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2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hTERT在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索瘤(CMM)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原发性CMM中hTERT的表达,并以20例发育不良痣、20例痣细胞痣及20例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结果 痣细胞痣、发育不良痣、CMM中hTERT的阳性表达依次增强,各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hTERT有望成为原发性CMM早期诊断的标志物,追踪hTERT阳性的痣病变患者将有助于早期发现CMM。研究hTERT对CMM的治疗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目的 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BCG-PSN对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CA患者在BCG-PSN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CD8^+T细胞内IL-2、IL-4、IL-12、IFN-γ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在BCG-PSN治疗前,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O.01),CD4^+T细胞和CD8^+T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1),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后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O.01);CD4^+T细胞和CD8^+T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结论 BCG-PSN可通过调节尖锐湿疣患者T细胞亚群,纠正患者Th1/Th2模式及Tc1/Tc2模式失衡现象,起到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了解司氟沙星1周疗法和司氟沙星1周疗法联合阿奇霉素3日疗法对男性性传播性尿道炎(STU)患者病原体DNA的转阴率,方法:选择首次出现尿道炎症状的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用司氟沙星片0.2g,qd*7d,po,治疗组用司氟沙星片0.2g,qd*7d加上阿奇霉素胶囊1.0g,qd*3d,po,疗程结速后6-8d,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筛选出淋球菌,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阳性者。结果:对照组病原体DNA总的阴转率47.3%,治疗组病原体DNA总的阴转率66.7%,结论:两种治疗方法病原体DNA的阴转率不理想,但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病原体阴转率高。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对鼠抗原呈递细胞(DC2.4、RAW264.7株)分泌白介素-6(IL-6)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用HSV-2感染和/或脂多糖刺激DC2.4、RAW264.7株,ELISA法测定IL-6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HSV-2感染能促进两种细胞IL-6的分泌,不能抑制脂多糖刺激细胞后IL-6的分泌。结论HSV-2感染促进DC2.4、RAW264.7细胞分泌IL-6,使免疫反应趋向于Th2型免疫应答,可能为HSV-2感染发生免疫逃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检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白介素-2、白介素-12、干扰素-γ、白介素-4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尖锐湿疣患者和20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CD8+T细胞白介素-2、白介素-12、干扰素-γ、白介素-4的表达水平.结果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白介素-2、白介素-12、干扰素-γ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显著下降(P<0.01);白介素-4+CD8+T细胞百分比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γ+/白介素-4+T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Tc1细胞水平低下,Tc1/Tc2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①建立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设置实验组,即C3H/HeJ组(TLR4基因突变),及对照组,即C3H/HeN组(TLR4正常).②用平皿稀释法检测肾脏、脾脏组织菌落形成单位(cfu).③制作肾脏组织病理学标本PAS染色,评估其真菌感染程度.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肾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水平.结果 ①实验组感染后第1、6天,肾脏cfu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后第1天,实验组脾脏cfu值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感染后第1、6天,实验组肾脏真菌感染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感染后第1、6天,实验组肾脏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LR4在宿主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7.
S100+朗格汉斯细胞与尖锐湿疣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尖锐湿疣发病和复发与局部免疫抑制有关已得到公认,但免疫抑制的确切机制不甚明确。有研究提不S100+朗格汉斯细胞(LC)可能为活化的LC亚群,对环境改变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98.
目的 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与伊曲康唑联合抗白念珠菌的作用。方法 体内实验:制备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用不同剂量伊曲康唑单独或与rhGM-CSF联合应用于感染小鼠,观测其28d内的存活情况。体外实验:分离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腹腔巨噬细胞,分别将其与不同浓度的伊曲康唑及伊曲康唑加rhGM-CSF与白念珠菌共同培养,通过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来判定伊曲康唑单独或与rhGM-CSF联合应用的抗白念珠菌效果。结果 伊曲康唑1.0mg/kg与rhGM-CSF25μg/kg联合应用能显著延长小鼠28d内的存活期,效果与单用伊曲康唑2.5mg/kg相等,而rhGM-CSF25μg/kg与伊曲康唑5mg/kg联合应用时效果相当于单用伊曲康唑10mg/kg。体外实验亦显示rhGM-CSF与伊曲康唑联用能减少白念珠菌数量。结论 rhGM-CSF与伊曲康唑联合应用对抗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
抗白介素10单克隆抗体抗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抗白介素10单克隆抗体在抗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设置对照组(单纯白念珠菌感染组)与处理组(白念珠菌感染同时注射抗白介素10单克隆抗体)。用平皿稀释法检测肾脏,脾脏组织菌落形成单位(cfu)数目;制作肝、肾、脾脏组织病理学标本,评估其病理学分级;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脾脏干扰素γ分泌水平。结果 感染后2d、3d、7d,处理组肾脏cfu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脾脏组织cfu值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处理组低于对照组,处理组较对照组感染程度减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处理组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检测脾脏干扰素γ分泌水平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白介素10单克隆抗体在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0.
IFI 16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IFI 16及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5例SLE患者和16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IFI 16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PBMC,用JAK2抑制剂AG490抑制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再用RT-PCR检测PBMC中IFI 16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活动期、非活动期组IFI 16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AG490抑制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后,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组PBMC中IFI 16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正常组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I 16在SLE患者的异常高表达提示IFI 16基因可能为SLE的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