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27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14篇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由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可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 且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CHB)管理指南均将ALT水平作为患者是否应启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我国现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1]建议, 慢性HB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的ALT阈值为≥1×正常值上限(ULN, 排除其他原因), 但并未明确规定ALT ULN参考值。除缺乏统一标准外, 我国临床实践中启动抗病毒治疗的ALT阈值多为40~64 U/L不等, 远高于部分国际权威CHB指南推荐的ALT阈值, 不利于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92.
余东山  谢青 《肝脏》2010,15(1):43-44
肝衰竭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脑水肿和肝性脑病(HE)。脑水肿主要发生在大脑皮质,亦可波及部分白质。虽然这些并发症的分子机制和病理生理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氮代谢扮演了重要角色。肝衰竭患者体内代谢中间产物堆积,缺氧及代谢紊乱等影响氨的清除,尿素循环过程极易失衡,加之组织炎症及大脑灌注压过低,加重了大脑功能障碍。高氨血症导致的综合征类似肝性脑病,包括纳差、呕吐、过度通气、昏睡、昏迷、脑水肿等。  相似文献   
93.
抗肿瘤治疗期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随着有效的细胞毒性化学治疗的广泛应用,HBV再激活正成为常见的临床问题而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就涉及化学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过程中的HBV再激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特别是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作一综述。1.HBV再激活的定义和诊断:1975年Wands等最早描述HBV再激活,其诊断基于HBsAg和抗-HBs的滴度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与HBV感染后宿主免疫清除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轻度CHB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48名,其外周血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法获得纯化的CD14^+单核细胞,用RPMI 1640培养基培养,并且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hIL-4诱导单核细胞成为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加入聚肌胞刺激后获得成熟的mDC。分别在剌激后0、12、24、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LR3、CD86、HLA-DR和CD1a的表达,实时PCR检测TLR3的表达变化。结果健康对照组中mDC在刺激后24h,TLR3表达较0 h时上调显著(P〈0.05),48h时TLR3的表达与0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在刺激后12、24h TLR3的表达与0h时相比,上调不明显,48h时TLR3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实时PCR检测mDC上TLR3 mRNA结果发现,对照组TLR3 mRNA在刺激后12h的表达水平较0h显著上升(P〈0.05),也显著高于患者组刺激后0、12、24h的表达水平;患者组刺激后48h的TLR3 mRNA表达水平较0h显著上升(P〈0.05)。与0h比较,健康对照组在刺激后12、24h和48h,CD8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患者组(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间CD1a和HLA-D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HBV感染者mDC受聚肌胞刺激后TLR3表达异常,协同刺激因子CD86表达低下,可能造成宿主对HBV感染的免疫清除障碍,导致疾病慢性化。  相似文献   
95.
目的 研究小干扰RNA(siRNA)沉默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对大鼠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化学合成CTGF siRNA转染肝星状细胞(HSC)T6和经门静脉注入CCl4诱导6周的肝纤维化大鼠,设空白及随机siRNA对照,抽提HSC T6及大鼠肝组织总RNA和蛋白质,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HSC T6及肝组织CTGF及TGF β1,Smad2、3、7蛋白质和基因表达.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iRNA能显著下调HSC T6 CTGF蛋白表达,以48 h最明显,CTGF蛋白表达下调94%±4%(t=46.196,P<0.01),而TGF β1、Smad2,3,7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及对照siRNA组,CCl4诱导的大鼠肝组织CTGF和TGF β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与模型组相比,CTGF siRNA组大鼠肝组织CTGF及TGF β1蛋白表达分别下调95%±2%(F=21.234,P<0.01)和74%±8%(F=13.464,P<0.05),但Smad2和Smad7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 结论沉默CTGF基因表达对大鼠肝TGF β/Smads信号具有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96.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iral dynamic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antiviral treatment by a mathematical model.Methods Six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a kinetic model(Neumann model)during dose of 0.5 mg/d oral entecavir.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for HBV DNA measurement at week 0,2,4,12,24.Non-linear modeling was used to fit individual patient data.Results The median effectiveness in blocking viral production was 99.970%(n=6).The median half-life of viral turn-over was 1.6 d(n=6).The median half-life of infected hepatocytes was 21.3 d(n=5).Compared with the other patients,the c(virions are cleared at a rate)、ε(effectiveness)、δ(infected cell are lost at a rate)value of one patient(eg.6)were all lower and the half-life of virus and infected cells were higher,and eg.6 developed viral break-through after 38 weeks of follow-up.Conclusions Viral load decay showed a biphasic pattern during entecavir therapy which can be described with a mathematical model.The model relates processes of viral infection and replication as well as drug efficacy to model parameters.It indicates the prediction of bio-mathematical model during antivir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探讨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组织学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分析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7年2月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经肝活组织检查的139例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ALT水平持续正常定义为肝活组织检查前至少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间隔2个月以上,血清ALT均在正常范围、且可检测到HBV的慢性HBV感染者(A组)与同期行肝活组织检查的135例未曾抗病毒治疗过的ALT异常的HBV感染者(B组)进行肝脏组织学特征比较。结果A组中66例(47.5%)患者肝组织正常,但仍有33例(23.7%)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有13例(9.4%)患者已发展到肝硬化阶段。与(0~0.75)×正常值上限(ULN)ALT亚组相比,(0.76~1.00)×ULN ALT亚组存在更高比例的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43.5%对比19.8%,x~2=5.930,P<0.05),与年龄<40岁者相比,年龄>40岁的A组患者发生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者的比例明显增高,无论病毒载量或e抗原状态都不能预测其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程度。结论无论病毒载量高低、e抗原状态如何,23.7%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存在着显著肝脏组织学改变。对可检测到病毒载量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应考虑进行肝脏活检,特别是年龄>40岁且ALT在(0.76~1.00)×ULN者。  相似文献   
99.
近年来,IFN-α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和一些恶性肿瘤.虽取得较好疗效,但也发现,IFN-α治疗后出现神经、精神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使许多患者因而减少IFN的治疗剂量,甚至中断治疗[1].  相似文献   
100.
国外人工肝治疗的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肝支持系统简称人工肝,是国外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体外肝功能支持的一种技术。目前国外人工肝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及部分替代肝脏功能,在体外采用某种具有解毒、代谢等作用的装置和方法来代偿肝脏功能,从而辅助治疗肝功能不全、肝衰竭或相关疾病;其作用原理是基于肝损伤具有可逆性和肝细胞有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人工肝辅助治疗在内环境改善的情况下,肝功能能够自发恢复,或为肝脏移植和其他特效治疗进行准备。近年来随着材料学、细胞工程学及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工肝支持系统已成为肝衰竭治疗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