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对肥胖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的肥胖青少年患者共114例,收集腰围(WC)、体质指数(BMI)、血压(BP)、氢质子磁共振波普数据(~1H-MRS)、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及胰岛素(INS)等临床指标,计算TG/HDL-C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TC、腰围、舒张压、ALT和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TG/HDL-C组患者收缩压和肝脏三酰甘油含量均显著高于低TG/HDL-C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G/HDL-C是青少年肥胖人群患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5.78,95%CI 2.23~14.97)。TG/HDL-C预测青少年肥胖人群患NAFL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以2.64为诊断界点时,灵敏度为72.5%,特异度为71.6%。结论:TG/HDL-C有助于预测肥胖青少年人群NAFLD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规律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江苏省太湖疗养院体检者7 993例,其中男性4 371例,女性3 622例,年龄(55.8±7.9)岁。收集受检者运动、饮酒、吸烟、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静息心率、空腹血糖、总胆固醇、...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1型糖尿病(T1DM)的关系,了解T1DM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清25-OH-D3的相关性。方法对新诊断的32例T1DM患者(T1DM组)、28例健康对照者(N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并比较两组25-OH-D3水平。测定32例T1DM患者FBG和HbA1C水平,分析其与25-OH-D3的关系。结果T1DM血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NC组(P〈0.01)。T1DM患者25-OH-D3水平与FBG(r=-0.351)、HbA1C(r=-0.345)成低度负相关。结论T1DM患者存在血清25-OH-D3水平低下,血清25-OH-D3低水平可能与T1DM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约20%,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50%[1],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痛(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N)发病率13%~26%[2]。  相似文献   
75.
0 引言 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及多种并发症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癌症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因此,糖尿病对癌症的影响即使轻微亦可在人群中造成严重的后果.近10年来,糖尿病与癌症的关系得到了较广泛的调查研究,许多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显示糖尿病及其治疗药物与癌症关联[1],其机制可能是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慢性炎症.本文就其相关流行病学证据做一综述以指导临床上对糖尿病诊治的决策.  相似文献   
76.
刘国萍  吴文君  项洁  程海燕  卜瑞芳 《临床荟萃》2012,27(22):1977-1979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逐渐被认识的慢性肝脏疾病,包括从单纯的肝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致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细胞癌[1-2]。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NAFLD与代谢综合征(MS)的各个组分密切相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内脂素调节胎儿生长发育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及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产科足月出生的宫内发育迟缓(IUGR)患儿、巨大儿及正常足月儿各30例,采用ELISA法测定脐血内脂素浓度,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胎盘内脂素mRNA相对含量,分析脐血内脂素浓度与胎盘内脂素mRNA相对含量间的关系及其两者与出生体重的关系。 结果 IUGR患儿脐血内脂素浓度高于巨大儿及正常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巨大儿与正常足月儿之间脐血内脂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脐血内脂素浓度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性(r = -0.416,P < 0.05)。3组间胎盘内脂素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胎盘内脂素mRNA表达与出生体重、脐血内脂素浓度均无相关性(P > 0.05)。 结论 新生儿期内脂素与IUGR相关,可能导致出生后体内脂肪组织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内脂素调节胎儿生长发育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及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产科足月出生的宫内发育迟缓(IUGR)患儿、巨大儿及正常足月儿各30例,采用ELISA法测定脐血内脂素浓度,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胎盘内脂素mRNA相对含量,分析脐血内脂素浓度与胎盘内脂素mRNA相对含量间的关系及其两者与出生体重的关系。 结果 IUGR患儿脐血内脂素浓度高于巨大儿及正常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巨大儿与正常足月儿之间脐血内脂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脐血内脂素浓度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性(r = -0.416,P < 0.05)。3组间胎盘内脂素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胎盘内脂素mRNA表达与出生体重、脐血内脂素浓度均无相关性(P > 0.05)。 结论 新生儿期内脂素与IUGR相关,可能导致出生后体内脂肪组织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79.
维生素D不仅能调节钙磷代谢,而且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能在NOD鼠和人类1型糖尿病(T1DM)的发生中起抑制作用。维生素D的缺乏可以使T1DM的发病率上升,补充维生素D通过调节免疫,可预防T1DM的发生和延缓胰岛炎的进展。因此,在婴幼儿时期防治维生素D缺乏是减少T1DM发生的简单和安全的方法。维生素D缺乏也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有关。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1,25(OH)2D3,在体内需要激活维生素D受体(VDR)来发挥其效应。研究显示,VDR基因多态性存在着较大的种族差异,VD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可以为不同人群糖尿病易感性的差异,提供基因水平依据。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 682例住院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确诊合并DR的所有资料完整的T2DM患者共1 323例(男712例、女611例)作为研究组(DR组);选取同期住院性别、年龄匹配但无DR的1 359例(男740例、女619例)T2DM患者作为对照(非DR组)。比较不同性别DR组和非DR组的临床资料及其他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情况,分析DR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DR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他汀服用史、三酰甘油(TG)、尿酸(UA)、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C)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蛋白尿发生率均高于非DR组(P <0.05),DR组糖尿病起病年龄、空腹C肽(FC)、餐后2 h C肽(2 h CP)、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非DR组(P <0.05)。女性DR组糖尿病病程、HbA_(1c)、FBCG、2 h PG、高血压病史、收缩压、他汀服用史、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Scr、CysC、DPN及蛋白尿发生率均高于非DR组(P <0.05),DR组糖尿病起病年龄、FC、2 h CP、eGFR低于非D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T2DM患者糖尿病起病年龄低、蛋白尿及DPN存在均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吸烟史、他汀服用史、高TG血症、eGFR及2 h CP值低为男性DR发生的其他危险因素,而糖尿病病程长及LDL~C控制不佳是女性DR发生的其他危险因素(P <0.05)。结论不同性别T2DM患者的DR发生均与多种临床危险因素相关,但存在差异,临床工作中应制订定不同的策略,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