为心脏急诊手术组;冠脉造影、冠脉球囊支架成形、瓣膜球囊成形、临时及永久心内起搏、房间隔缺损的封堵共751例为心脏择期手术组;周围血管球囊支架成形、血管闭塞的导管溶栓治疗、血管瘤及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共549例为周围血管组.结果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7%(31/1500),其中心脏急诊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6/200),心脏择期组为2.13%(16/751),周围血管组为1.28%(7/549).死亡率为0.2%(3/1500),急诊死亡率为1.5%.结论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7.
背景:白芍总苷为白芍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较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目的:观察白芍总苷联合甲氨蝶呤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协同疗效作用及其毒副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广州省中医院风湿科。对象:选择2003—06/2004—04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门诊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签书面知情同意书。方法:治疗组:口服白芍总苷胶囊2粒,3次/d;甲氨蝶呤10ms/次,1次/周;柳氮磺胺吡啶0.5g/次,3次/d。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和柳氮磺胺吡啶,剂量和方法同治疗组。两组均用尼美舒利,0.1g/次,2次/d。疗程均为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进行脊柱功能评价和实验室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晨僵时间,全身和脊柱疼痛Likert 4级积分以及患者和医生的总体评价积分。次要结局:①血沉、C反应蛋白、Schober实验、扩胸度、枕墙距和指地距。②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治疗组完成了38例和对照组完成了37例患者的观察。①两组患者主要疗效指标中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和功能指数、晨僵时间、全身疼痛积分、脊柱疼痛积分、患者的总体评价积分、医生的总体评价积分结果:两组治疗4,8和12周与各自0周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4周时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全身和脊柱疼痛Likert 4级积分、患者和医生的总体评价积分及8周和12周各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②两组患者次要疗效指标中血沉、C反应蛋白、Schober试验、扩胸度、枕墙距、指地距的评估结果:治疗组4,8和12周各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俨〈0.05);对照组4周时Schober试验、扩胸度、指地距及8和12周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12周时血沉、C反应蛋白、扩胸度、指地距较对照组显著下降。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两组治疗中均有出现短暂转氨酶升高和白细胞下降,未处理或保肝后恢复正常,无一例停药。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10%(3/30),57%(17/30),P〈0.05]。结论:白芍总苷联合甲氨蝶呤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增效作用,且未出现特殊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黑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方法 搜集4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Peutz-Jegher(Peutz-Jegher syndrome;PJS)综合征病例,4例均行腹部平片及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X线检查,其中3例行腹部CT平扫.结果 4例中,2例为同胞姐妹,另2例为散发病例.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色素斑和胃肠道息肉,其中3例并肠套叠.4例腹部平片中,1例可以显示消化道息肉.4例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均能显示消化道息肉,其中3例同时显示肠套叠X线征.3例CT平扫也能显示胃肠道息肉和肠套叠.结论 PIS有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具有遗传性三大特征.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和CT检查可显示胃肠道多发息肉及肠套叠,对判断息肉的大小和肠套叠的位置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发现胃肠道息肉,结合患者皮肤黏膜色素斑,不难诊断PJS.  相似文献   
89.
目的检测分析东莞地区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其与性别、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值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6种HBV基因型,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两对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东莞地区206例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C型为主69.42%(143/206)、B型11.17%(23/206)、D型7.28%(15/206)、B+C混合型5.83%(12/206)、C+D混合型5.34%(11/206)、B+D混合型0.97%(2/206)。基因型男、女性别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C与其它各基因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基因型阳性组血清平均HBV DNA定量值大于1×106(copy/ml),各基因型阳性组与基因型阴性组血清平均HBV DNA定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东莞地区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以C型为主。基因型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B、D、混合型(B+C型、C+D型、B+D型)。HBV基因型检出率与性别关系不明显,与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值有一定关系。东莞地区HBV基因型分布状况可能与本地区外来人群相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联合肾脏血管造影(CTA)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4例鹿角形肾结石均行经皮肾镜取石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结石清除率。结果全部手术均取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耗时1.0~2.5h,平均1.5h。出血量30~300ml,平均112±30ml。总结石清除率91.4%。结论 CT三维重建联合肾脏CTA可提供肾盂肾盏集合系统、肾实质血管分布的清晰图像,并可发现结石和明确结石与肾盂肾盏集合系统的关系,可在术前发现肾动静脉瘘。与静脉尿路造影相比较,三维CT重建更有利于确定经皮肾穿刺的部位及穿刺通道选择。对于鹿角形肾结石,CT三维重建联合肾脏CTA应该成为经皮肾镜取石术前一种常规的影像学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