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篇
  免费   6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1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232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5篇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刘宏  王海宝  余长亮 《安徽医药》2020,41(11):1337-1339
目的 探讨腰疝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接受腹部CT或MRI检查的30例腰疝患者的影像资料,所选患者均经手术或随访证实,观察疝囊的位置及形态、疝内容物、腹壁缺损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并测量疝环及疝囊大小。结果 30例患者中,共检出31个腰疝。CT及MRI上表现为经腹后外侧壁腰三角薄弱区突出至腰部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腰上三角疝29个(93.54%),腰下三角疝1个(3.23%),弥漫性腰疝1个(3.23%);疝囊大小2.42 cm×5.93 cm~10.81 cm×18.34 cm,疝环直径0.72~9.13 cm;疝内容物分别为脂肪、肾脏、结肠、回肠;疝环与周围骨质及肌群关系,腰上三角疝于底部的腹横肌筋膜薄弱处形成疝环,上界为12肋骨(或11肋)和后下锯肌下缘,内界为髂嵴肌,外界为腹内斜肌上缘;腰下三角疝于底部的腹内斜肌薄弱处形成疝环,前界为腹外斜肌,后界为背阔肌的前缘,下界为髂骨脊。结论 腰疝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均可对腰疝进行明确诊断且各有优势,能够清晰显示疝环、疝囊及内容物,并了解有无合并症。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能谱CT低管电压技术对下肢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行下肢CT血管成像(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管电压分别为120 kV、100 kV及80 kV,其余扫描参数保持一致.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对三组下肢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血管CT值、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及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①三组图像血管CT值C组最高,A组最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CNR、SN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辐射剂量C组最低,A组最高.与A组相比,B、C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分别降低35.8%、34.9%、34.4%及65.8%、64.4%、6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下肢血管成像使用低管电压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且可大大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3.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壶腹周围癌能谱CT参数特征,探讨能谱成像在判断不同组织来源壶腹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行能谱CT检查并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壶腹周围88例分成3组,其中胰头腺癌39例,胆总管末端腺癌22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27例。分别测量增强各期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水浓度、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NIC),采用单因方差分析和Scheffe检验比较各能谱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三期增强扫描中,3组之间水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碘浓度:胆总管末端腺癌组分别为动脉期23.34mg/mL,门脉期25.79mg/mL,延迟期25.52mg/mL;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组分别为动脉期14.35mg/mL,门脉期18.15mg/mL,延迟期19.47mg/mL;胰头腺癌组分别为:动脉期10.10mg/mL,门脉期13.01mg/mL,延迟期12.88mg/mL。标准化碘浓度:胆总管末端腺癌动脉期0.22,门脉期0.59,延迟期0.85;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组动脉期为0.16,门脉期为0.39,延迟期0.59;胰头腺癌组动脉期0.09,门脉期0.30,延迟期0.46。斜率:胆总管末端腺癌组动脉期2.51,门脉期3.07,延迟期2.83;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组动脉期斜率为1.64,门脉期斜率为2.11,延迟期斜率为2.21;胰头腺癌组动脉期斜率为1.08,门脉期斜率为1.30,延迟期斜率为1.37;各值均为胆总管末端腺癌组最高,胰腺癌组最低,且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能谱成像多参数联合诊断有助于鉴别壶腹周围癌的起源。  相似文献   
24.
能谱CT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临床常见的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腮腺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肿瘤50例,恶性肿瘤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颈部能谱CT扫描。采用GSI Viewer软件获取病变组织碘浓度值、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绘制ROC曲线,得出最佳诊断阈值及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平扫期碘浓度、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腮腺良性肿瘤分别为-1.41×100 μg/ml(-2.25×100 μg/ml,0.16×100 μg/ml)、-0.10(-0.31,0.12)、7.25(7.17,7.40),腮腺恶性肿瘤分别为-1.13×100 μg/ml(-1.46×100 μg/ml,1.44×100 μg/ml)、1.01(-0.19,2.04)、7.17(7.13,7.4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碘浓度、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的中位数及上、下四分位数,腮腺良性肿瘤分别为9.65×100 μg/ml(4.29×100 μg/ml,18.37×100 μg/ml)、0.69 (0.31,1.59)、7.89(7.71,9.15);腮腺恶性肿瘤分别为18.04×100 μg/ml(12.5×100 μg/ml,20.98×100 μg/ml)、1.56(1.29,2.65)、9.22(9.11,9.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273、-2.43、-3.01,P均<0.05);静脉期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动脉期碘浓度>18.90 μg/ml、曲线斜率>1.247、有效原子序数>9.05为阈值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91.7%、75.0%、91.7%,特异度分别为79.5%、71.8%、82.1%。结论 能谱CT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参数成像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5.
    
1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51岁,间断头痛半年,加重1周余。查体:闭目难立征阳性,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2 MRI检查
  右侧小脑半球见一类圆形稍长或等T1信号长T2信号(图1、2),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图3),边界清晰,大小约3 cm ×4 cm ×2 cm,内见一条状低信号影,病灶以宽基底附着于右侧小脑幕,增强后病灶边缘见条状强化(图4-6)。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片相关指标与椎间盘突出导致的颈脊髓压迫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诊治的6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42~65岁,平均(54.8依9.3)岁。在颈椎MRI矢状位成像上按照颈脊髓受压的比例( E值)分为Ⅰ组、Ⅱ组及Ⅲ组。在颈椎MRI横断面成像上测量并计算颈髓横切面积( S1)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 S0)的比值,以此判断椎间盘突出程度;在不同体位颈椎X线摄片上测量责任椎间隙的活动度值(B值)、椎间隙前缘高度( D值)、颈椎C2~7 Cobb角及椎间孔面积( M值)等相关指标。采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颈椎间盘突出程度与各观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S1/S0值、E值、B值、D值、C2~7 Cobb角和M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187、112.789、7.232、3.778、3.232、15.813,P值均<0.05)。随着S1/S0值的增加,E值、B值、D值、C2~7 Cobb角和M值均逐渐减小,提示责任椎间隙E值、B值、D值、C2~7 Cobb角、M 值与 S1/S0值均呈负相关性( R 值分别为-0.821、-0.581、-0.378、-0.419、-0.576,P值均<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 值、D 值、M 值是 S1/S0的3个独立影响因素, S1/S0值的预测方程为^Y=118.955-1.348X1-2.850X2-0.541X3(复相关系数R=0.742,决定系数R2=0.550,F=22.841,P<0.01),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体位颈椎X线摄片的相关指标B值、D值、M值是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退变突出程度的独立因素,对评估单节段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采用D值、B值及M值为3个自变量指标,可对椎间盘突出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MD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评估主动脉夹层破口大小及位置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确诊主动脉夹层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MDCT轴位图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对破口大小及位置的显示情况。利用MDCT轴位图像、MPR、VR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大小进行测量;记录夹层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的距离,与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测量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别在MDCT轴位图像、MPR矢状位图像、VR图像分别测量破口的大小并记作CT-W、MPR-W、VR-W,比较3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在MPR矢状位图像中沿主动脉外侧缘、主动脉弓内侧缘,并在VR图像中分别测量破口距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分别记作MPR-OD、MPR-ID、VR-D,与术中DSA造影下测量数据(DSA-D)进行比较,MPR-OD、VR-D分别与DSA-D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MPR、CPR 对破口位置显示敏感度均为100.0%(20/20),VR显示破口敏感度为90%(18/20),MIP显示破口敏感度为0%。VR-W大于CT-W及MPR-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W、MPR-W相关系数0.963(P<0.05)。MPR-OD、VR-D与DSA-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OD、VR-D与DSA-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5和0.828(P<0.05)。结论 显示破口位置MPR、CPR图像更具优势。MPR矢状位沿主动脉外侧缘测量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与术中DSA测量数据相关性最好,利用此方法术前测量破口的位置,更能精准地为临床医生术前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胃肠道重复畸形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可以发生在舌根至肛门的任何部位,其中以回肠多见.约45%的消化道重复畸形发生于回盲部,包括阑尾.而重复胃则是消化道重复畸形中最少见的一种类型,仅占3.8%~5.0%,其发生位置多在腹腔内胃大弯侧,与胃壁相连,发生在纵隔内的十分罕见.本文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纵隔内重复胃畸形患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脑血流量(CBF)的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及嗅觉功能减退的相关性。方法 对83例T2DM患者与62例健康对照(HC)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及嗅觉识别测验(CSIT),并采集所有被试头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图像,经后处理获得大脑灰质的CBF值。比较T2DM组与HC组之间CBF值差异,并分析其与认知功能及嗅觉识别测验的相关性。结果 T2DM患者在CSI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数字广度测验(DST)、词语流畅性测验(VFT)测试结果低于HC组(P<0.05),T2DM患者双侧额中回CBF高于HC组(P<0.001),T2DM患者在双侧直回及双侧嗅皮质CBF则低于HC组(P<0.001)。结论 T2DM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嗅觉功能减退,双侧额中回、直回及嗅皮质存在灌注异常,揭示了这些脑区的CBF改变可能是T2DM认知障碍及嗅觉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