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对现阶段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安全状况进行系统评价,为各层次决策者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和患者等提供合理选择干细胞治疗技术的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
  方法采用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对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的死亡率,伤残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
  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常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这一类别研究报告的不良反应较多,多数与合并使用的放化疗和移植前的预处理有关;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易出现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还常用于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化疗后的支持,此时虽然仍会出现一些放化疗的不良反应,但不会出现 GVHD。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尝试治疗一些肝脏和缺血性疾病等,不良反应报道相对较少。②无论是自体还是异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临床试验中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和致瘤性报道,无 GVHD 报告。临床上见到的不良反应多数较轻微,短暂发热和注射部位局部疼痛偶有报道,有些不良反应与注射途径和部位有关。③胚胎干细胞移植的动物实验均表明有畸胎瘤的形成,尚未有关于直接用胚胎干细胞进行临床研究的报道。④神经干细胞移植多见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无致瘤性报道。⑤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肛周瘘,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无致瘤性报道。⑥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目前多数仍为方法的研究,无临床文献报道。动物实验表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后其后代会发生肿瘤,同时诱导过程中反转录病毒的使用对安全性的影响仍需研究。
  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开展最早、研究最为深入和广泛,间充质干细胞是继造血干细胞之后临床应用研究最多的一类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目前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因其致瘤性等安全问题,目前还在临床前研究阶段,临床试验报到很少。从目前文献看,自体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移植,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由于目前多数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尚处于试验阶段,病例数不多,特别是干细胞不似普通药品或生物制品,各项研究采用的制备方法、质量控制不尽相同,一项研究的数据不一定能全面反应所有同类干细胞的安全性,因此,干细胞的安全性需要随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目前多数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生物因子起主要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过氧化氢诱导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制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以及过氧化氢损伤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模型,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组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PI3K抑制剂处理组。以ELISA检测乳酸脱氢酶活性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来评估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结果与结论:模型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同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抑制剂组也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组(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组细胞凋亡率低于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抑制剂组(P<0.01),并且都低于与模型组(P<0.01)。证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抑制了过氧化氢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该作用部分是通过PI3K途径发挥的。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具有易于取材、体外扩增能力强、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等特点,已成为细胞/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的重要种子细胞.作为一种细胞药物,MSC已经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用于难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处理.然而,截至目前,人们对体外扩增MSC的本质并不清楚.体外培养的MSC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干细胞么?如否,为什么扩增的MSC仍具有多向分化性呢?MSC群体的不均一性的意义是什么?本文将围绕体外扩增MSC的异质性,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泛素相关修饰蛋白特异性蛋白酶1(SENP1)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用20个感染复数的p LKO.1-SENP1-小发夹RNA(shRNA)-绿色荧光蛋白(GFP)干涉慢病毒(SENP1干涉组)和p PIG-U6-随机序列(scramble)-GFP对照慢病毒(GFP-SC对照组)感染HUVEC。病毒感染HUVEC 48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慢病毒的感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和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UVEC内SENP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结果 GFP-SC对照组和SENP1干涉组感染效率均>97%。与GFP-SC对照组比较,SENP1干涉组HUVEC SENP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CCK8法测定结果表明,SENP1干涉组HUVEC增殖能力较GFP-SC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SENP1干涉组细胞迁移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GFP-SC对照组(P<0.01)。用低浓度血清(含2%胎牛血清)培养基诱导细胞凋亡24 h,SENP1干涉组细胞凋亡率即已升高到GFP-SC对照组的2倍左右(P<0.05);诱导凋亡至48 h,SENP1干涉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到对照组的3.2倍左右(P<0.05)。结论 HUVEC内SENP1表达水平的降低不仅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亦可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系统评价,为制定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管理规定提供相关信息。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讨论的方式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来源、分离方法、培养技术、保存、安全性、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①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来源于骨髓、脂肪、脐带、脐带血、胎盘等众多组织。②分离方法:常用密度梯度分离法、流式分选法和直接培养法,通过其贴壁生长的特性进一步纯化。③培养方式: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很少,但经过2~3周的体外扩增培养,可以满足临床使用的数量级,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有开放式平面培养和全封闭式生物反应器培养方式,要求在 GMP 条件下的洁净实验室内进行。④培养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主要有含胎牛血清培养基、人 AB 血清或血小板裂解物替代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以及成分确定的无血清培养基,临床使用应尽量避免使用异种血清。⑤细胞冻存: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深低温保存而不改变生物学特性,低温保护剂有二甲基亚砜、甘油、羟乙基淀粉等。⑥安全性: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在8~10代以内,基因型稳定,应用于临床是安全的。超过10代以后,风险增加。目前尚未发现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与新生肿瘤有直接关系。⑦间充质干细胞质量监控标准包括供体筛选、细胞微生物安全检测(细菌、真菌、支原体),细胞功能鉴定(诱导分化、流式鉴定),基因组不稳定性或细胞衰老判定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其分离和培养技术成熟。可以在体外实现大规模的培养,满足临床使用的数量级,并且可以实现长期保存而不改变生物学特性。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还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更适用于临床的无血清培养基和冻存保护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自体移植治疗矽肺患者的潜在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确诊的1名Ⅱ+期矽肺患者,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同意抽取自体骨髓100ml,体外分离,纯化培养BMSC.取第3代细胞,加入脂质体(lipo2000)及p-HGF共培养2 d.收获p-HGF-BMSC细胞5×107个细胞后,用生理盐水50ml静脉滴注回输给患者,每周1次,连续3次.移植治疗后第1个月复查,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直至观察12个月.观察指标:(1)高仟伏X线胸片、胸部CT;(2)肺功能;(3)血清铜蓝蛋白.结果 治疗后追踪12个月后,患者咳嗽、胸闷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肺功能检查:用力肺活量(FVC)从治疗前64.6%提高到治疗后的81.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从治疗前68.7%提高到治疗后的90.1%,1秒率(FEV10/FVC%)从治疗前111.6%降到治疗后的107.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FEF25%~75%)从治疗前100.3%降到治疗后的94.6%,用力呼出75%肺活量位气体的瞬间流量(MEF75%)从治疗前99.2%升高到治疗后的113.5%,用力呼出50%肺活量位气体的瞬间流量(MEF50%)从治疗前125.3%升高到治疗后的130.2%,用力呼出25%肺活量位气体的瞬间流量(MEF25%)从治疗前86.9%降到治疗后的71.7%;血清铜蓝蛋白含量从治疗前690mg/L降到治疗后180.6mg/L;胸部CT在第1次复查显示"双肺野细小结节小阴影密集及分布均较治疗前有所减少".高仟伏X线胸片在第2次复查显示"双肺从肺尖到肺底均见弥漫分布小结节阴影,边缘尚清较前有所吸收、好转".患者无明显不适的表现.结论 HGF联合BMSC移植方法可能对改善矽肺患者肺结节和纤维化有一定潜在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role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 autograft for the treatment of silicosis. Methods Bone marrow ( 100 ml) was aspirated from a severe silicosis patient. BMSCs isolated, purified and cultured in vitro.When BMSC came to 70% confluence at passage 3, the culture medium was added liposomes (lipo2000) and plasmid-HGF (p-HGF) and cultured for 2 d. HGF-MSCSs (5×107 cells) were resuspended in 50 ml 0.9% sodium chloride (NS) and infused Intravenous drip at 3 consecutive times (once a week ). Clinical follow-up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1 ) pulmonary high-kV X-ray, chest CT examination; (2) pulmonary function test; (3) determination of serum ceruloplasmin. Results The symptoms such as coughing, chest tightness disappeared at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fter treatment: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increased from 64.6% to 81.0%,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0) increased from 68.7% to 90.1%, 1 second rate (FEV10/FVC%) reduced from 111.6% to 107.1%,the maximum mid-expiratory flow (FEF25%-75%) decreased from 100.2% to 94.6%, forced expiratory vital capacity 75% of the moment bit of gas flow (MEF75%) increased from 99.2% to 113.5%, forced expiratory vital capacity 50% of the moment bit of gas flow (MEF50%) increased from 125.3% to 130.2%, forced expiratory vital capacity 25% of the moment bit of gas flow (MEF25%) reduced from 86.9% to 71.7%; serum ceruloplasmin levels decreased from 690 mg/L to 180.6 mg/L; lung high-kV X-ray at 1st review showed that diffuse lung noduleshad been absorbed and getting small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chest CT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and number of small nodules at double lung fields decreased than before treatment. Conclusion HGF combined with BMSC transplantation may have some potential role for the treatment of silicosis patients.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以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Wistar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胶原免疫次日(预防组)和造模2周后(治疗组),腹腔内注射107人骨髓MSC,每周1次,连续2周(预防组)或4周(治疗组)。对照组相应注射生理盐水(NS)。自第2周始,每周记录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6周时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脾脏单核/巨噬细胞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实验组大鼠都出现了关节炎症状,而且在后期出现了关节畸形。MSC预防组与治疗组关节炎评分均显著高于NS对照组(P<0.01),6周时分别为9.5±0.5,9.4±0.6和7.6±0.6,MSC预防组和治疗组之间无差异。病理学分析显示,MSC预防与治疗组膝关节滑膜炎和关节炎评分均高于模型组。此外,MSC预防组、治疗组和NS对照组大鼠脾脏有核细胞中,CD86+分别为(4.16±1.48)%,(4.06±1.97)%,(4.15±2.04)%,各组CD11b/c+CD86+分别为(1.04±0.68)%,(0.95±0.56)%,(0.98±0.44)%,3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健康大鼠〔(0.97±0.18)%和(0.30±0.17)%,均P<0.05。结论:MSC输注对大鼠CIA没有预防及治疗作用,反而加重了关节病理损伤,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阐明。  相似文献   
8.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调节作用;然而MSC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无治疗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利用人脐带MSC为研究对象,观察TNF-α处理后MSC细胞内炎性反应相关转录因子NF-κB核转移情况;利用MTT法检测TNF-α对MSC增殖的影响;以SD大鼠脾脏为刺激细胞,Wistar大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为反应细胞,观察MS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以Wistar大鼠CIA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MSC或TNF-α处理的MSC的治疗作用,用膝关节病理评分记录治疗效果。结果表明:TNF-α处理后NF-κB迅速从胞浆内转移至细胞核,但这种作用不影响MSC体外增殖。在不同细胞浓度条件下,无论用TNF-α处理与否,MSC均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均P<0.001);TNF-α处理的MSC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在低细胞密度条件下尤为显著。然而,病理分析显示,MSC治疗组关节炎性浸润显著加重,病理评分明显高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TNF-α对体内外MSC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不同的影响,其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后早期T细胞免疫重建特点,采集22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内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细胞亚群,以评价胸腺输出功能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使用Immuknow方法测定CD4+T细胞内ATP含量,以评估重建T细胞的功能。结果表明:移植前CD3+细胞数为833.75±359.84/μl,移植后1个月为318.87±266.71/μl,3个月为1006.76±512.32/μl,6个月升至1296.38±958.77/μl。移植前CD4+细胞数为336.99±211.12/μl,移植后1个月为45.89±44.21/μl,3个月时平均值为142.97±114.85/μl,6个月为181.78±120.61/μl;移植前CD8+细胞平均值为430.21±159.48/μl,移植后1个月230.44±195.89/μl,3个月为621.64±318.83/μl,6个月为823.077±633.55/μl;移植前CD4+CD45RO+记忆T细胞平均值为227.44±73.34/μl,移植后1个月为43.47±43.40/μl,3个月为138.69±110.17/μl,6个月为147.73±82.94/μl;移植前CD8+CD45RO+记忆T细胞数为212.70±98.48/μl,移植后1个月为184.76±168.65/μl,3个月为445.90±252.50/μl,6个月为519.80±475.53/μl;移植前CD4+CD45RA+CD62L+初始T细胞数为68.94±59.74/μl,移植后1个月为2.44±2.93/μl,3个月为3.14±3.48/μl,6个月为23.22±38.38/μl;移植前CD8+CD45RA+CD62L+初始T细胞为124.82±60.95/μl,移植后1个月为19.37±17.71/μl,3个月为76.63±50.85/μl,6个月为114.49±174.29/μl。Immuknow结果显示,hiHSCT后1个月CD4+T细胞内ATP含量降至210.19±119.37 ng/ml,其后逐渐恢复,在移植后3个月左右恢复至280.62±110.03 ng/ml,在移植后6个月左右升至357.28±76.18 ng/ml。结论:hiHSCT后早期T淋巴细胞重建以CD8阳性的记忆T细胞扩增为主,胸腺输出功能较差,但受者T细胞功能在移植后3个月时达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