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HCP)的临床表现、病理和MRI特征.方法 对1例HCP患者的临床、病理和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特点.结果 HCP多慢性起病,临床以头痛和多颅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MRI可见受累硬脑膜T1相呈等或略低信号,T2相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增厚的硬脑膜明显均匀强化,硬脑膜病理检查可见纤维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激素治疗有效,MRI复查硬脑膜变薄,累及范围缩小,强化减轻.结论 HCP以头痛、多脑神经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MRI扫描可见特征性的硬脑膜强化改变.病理学检查是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推拉理论为框架,探究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护理操作意愿,提出促进实习护生操作的积极因素和阻碍实习护生操作的消极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正在进行临床实习的14名护理本科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阅读、分析、反思、分类、提炼5个步骤分析访谈资料,并提炼主题.结果 阻碍实习护生操作的消极因素有工作负荷过重、带教...  相似文献   
3.
目的?获得高血压病相对科学、客观的证候及证候要素,并对证候要素所对应的指标进行重要性评价。方法?以肝火亢盛证为例来说明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在高血压病证候分类研究中的应用。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评价高血压病在传统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专家咨询中所获得的证候及证候要素所对应的各指标的重要性。结果?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包含18个指标,经综合评价后部分指标的重要性发生了改变,如舌红、黄苔、急躁易怒、口苦目眩、半身麻木等。该证候包含2证候要素,其分别对应的指标经综合评价后,大部分的重要性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少数指标的重要性发生轻微改变,如舌红、弦脉等。结论?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可以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以及专家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避免了纯统计分析脱离临床的弊端,又解决了专家经验过于主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71例TIA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15例)、中危组(32例)、高危组(24例)3组,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将脑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69%);重度狭窄(狭窄70%~100%)。分析3组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动脉狭窄范围的关系。结果高危组患者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中危组(P〈0.01);出现多支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6分时重度脑动脉狭窄和多支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可能是高危TIA患者短期脑卒中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结合放松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患者麻醉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接受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麻醉前实施放松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VR,比较2组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遵医行为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心率、心脏指数及平均动脉压均好于对照组(t=3.213,P=0.002;t=3.053,P=0.003;t=2.404,P=0.018);观察组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Z=-2.661,P=0.008)。结论 椎间孔镜手术麻醉前实施VR结合放松训练,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其遵医行为,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组合式桥接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儿童四肢干骺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骨科采用组合式桥接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的16例儿童干骺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为8~14岁,平均11.0岁。骨折部位:肱骨近端4例,股骨远端3例,胫骨近端3例,胫骨远端6例;骨折按Salter-Harris分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8 d,平均5.3 d。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16例儿童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Neer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均为优;6例股骨远端骨折或胫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美国特种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1例;6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Bair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1例。随访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断钉、断棒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组合式桥接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儿童干骺端骨折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儿童干骺端骨折的一种可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