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目前临床对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报道较多,随访着重在皮瓣的成活、外形质地、手指屈伸活动等方面,缺少对感觉恢复的系统测定。目的:观察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采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22例,其中6例采用皮瓣内的掌背神经和指固有神经缝合。术后1、3、6、9、12、18、24个月随访患者深压痛觉、单丝触觉、两点辨别觉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止血带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4.5±0.3)个月。术后1个月22例患者深压痛觉均恢复;末次随访感觉恢复评价达S3:3例,S2:18例,S1:1例,末次随访两点辨别觉测定均大于20mm。随访患者中最长一例随访30个月,末次随访感觉测定S3,两点辨别觉测定大于20mm。该例患者感觉恢复在术后18个月以后基本无变化。结论: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深压痛觉在术后1个月就能恢复;感觉恢复能达到S3,达S3+困难;无法恢复两点辨别觉。对一些特殊行业、对指掌侧感觉要求较高的手指掌侧缺损患者慎重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Q755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色素性皮肤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皮肤科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80例色素性皮肤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强脉冲光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Q755激光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满意度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体验感、治疗效率、治疗质量、服务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755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色素性皮肤疾病,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而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超敏肌钙蛋白(hs-cTn)、肌红蛋白(MYO)、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心室重塑的关系。 方法选择AMI后心力衰竭患者103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或是否心室重塑分为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或心室重塑组、非心室重塑组。比较各组血清hs-cTnT、hs-cTnI、MYO、NT-proBNP水平,分析其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以及对心室重塑的诊断价值。结果患者hs-cTnT、hs-cTnI、MYO、NT-proBNP水平心室重塑组高于非心室重塑组,且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升高,其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P<0.05)。血清hs-cTnT、hs-cTnI、MYO、NT-proBNP联合检测对AMI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预测效能最高(P<0.05)。 结论血清hs-cTnT、hs-cTnI、MYO、NT-proBNP联合检测对AMI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慧  耿海华 《吉林医学》2010,(33):5960-596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怀疑冠心病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并行检查,将结果做对照。结果:经研究统计发现,24h动态心电图总阳性率与冠脉造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支病变患者阳性确诊率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其具有无创、价廉等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LEF)对MRI/1pr狼疮鼠的疗效及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ELISA、HE染色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尿蛋白、抗ds-DNA抗体、血清肌酐;通过ELISA、免疫组化、Westem B1ot及RT-PCR技术了解LEF组及对照组血清、尿液、肾脏中MCP-1的表达水平。结果:(1)LEF组24h尿蛋白、抗ds-DNA抗体滴度、血肌酐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程度、炎性细胞浸润、新月体形成率、IgG及IgM沉积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2)LEF组血清、尿液及肾脏组织中的MCP-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LEF通过抑制MCP-1的表达而发挥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查Spy1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脊髓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构建急性SD大鼠脊髓创压伤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观察Spy1在损伤脊髓中表达的时空变化。结果:在脊髓损伤后Spy1表达逐渐增加并在12 h达到高峰,14 d后恢复正常水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脊髓损伤后12 h,Spy1在临近损伤中心的脊髓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py1与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中Spy1表达上调,参与了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陈晔  赵伟  施小健  何春辉  陈向东 《江苏医药》2012,38(18):2124-2126,2104
目的观察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1(BAG-1)在大鼠损伤脊髓中的表达。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损伤组(A组,36只)和假手术组(B组,6只)。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AG-1在损伤脊髓中的表达、组织分布与细胞定位。结果BAG-1在脊髓损伤后8h开始表达增加,2d达到最高峰值,损伤后2周恢复到损伤之前水平。与B组相比,在脊髓损伤后2d,BAG-1的阳性信号在临近损伤中心的脊髓中明显增加。BAG-1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并且BAG-1在这两种细胞中表达上调。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中BAG-1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神经元的凋亡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通过免疫组化Ventana法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蛋白表达的情况,同时探讨阳性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免疫组化筛查ALK的诊断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 Ventana法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726例标本,其中组织学标本591例,胸腔积液细胞学标本135例,分别进行ALK(D5F3)检测,并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NSCLC标本726例中有26例ALK(D5F3)阳性,阳性率为3.58%,其中肺组织学标本的阳性率为3.21%(19/591),胸腔积液细胞学标本的阳性率为5.18%(7/135)。ALK阳性患者组年龄明显小于阴性组(P<0.05)。组织学类型上,ALK阳性患者中以实性型生长为主的低分化肺腺癌占比显著,而腺泡型为主与贴壁型为主的高中分化肺腺癌占比较少,且与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Ventana法用于ALK(D5F3)蛋白检测是一种可行的筛查方法,可显著提高肺腺癌中ALK的阳性检出率。相比年纪大患者,年轻患者ALK阳性率显著增高,组织学亚型以实性型患者的肺腺癌患者为主,且ALK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在组织学亚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应用于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4名2017年10月—2019年9月在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骨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以入科序号单双号随机将其分为教材教学组(n=12)和传统教学组(n=12)。两组学员均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大纲中骨科学专业的培训要求进行教学,教材教学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参照规划教材上的编写思路指导学员掌握骨科疾病的诊疗思维和方法。之后通过专业水平测试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其后,传统教学组再进行教材教学,再次通过专业水平测试评价其对学员专业水平的提升效果。结果教材教学组的测试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教学组在接受教材教学后的测试成绩高于其在接受教材教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在教学中的效果良好,有助于规范和提高住院医师的诊疗思维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参照食物血糖负荷值在妊娠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食物交换份法时参照食物血糖负荷值进行饮食教育,对照组患者仅用食物交换份法进行饮食教育,患者根据等量食物交换表随意挑选。实施教育的形式为健康教育讲座结合个别指导。观察两组孕妇空腹血糖值和餐后血糖值。结果:饮食教育干预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饮食教育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手段;用食物血糖负荷知识来选择食物比用传统的食物交换份法更容易控制血糖,效果更为理想,值得在医院孕妇门诊教育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