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57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74篇
中国医学   60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microRNA-613调控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4(CDK14)通路来抑制老年胶质瘤患者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方法 购自上海北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共24株,分为shNC组、shmicroRNA-613组、Vector组、microRNA-613组,每组各6株; Western Blotting法和qRT-PCR法检测敲减microRNA-613和过表达microRNA-613后的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CDK14蛋白表达水平,CCK-8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验证敲除microRNA-613和过表达microRNA-613后U251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结果 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敲减microRNA-613后CDK14蛋白表达增加(P<0.05); 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过表达microRNA-613后CDK14蛋白表达减少(P<0.05); 转染第24、36、48 h microRNA-613组U251细胞增殖率P<0.05); microRNA-613组U251细胞侵袭能力>Vector组,shNC组>shmicroRNA-613组(P<0.05)。结论 microRNA-613可通过调控CDK14信号转导通路来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TIQ)技术联合中国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系统(C-TIRADS)和韩国甲状腺影像分级系统(K-TIRADS)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 方法回顾性选择1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按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所有患者均经常规超声检查、VTIQ检查,根据C-TIRADS、K-TIRADS分级标准进行分级。ROC曲线分析C-TIRADS、K-TIRADS单独诊断或联合VTIQ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 结果两种系统单独应用时,K-TIRADS灵敏度低于C-TIRADS,但K-TIRADS特异性更高。与C-TIRADS、K-TIRADS比较,K-TIRADS和C-TIRADS联合VTIQ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均有所增加,C-TIRADS联合VTIQ后特异度和灵敏度高于K-TIRADS联合VTIQ(P<0.05)。 结论C-TIRADS或K-TIRADS联合VTIQ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高于单独诊断,C-TIRADS联合VTIQ更有利于甲状腺良恶性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网底管理模式下医院感染监控医生、护士队伍建设及其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采取科室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方式选拔出医院感染监控医生与护士,通过明确职责、构建系统化培训、量化履职考核标准,以及月度200元专项津贴、职称晋升优先等激励待遇强化监控人员队伍的管理,比较2014—2018年医院感染监控队伍建立前后医院感染管理监测指标情况,评价成效。结果 全院设立医院感染监控医生54名,护士64名。随着管理的不断深入和精细化,监控医护人员得分显著提高,全院医院感染发生率由设立前的2.41%下降至1.17%,医院感染漏报率由20.67%下降至8.40%,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由0.27%下降至0.12%,手卫生依从率由38.70%提高至58.25%,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41.18%提高至74.08%,呼吸机相关肺炎及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分别由10.47‰、3.11‰下降至2.42‰、1.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网底组织实施创新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医院感染监控医生与护士的积极性,对于带动全院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升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属于可避免、可控的儿童主要致盲性及低视力眼病。筛查是早检出、早干预和早治疗的前提和关键措施,对降低儿童致盲率及视力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我国ROP筛查和发病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ROP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肝癌患者NEK7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基于TCGA数据库提供的肝癌mRNA数据,以Cox回归及LASSO筛查选择重要的预后变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肝癌预后密切相关分子与NEK7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免疫组化检验肝癌标本癌组织、癌旁组织及非肿瘤肝脏组织中的NEK7表达的差异性,分析其不同表达情况与肝癌患者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其不同表达水平肝癌患者预后差异性。结果 与肝癌预后密切相关的mRNA分子CCDC21及GTF3C2与NEK7之间的表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表明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肿瘤分化程度、是否合并癌栓及NEK7表达情况,相较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肝癌组织中NEK7表达显著升高,且其表达水平及强度与肝癌分化程度、Child分级及是否合并有癌栓相关,高表达NEK7的肝癌患者,其生存时间较低表达者显著缩短。结论 肝癌患者预后因素主要有肿瘤分化程度、是否合并癌栓及NEK表达情况。NEK7在肝癌组织呈高表达状态,其表达水平及强度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Child分级及是否合并有癌栓相关,阳性表达NEK7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性化服务对急诊老年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分析老年输液患者不满意的原因,对输液室环境、护士素质、护士排班进行改进。于2012年7—12月应用于老年输液患者过程中,与2012年1—6月(应用前对照组)老年患者输液舒适度、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患者输液舒适度和就诊满意度,在人性化服务实施之前为84.7%和79.2%,实施后为98.3%和93.3%,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性化服务可以显著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动脉易损斑块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认知障碍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CI伴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80例经健康体检诊断为不稳定斑块的研究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溃疡斑块、面积狭窄、狭窄处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溃疡斑块、面积狭窄、狭窄处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溃疡斑块、面积狭窄处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均是造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的认知障碍(χ2=11.432,P=0.001)和预后不良(χ2=14.362,P=0.000)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ACI患者的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认知障碍以及预后不良呈现显著的相关性。[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ACI患者认知障碍和预后不良呈现显著的相关性,高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溃疡斑块、面积狭窄、狭窄处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均是造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建议对此类患者及时进行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MDT)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12月收治的112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措施;2019年1—12月收治的108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基于MDT的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抢救结果和家属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介入时间为(8.4±5.8)min,急诊停留时间为(15.0±4.3)min,术前准备时间为(10.4±3.2)min,低于对照组的(14.1±6.7)、(19.7±4.1)、(13.6±3.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0.7%vs.73.2%)、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4%vs.17.0%)、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6%vs.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40.8±3.6)vs.(37.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DT的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肝移植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对输血的指导意义。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肝移植患者,比较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期输血和未输血患者TEG指标,如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时间(K)、角度(α)、最大振幅(MA)和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 在52例患者中,无肝前期输血率为17.3%,无肝期输血率为86.5%,新肝期输血率为75.0%(P<0.05);无肝前期输血患者APTT为(74.4±7.2)s,显著长于未输血患者【(66.9±8.1)s,P<0.05】,新肝期输血患者PT和TT分别为(30.4±5.4)s和(30.2±3.6)s,显著长于未输血患者【分别为(26.1±4.6)s和(27.0±4.2)s,P<0.05】,无肝期输血与未输血患者APTT、PT、TT和Fib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肝前期输血患者K值为(7.6±1.8)min,显著长于未输血者【(6.0±2.0)min,P<0.05】,无肝期输血患者R、K和α分别为(26.4±5.5)min、(15.3±2.8)min和(15.8±4.4)°,未输血者分别为(21.8±4.3)min、(12.0±3.9)min和(19.5±3.9)°,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肝期输血患者α和MA分别为(20.3±4.1)°和(34.4±5.8)mm,未输血者分别为(23.8±3.5)°和(39.0±4.5)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前期20例大量输血患者APTT为(77.3±6.8)s,显著长于32例未大量输血患者的【(70.4±7.9)s,P<0.05】,无肝前期大量输血患者K值为(8.0±1.7)min,显著长于未大量输血患者【(7.1±1.4)min,P<0.05】,无肝期大量输血患者R值为(29.3±5.2)min,显著长于未大量输血患者【(23.6±4.7)min,P<0.05】,无肝期大量输血患者K值为(16.8±3.1)min,显著长于未大量输血患者【(13.7±2.8)min,P<0.05】,无肝期α为(15.2±3.6)°,显著小于未大量输血患者【(18.4±4.4)°,P<0.05】,新肝期大量输血患者TT水平为(31.5±3.0)s,显著长于未大量输血患者【(28.2±3.3)s,P<0.05】,新肝期大量输血患者MA水平为(32.8±5.5)mm,显著短于未大量输血患者【(38.7±4.3)mm,P<0.05】,新肝期大量输血患者α为(19.8±3.7)°,显著小于未大量输血患者【(22.4±3.1)°,P<0.05】。结论 对于肝移植患者及时动态地监测TEG和凝血功能指标有助于判断凝血功能变化,指导合理地输血,各指标的意义还需要认真地研究。  相似文献   
1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biomechanical mechanisms of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 with pedicle screws at injury level based on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We constructed on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11-L1 in a patient with a compression fracture of the T12 vertebral body(anterior edges of vertebral body were compressed to 1/2, and kyphosis Cobb angle was 18.6°) fixed by four pedicle screws and another model fixed by six pedicle screws at the injured vertebrae, and then assigned different forces to the two models to account for axial compression, flexion, extension, left lateral bending, and rightward axial rotation by Ansys software. After different loading forces were applied to the models, we recorded stress measurements on the vertebral pedicle screws, as well as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T11.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suggested that stress concentration was appreciable at the root of the pedicle screw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modalitie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flexion, extension, left lateral bending, and rightward axial rotation load, the stress for the superior screw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stress for the inferior screw (P < 0.05). The stress in the six pedicle screw fixation model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to the four screw interbody fusion model (P < 0.05), but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T11 between two model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s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The use of pedicle screws at injured vertebral bodies may optimize internal fixation load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broken scre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