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急诊科拥挤度变化规律研究:昼夜节律和节假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科患者流量和拥挤度变化规律,分析急诊科拥挤度影响因素,找寻客观评估急诊科拥挤度指标.方法 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分析一家大型临床教学医院急诊科患者流量和拥挤度变化规律,观察患者流量的24h变化节律和节假日效应、政策效应.并对影响急诊科拥挤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工作日急诊患者流量24h变化规律特征明显,患者流量高峰在20:00-22:00,低谷则在4:00-6:00,而拥挤度评分高峰和低谷滞后2h.急诊患者流量有明显周末和长假日双峰效应,急诊患者流量也受政策性因素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时间段内(2 h)急诊来诊人数(B=0.027,P<0.01)、急诊床位占用率(B=5.25,P<0.01)与下一个时段急诊科拥挤度显著相关.结论 急诊医疗资源需求具有波动性的,急诊患者流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和节假日效应,决策者在着手解决急诊科拥挤问题时需要考虑这一规律.当急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稳定时,患者流量和急诊床位占用率是预测急诊科拥挤度重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分析一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家系的临床、实验室特点, 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  方法  收集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 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静脉血, 分别进行全自动及人工血小板计数; 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形态; 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膜蛋白; 透射电镜观察中性粒细胞胞浆包涵体。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基因(non-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9gene, MYH9)的40个外显子, 分析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 并直接测序确定突变位点。  结果  镜下观察外周血涂片巨大血小板占90%以上, 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CD42a、CD42b)均在正常范围内, 血小板功能正常; 中性粒细胞胞浆透射电镜可见无包膜分隔的包涵体, MYH9基因38号外显子第5521位核苷酸存在G→A杂合突变(GAG→AAG), 从而导致其编码的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A(NMMHC2A)第1841位谷氨酸变为赖氨酸, 正常对照及该家系正常者未见此突变。  结论  MYH9基因点突变并伴有血小板减少及巨大血小板是Fechtner综合征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3.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温组(T=37℃±0.5℃)和亚低温组(T=33℃±1.0℃), 每组30只; 窒息法建立心肺复苏模型, 于自主循环恢复后12、24 h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神经功能, 使用TUNEL染色观察脑细胞凋亡情况, 并于自主循环恢复后0、2、6、12、24 h采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caspase-3、Fas基因mRNA表达。  结果  亚低温组大鼠12及24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 < 0.05), 6、12、24 h神经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少于常温组(P < 0.05);与常温组相比, 自主循环恢复后各时间点AIF、caspase- 3及6、12、24 h Fas基因mRNA表达显著下调(P < 0.05)。  结论  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脑组织中AIF、caspase-3、Fas凋亡基因表达, 减少神经元凋亡, 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内毒素对小鼠脂钙蛋白2 (lipocalin 2, LCN2)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n=8), 实验组分别予10、20、30 mg/kg内毒素腹腔内注射, 对照组仅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观察24 h后留取盲肠和血清, 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β、IL-6、IL-17A、LCN2水平, 实时PCR相对定量肠组织中LCN2 mRNA。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大剂量内毒素组(20 mg/kg和30 mg/kg)的血清IL-6、LCN2与肠组织IL-1β、IL-6、IL-17A、LCN2水平均显著增高(P < 0.05)。与10 mg/kg组比较, 30 mg/kg组的血清IL-6、LCN2以及肠组织IL-1β、IL-17A、LCN2水平均显著增高(P < 0.05)。对照组及10、20、30 mg/kg内毒素组肠组织LCN2 mRNA相对定量值分别为1.548±0.417、3.184±0.716、4.875±0.547、7.489±0.820, 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内毒素可剂量依赖性地引起小鼠肠组织LCN2表达水平增高; 血清IL-6与LCN2水平以及肠组织IL-1β、IL-17A与LCN2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CRH)在脑梗死胃肠屏障破坏中的作用。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 随机分为伪手术组(C组)、脑梗死组(I组)、脑梗死+脑室CRH拮抗剂组(A组)、脑梗死+腹腔CRH组(H组), 每组10只。留尿检测24 h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含量及蔗糖排出率, 造模后24 h行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D-乳酸浓度检测; 行胃大体Guth评分, 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胃、空肠、结肠CRH蛋白的表达。  结果  各组应激强度指标24 h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与C组比较, I组、H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均 < 0.05);与I组比较, A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P均 < 0.05), H组有轻度升高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A组比较, H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均 < 0.05)。各组尿蔗糖排出率、胃Guth评分、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血浆D-乳酸及下丘脑、胃、空肠、结肠CRH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与C组比较, I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均 < 0.05);与I组比较, A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P均 < 0.05), H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下降(P均 < 0.05);A组和H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脑梗死时胃肠道通透性增加, 黏膜屏障破坏; 中枢使用CRH受体拮抗剂能缓解脑梗死相关的胃肠屏障破坏; 外周给予CRH会抑制脑内和胃肠道局部CRH蛋白的表达, 同样能缓解脑梗死相关的胃肠屏障破坏。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随着慢性血管疾病如周围血管闭塞、动脉瘤等疾病的诊治研究取得进展,血管移植术得到了很大发展,改善了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随之而来的血管移植物感染(vascular graft infection,VGI)也成为临床上的重要问题。VGI的发病率并不高,国外报道仅为1%~6%,但可能还在逐年增加旧0;国内有回顾性研究报道发病率为1.14%。虽然总体上看VGI发病率并不高,但是其所导致的医疗成本额外增加、病死率以及截肢率相当高,临床上应予以足够重视。本文主要就VGI的病因、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7.
1983年,我国正式开启中国急诊医学新时期。历经30年的奋斗与努力,中国急诊医学迎来了最具挑战,也是最跨步向前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8.
监护仪是监测危重症患者各种生命体征的重要且必需的设备之一。其心电监护系统可向医务人员提供患者的心率、节律、血压等相关信息,其检测数值与所现波形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动态观察与诊疗,而自粘式电极片是监护仪与患者皮肤接触的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29.
正硬皮病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或纤维化为特征,并影响心、肺、肾和消化道等多脏器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同时存在特征性皮肤病和内部器官受累时,称为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CREST综合征是SSc的一个亚型,主要表现为钙质沉积(calcinosis,C)、雷诺现象(raynaud phenomenon,R)、食道功能障碍(esophageal dysfunction,E)、指(趾)硬化(sclerodactyly,S)以及毛  相似文献   
30.
急诊科拥挤已成为制约急诊医学发展的一个国际性难题,也越来越被各国医学界及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重视.最早的急诊科拥挤现象是从候诊室开始的.由于就诊人数增多,大量非急症人群的增长,使得急诊等待时间延长,候诊室拥挤.20世纪80年代中,美国紧急医疗和劳动法案(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and Active Labor ACT,EMTALA)要求对所有急诊就诊患者进行系统评估,而不得因为经济等因素拒绝接诊患者,这使得急诊科拥挤现象逐渐成为一个公众健康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