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SCI)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知网)核心期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1月11日发表的以中医药治疗SCI的相关文献,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采用Excel绘制年发文量折线图,分析研究热度。运用Citespace6.1.R2软件绘制该领域相关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共现聚类网络、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突现分析的科学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经检索共获得文献941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718篇,其中中文文献571篇,英文文献147篇。中医药治疗SCI的主要研究热点包括基于动物实验探究中医药治疗SCI的作用机制、SCI后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其中以针灸治疗为热点。通过突现关键词分析得出,近年研究热点为尿潴留(2018~2020年)及恢复(2018~2022年)。结论:中医药治疗SCI显示出良好的疗效。SCI并发尿潴留及脊髓损伤后运动及神经功能康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SCI)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知网)核心期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1月11日发表的以中医药治疗SCI的相关文献,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采用Excel绘制年发文量折线图,分析研究热度。运用Citespace6.1.R2软件绘制该领域相关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共现聚类网络、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突现分析的科学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经检索共获得文献941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718篇,其中中文文献571篇,英文文献147篇。中医药治疗SCI的主要研究热点包括基于动物实验探究中医药治疗SCI的作用机制、SCI后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其中以针灸治疗为热点。通过突现关键词分析得出,近年研究热点为尿潴留(2018~2020年)及恢复(2018~2022年)。结论:中医药治疗SCI显示出良好的疗效。SCI并发尿潴留及脊髓损伤后运动及神经功能康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对艾灸疗法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将5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电针组,每组29例。每星期治疗3次,连续治疗4星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并运用卫生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优良率为96.6%,艾灸组为75.9%,电针组的总体优良率优于艾灸组(P<0.05);电针组疼痛总有效率为96.6%,艾灸组为9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成本-效果比为6.42,电针组为16.86;电针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98.55。结论艾灸及电针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缓解膝关节疼痛,艾灸比电针对治疗膝骨关节炎更具有卫生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针刺经穴对全身麻醉患者维库溴铵肌松效应及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9~80岁,体重50~8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30):针刺经穴复合全身麻醉组(A组)、针刺非经非穴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全身麻醉组(C组).A组选取双侧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和曲池穴,B组选用A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两组均于全麻诱导前15~ 30 min持续电针刺激至术毕.静脉注射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行麻醉诱导,TCI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后均行PCIA.记录维库溴铵的显效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恢复指数及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镇痛泵芬太尼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A组维持时间延长、维库溴铵、异丙酚、术中芬太尼及术后镇痛泵芬太尼用量减少,恶心发生率降低(P<0.05),显效时间、起效时间和恢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术中芬太尼及术后镇痛泵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结论 针刺经穴可延长全身麻醉患者维库溴铵的维持时间,增强术中和术后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5.
Ding YH  Gu CY  Shen LR  Chen YL  Shi Z 《中国针灸》2011,31(5):447-450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验证穴位的特异性.方法:选择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经穴复合全麻组,B组为非经非穴复合全麻组,C组为全麻组.A组先行电针刺激15~30 min,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B组选用A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取穴,电针刺激方法及时间与A组相同;C组单纯采用全身麻醉.分别于麻醉前、术毕2 h、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4、6、8、24、44 h镇痛泵用量.结果:(1)术后2 h与术前比较,3组CD+3、CD+4、CD+8均低于术前,除A组CD+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CD+4/CD+8比值均高于术前,A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3组CD+3、CD+4及CD+4/CD+8均高于术前,除B组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A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3)A组术后4、6、8 h镇痛泵用量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经穴复合全麻能提高人体痛阈,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减轻全麻及手术应激反应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抑制效应,并可延长术后镇痛时效,阐明经穴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维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经穴组(针刺经穴复合全麻组)、非经非穴组(针刺非经非穴复合全麻组)、全麻组。三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1、异丙酚2 mg.kg-1、维库溴铵0.1 mg.kg-1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血浆靶控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取穴,进针得气后持续电针刺激,直至术毕。应用肌松监测仪持续监测维库溴铵的显效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恢复指数。并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时间。结果三组的肌松效应中显效时间、起效时间、恢复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经穴组的维持时间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穴组与全麻组比较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经穴组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针刺经穴复合全麻可延长肌松药的维持时间,减少术中麻醉药的用量,患者术后恢复快,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临床治疗相关针灸歌赋中眼部疾病治疗用穴规律。方法选择治疗类相关的17首针灸歌赋,建立了"临床治疗相关的针灸歌赋数据库",以"眼"、"目"、"眼目"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临床治疗相关的针灸歌赋中,涉及眼部疾病治疗的歌赋13首,涉及处方47张,去其重复,共有处方41张,涉及穴位43个,涉及经脉11条,涉及疾病主要包括目痛、目赤、视物不清、流泪、目生翳膜等。结论在临床治疗相关的针灸歌赋中,眼部疾病治疗主要是循经取穴、远道取穴、阳经取穴,合谷、足三里、太冲、睛明、攒竹、足临泣及头临泣组合应用,可作为治疗眼部疾病的基础取穴。  相似文献   
8.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又称为增生性、肥大性或退行性、老年性骨关节炎等。据文献报道,膝骨关节炎约占全身各骨性关节炎的31%左右,女性多于男性。目前公认其总的病理改变是膝关节局部关节软骨的消失,伴有骨质边缘和软骨下骨的增生硬化及滑膜与关节囊的增厚、关节周围肌腱的挛缩。  相似文献   
9.
高脂血症是由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而形成的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值的一种病症。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表明,有效的药物降脂治疗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化学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影响了其临床使用[1],因此,非药物性降脂治疗诸如针灸、推拿等在临床运用中越来越得到医家的重视。尤其艾灸疗法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肯定,而其无不良反应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性科学》2019,(10):84-87
衰老是机体发生退行性变化,趋向死亡的不可逆现象,我国传统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男性衰老与睾丸功能衰退的密切关系。以往研究表明,艾灸在延缓衰老、调节机体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可以调节衰老引起的睾丸功能减退,但是在理论方面阐述不足。本文主要以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为线索,结合睾丸本身结构的变化,总结并探讨了目前艾灸改善性腺功能的主要机制,作为进一步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的基础,为艾灸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