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54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前、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发病并于太原市三所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其头颅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前、后循环脑梗死,分析两组患者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与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2 67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后循环脑梗死885例(33.05%),前循环脑梗死1 793例(66.95%)。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构成比在后循环组显著高于前循环组(分别为32.9%vs.26.7%,P=0.001;47.0%vs.40.4%,P=0.002),而前循环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后循环组(7.1%vs.4.6%,P=0.012)。多因素分析显示,相对于前循环脑梗死而言,后循环脑梗死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优势比(odds ratio,OR)=1.29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79~1.555]和高脂血症(OR=1.275;95%CI:1.074~1.555);而目前吸烟(OR=0.826;95%CI:0.665~0.998)和心房颤动(OR=0.686;95%CI:0.468~0.993)与前循环脑梗死的关联性较后循环脑梗死更显著。结论前、后循环脑梗死之间危险因素存在差异,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后循环脑梗死关系更密切,而吸烟和心房颤动倾向于前循环脑梗死。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B细胞趋化因子-1(BLC-1/CX-CL13)浓度与病情变化的关系,与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诱发电位的相关性。方法入选CIS患者73例,包括脊髓型CIS患者20例,脑干型CIS患者18例和视神经型CIS患者19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ND)16例。在患者发病期进行扩展残障状态量表(EDSS)评分、MRI检查、诱发电位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CXCL13浓度。结果脊髓型CIS组、视神经型CIS组、脑干型CIS组血清及脑脊液CXCL13浓度与NND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干型CIS组脑脊液CXCL13浓度高于脊髓和视神经型C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发电位异常组与正常组血清和脑脊液CXCL13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与脑脊液CXCL13浓度呈正相关(r=0.750,P<0.01),血清及脑脊液CXCL13浓度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r=0.837,P<0.01;r=0.689,P<0.01)。结论 CXCL13浓度增高可导致CIS转化为多发性硬化(MS),对预测CIS的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增强绿色荧光蛋白C(sCD40-EGFP)修饰树突状细胞(DC)对实验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利用DC诱导供体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CD40胞外区与EGFP重组载体质粒pEGFP-N1/sCD40,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DC2.4细胞株。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转染质粒pEGFP-N1/sCD40的DC培养上清;将经未修饰DC细胞及sCD40-EGFP及空载体修饰DC经腹腔注射致敏Balb/c小鼠,取单个核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分别以不同组DC为刺激细胞,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采用MT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乳酸脱氢酶法测定细胞毒活性。结果sCD40分子与EGFP融合基因载体构建成功,在树突状细胞中获得表达,并分泌至上清;sCD40-EGFP融合蛋白对不同组DC致敏或未致敏小鼠的同种细胞刺激的增殖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CD40-EGFP基因修饰DC诱导不同DC致敏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明显降低,sCD40-EGFP融合蛋白对各实验组淋巴细胞胞毒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sCD40-EGFP基因修饰DC致敏组小鼠淋巴细胞胞毒活性较其余实验组明显降低。结论稳定表达sCD40-EGFP融合蛋自的DC致敏可显著降低同种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并能诱导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胞毒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24.
目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评定法和Barthel Index评定生活独立能力(ADL)等评价早期应用神经功能重建仪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武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150例,均为首次发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2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及早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AM1000神经功能重建仪对惠肢康复治疗,1次/d,20—30min/次。分别测量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30d-40d时用NIHSS、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30d-40d时,两纽患者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皆有改善,治疗组NIHSS评分为(9.32&#177;6.12段于对照纸12.74&#177;7.12);治疗组Fugl-Meyer评分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Barthel指数评定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NIHSS、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的评价,更为全面客观地证实神经功能重建仪能使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显著改善,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5.
早期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 (AR)并及时治疗对提高肾移植存活率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无创性诊断AR的方法 ,并对其价值进行了分析。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肾移植后受检者 2 0例 ,共计 2 5次检查 ,其中肾移植后正常组 12例次 ,AR组 13例次 ,均经临床、生化、B超及病理学检查确诊 ,核素肾动态显像均无肾盂滞留。肾移植正常组平均年龄 37.0 8(2 4~ 6 0 )岁 ,AR组平均年龄37.6 2 (2 1~ 5 9)岁。2 .方法。受检者均行常规肾动态显像 ,示踪剂为99Tcm 巯基乙酰基三甘氨酸(MAG3 ) ,注射剂量为 111~ 185MBq。选择环肾感…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mRNA在高血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一再灌注(isehemia reperfusion,IR)后不同部位及细胞来源的表达。方法采用双肾双夹法制成高血压模型和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检测IL-6mRNA,并做脑组织HE染色。结果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IL-6mRNA在缺血周边区有明显表达,以再灌注24h后表达最高,且IL-6mRNA表达主要在神经元。结论脑IR后以神经元表达IL-6mRNA为主,且缺血周围区表达最明显,并在IR后期仍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神经传导特点,并探讨神经传导与不同起病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或病房收治的ALS患者47例和体检的健康对照组40例,均测定其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F波。结果ALS患者运动神经传导检测表现为潜伏期(DML)延长,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传导速度(MCV)减慢,其中以CMAP波幅下降为主。可见"分裂手"和"分裂足"现象。部分病人的症状、体征或电生理出现感觉神经受累证据。部分病人的F波出波率异常。结论诊断ALS需对临床和神经电生理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凭其中一项而轻易排除诊断。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要全面细致地完善辅助检查结果,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MN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首发症状部位、神经系统体征、影像学检查、伴随疾病、误诊情况、治疗情况、职业分布等。结果165例MN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4:1,平均发病年龄(52.2±10.4)岁;单侧上肢起病66例(40.0%),单侧下肢起病46例(27.9%),双上肢起病5例(3.0%),双下肢起病3例(1.8%),四肢起病12例(7.3%),延髓起病33例(20.0%);70例患者曾被误诊,误诊率为42.4%;发病患者中,农林工作者76例(46.1%),有毒物质、金属、煤炭等接触者48例(29.1%),吸烟者51例(30.9%);多数给予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结论MND患者多以单侧肢体远端肌无力或肌萎缩起病,逐渐累及四肢。发病高峰集中在50~59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误诊率高;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职业暴露、手术外伤、毒物/药物接触史、吸烟等可能是MN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9.
革兰阴性菌与NSICU医院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革兰阴性菌在NSICU环境中的分布及其所致医院感染的特征,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9月某医院NSICU发生医院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同时监测NSICU空气和病床单位的细菌学分布特征.结果 209例患者中有61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9.2%;其中42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测,检出革兰阴性菌占77.9%,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5.9%和23.3%,均对左氧氟沙星敏感;在病房环境中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是引发NSICU医院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下呼吸道是最易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其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NSICU环境是除肺炎克雷伯菌以外的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对于多数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0.
雌激素对Aβ25-35致PC12细胞膜流动性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可溶性Aβ25-35作用下PC12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及17β-雌二醇(17βE2)对此改变的影响。方法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β损伤组及雌激素干预组,根据浓度梯度雌激素干预组再分为5个剂量亚组,采用荧光偏振法动态检测不同组PC12细胞不同时间膜流动性的改变。结果Aβ损伤组在加入5μmol/L可溶性Aβ25-35后各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微黏度η值均明显升高(P<0.01);17βE2干预组在10-10mol/L浓度的条件下各时间点η值与Aβ损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10-9~10-6mol/L浓度的条件下各时间点η值与Aβ损伤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且这种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17βE210-91、0-8、10-7、10-6mol/L干预组与Aβ损伤组比较,在24 h时PC12细胞微黏度η值分别降低了36.4%、49.6%、60%及68.4%。结论可溶性Aβ25-35 5μmol/L使PC12细胞微黏度明显升高,膜流动性明显下降;雌激素具有改善膜流动性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