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9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目的:探讨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体会。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42例急诊收治的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比较患者的血气变化,从而分析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抢救体会。结果:抢救成功率95.24%。通气20min 后,患者 SaO2、PaO2逐渐升高,PaCO2下降。通气120min 后,患者 SaO2、PaO2显著高于通气前,PaCO2显著低于通气前。结论:呼吸机辅助通气为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共进行神经外科手术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前均使用丙泊酚、舒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与咪达唑仑进行全身麻醉,在手术结束30min前,对实验组患者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用量为0.5μg/kg,使用生理盐水稀释到20ml;对照组患者进行10min的生理盐水注射。在手术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进行麻醉前与吸痰时、手术后、苏醒时与拔管时以及患者拔管后心率指数、动脉压与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手术时详细记录患者的睁眼时间、主动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患者术后躁动情况与患者拔管的呛咳评分。结果:临床测量显示,实验组患者在苏醒期间心血管反应更加稳定,实验组患者的心率各时间点、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最后将两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与拔管时的呛咳评分进行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使用右美托咪啶可有效减轻患者苏醒期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后躁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后外侧小切口不切断外旋肌群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7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给予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后外侧小切口不切断外旋肌群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活动时间的差异,比较术后2组Harris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切口长度、下地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虽时间延长呈升高趋势(P<0.05),VAS评分虽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2组VA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11%(4/36)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6/36)(P>0.05)。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不切断外旋肌群髋关节置换手术可明显缩短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患者采取高剂量辛伐他汀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低剂量辛伐他汀药物治疗,比较分析屏气指数、复发率、治疗效果、治疗时间和脑血管储备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以及症状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1.8%)明显高于对照组(71.4%)(P<0.05),治疗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率(2.0%)明显小于对照组(20.4%)(P<0.05)。结论:辛伐他汀药物能够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管储备能力,大剂量的辛伐他汀改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技术在完全腹膜外腔镜腹股沟嵌顿疝修补术( TEP)中的可行性及适用性。方法选择58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由同一副主任医师应用主动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技术行TEP。结果本组手术时间(63.4±5.7)min,术中出血量(24±5.0)mL,住院时间(5.5±1.0)d,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5.6±5.1)h,随访(22±5.0)个月,无疝复发,无肠粘连、肠梗阻、气体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主动腹膜内外气压平衡技术应用于TEP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陈忠其  童亚群  冯建洪  陆玲 《海南医学》2016,(13):2132-213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GIST患者的病理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GIST患者的病灶形态以类圆形居多,肿块无包膜或有假包膜,部分病灶边缘呈分叶状,病灶向浆膜外或消化腔内生长,少数病灶有囊性变、坏死、出血等形态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OG1、CD117、CD34、IGFIR、Desmin、SMA、S-10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67%(116/120)、95.00%(114/120)、80.00%(96/120)、5.83%(7/120)、3.33%(4/120)、45.00%(54/120)、6.67%(8/1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肿瘤大小、核分裂数目、NIH恶性危险度以及是否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患者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核分裂数目、NIH危险度、肿瘤大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GIST患者的DOG1、CD117的阳性表达率较高,CD34、CD117为弥漫性阳性表达,S-100和SMA呈局灶性分布,核分裂数目、NIH危险度、肿瘤大小及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2009年1月~2016年4月,我科采用转子股骨柄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76~91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Ⅲ型10例,Ⅴ型6例。均采用转子股骨柄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伤后至手术时间3~7 d。1.2治疗方法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手术。患髋后外侧切口,通过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护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80例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加巴喷丁联合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中重癌痛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78例中重度癌痛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单药组及辅用加巴喷丁联合组,两组分别给予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单药及辅用加巴喷丁两药,2周后评估镇痛效果、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镇痛有效缓解率单药组(78.9%)与联合组(8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17,P=0.000);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比较,联合组优于单药组(t=2.870,P=0.005);单药组及联合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9、5.999,P=0.000);两组不良反应类似.结论 加巴喷丁联合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可有效控制癌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血常规检查受试者500例,分别采取其末梢血和静脉血常规检测,并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静脉血WBC、PLT水平低于末梢血,Hb、RBC和Hc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抗凝后10min、30min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均高于0min(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抗凝后10min和30min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血检测0min、10min和30min血小板、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与静脉血标本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应依据具体情况下采取合适的血液标本,以提高临床检验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