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药学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肠外营养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某院2017年01月至2018年06月使用肠外营养制剂病历,随机抽取540份,结合患者营养状况,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其肠外营养医嘱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540份肠外营养医嘱中,不合理用药医嘱161份,不合理用药率为29.8%。肠外营养医嘱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给药途径不当(39份,占24.2%),药品遴选不适宜(38份,占23.6%),溶媒不适宜(37份,占23.0%)等。结论:开具肠外营养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基本情况,同时兼顾肠外营养制剂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3.0T MR的超短回波时间(UTE)成像与常规剂量CT平扫进行对比,探讨UTE-MRI对肺结节显示的能力,分析其在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本院31例患者,行CT平扫及3.0T磁共振UTE序列扫描。以CT检出结节数量及影像特征作为金标准。2名10年以上工作经验放射诊断医师独立记录CT及UTE肺结节数目及形态特征。结果:31例患者CT共检出41枚结节,UTE序列检出40枚结节(检出率97.6%)。UTE检出分叶征28枚,几乎接近金标准CT图像(29枚),检出率为96.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TE检出病灶中心不均质性(19枚),检出率高于CT(10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TE显示毛刺征数量(15枚),低于CT显示(20枚),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TE显示胸膜牵拉数量(11枚),高于CT显示(9枚),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TE序列对于肺小结节(≥4 mm)检出有高的敏感性,可媲美CT成像,且可提供接近于CT的影像学特征,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对于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患者,尤其是存在开口处动脉粥样硬化性无残端病变,开腹逆行肠系膜动脉支架置入术(ROMS)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该手术创伤较大,一些身体条件差的患者并不适合。笔者通过报告1例SMA全堵病变病例的治疗过程介绍一种改良的微创ROMS技术,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10月收治的1例SMA全堵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为64岁女性,诊断为SMA闭塞引起的慢性肠系膜缺血,行杂交手术再通SMA。 结果:患者SMA开口处为无残端完全闭塞病变且无侧支血管与腹腔干动脉及脾动脉沟通,顺行或逆行血管腔内开通均无法进行。因患者全身条件较差,难以耐受开放血运重建手术和传统的ROMS。遂做腹部做小切口,超声引导下经系膜穿刺SMA远端建立通路,导丝顺利逆向通过SMA闭塞处进入降主动脉;右侧肱动脉入路导管和逆向导丝对接后顺利正向通过病变,完成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3个月后随访CTA示,支架形态、位置良好,血流通畅。 结论:对于血管腔内治疗失败且全身条件较差的SMA闭塞患者,通过经腹小切口超声引导系膜穿刺逆向开通SMA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下肢功能不全穿通静脉(IPV)是下肢静脉性溃疡迁延不愈和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临床上值得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简要阐述下肢IPV的发病机制,对开放性穿通静脉离断手术、筋膜下经腔镜穿通静脉离断术(SEPS)和经皮穿通静脉闭合术(PAPS)的手术方式、优缺点做一描述,并提出微创化已成为IPV手术治疗的趋势,期望为临床上治疗IPV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三种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抗体的试剂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于 2017年 4月采集未经抗 Hp治疗并接受快速尿素酶试验( rapid urease test,RUT)和尿素 13C呼气试验( 13C urease breath test, 13C-UBT)的 80例患者血清样本,用三种不同试剂—— A试剂:胶体金法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 B试剂: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盒, C试剂抗幽门螺杆菌 IgG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 Hp抗体。以 RUT和 13C-UBT任何一项阳性为 Hp感染诊断标准,评估 A, B和 C三种试剂的检测性能,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与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敏感度由高到低依次是 C(92.50%),B(78.57%)和 A(57.14%);特异度由高到低依次是 A(100.00%),C(75.00%)和 B(70.83%);准确度由高到低依次是 C(88.75%),B(76.25%)和 A(70.00%);三种试剂检测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经 Kappa检验,C试剂与 RUT和 13C-UBT检测结果一致性最高(κ =0.722, P<0.001)。结论 三种血清 Hp抗体试剂检测结果与 RUT和 13C-UBT检测结果存在相关性,其中 C试剂一致性最高,可用于检测未经抗 Hp治疗患者的 Hp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诊断表皮囊肿患者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总结临床误诊表皮囊肿的常见疾病。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皮肤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前诊断为表皮囊肿的病例特点和病理结果。 结果:204例患者共207例手术标本,150例表皮囊肿标本,男性96例,女性54例,男:女约1.78:1,21~30岁最常见,占33.3%。非表皮囊肿标本57例,包括皮肤纤维瘤11例、毛母质瘤7例、皮脂腺囊瘤6例、神经纤维瘤4例、外毛根鞘囊肿3例、钙盐沉积2例、神经鞘瘤2例、传染性软疣1例、皮肤混合瘤1例、皮角1例、管瘤1例、乳头状汗管囊腺瘤1例、乳头状汗腺腺瘤1例、寻常狼疮1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例、炎症细胞浸润者14例。 结论:表皮囊肿好发于青年男性,表皮囊肿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3.5%。术前最常见误诊为皮肤纤维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经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8例行腔内治疗的症状性ISMAD一期接受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1.14岁,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再发,临床影像学表现较前均明显加重。5例患者腔内治疗成功,共植入11枚支架;3例患者导丝无法选入远端真腔,腔内治疗失败,其中2例转为保守治疗,1例转为开腹手术。围手术期间5例患者成功接收腔内修复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腔内治疗失败者2例出现腹膜刺激症状,其中1例因腹膜炎、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另1例接收开放手术治疗恢复远端血供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患者存在持续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症状,经药物治疗后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腔内修复5例中,2例SMA夹层重构差(假腔部分血栓化,远端真腔有狭窄,分支显影稀疏),1例部分重构,2例完全重构;开放手术治疗者恢复良好,慢性SMA缺血症状消失;保守治疗者仍残留慢性SMA缺血症状,但较入院时改善。结论:症状性ISMAD保守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复发后病变较初发时明显加重,腔内手术难度和失败率增加,并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8.
差值校验是一种基于患者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案,用于识别分析各阶段误差或患者病情显著变化。与传统室内质控方案相比,差值校验拥有实时监控、无额外检测成本等特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检验报告自动审核系统中,差值校验作为一类重要的审核规则用于拦截变化异常的检验报告并提交人工审核。该文阐述差值校验的发展历史、参数选择、在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单中心临床调查,分析腹主动脉瘤(AAA)累及髂动脉国人患者的髂动脉解剖学特点与髂动脉分支支架(IBD)适用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58例累及双侧或单侧髂总动脉的AAA患者,利用3D工作站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分析,结合基于解剖特点的使用标准,分析两款IBD(Cook IBD,Gore IBE)在患者中的适用性及其限制因素。结果:58例AAA患中,49例累及双侧髂总动脉,9例累及单侧髂总动脉。病变髂总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左侧(57.9±18.1)mm,右侧(56.7±17.4)mm,平均最大直径分别为左侧(17.7±7.2)mm,右侧(25.1±9.4)mm。根据两款支架使用标准,Cook IBD与Gore IBE治疗病变髂动脉的适用比率分别为26.1%(28/107)、20.6%(22/107)。Cook IBD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髂内动脉直径6或9 mm(50/107,46.7%);Gore IBE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髂总动脉直径25 mm(67/107,62.6%)。结论:基于解剖标准的IBD在AAA累及髂动脉国人患者中适用性较低,髂总动脉和髂内动脉直径的不符合是其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ras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 (ras-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RREB1),ankyrin重复结构域1 (ankyrin repeat domain 1,ANKRD1)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收治的105例CRC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R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RREB1和ANKRD1蛋白表达,分析RREB1和ANKRD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患者均随访5年,比较不同RREB1和ANKRD1表达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CRC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RREB1与ANKRD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CRC癌组织RREB1蛋白阳性率(59.0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20,P=0.000)。CRC癌组织ANKRD1蛋白阳性率(31.43%)显著低于癌旁组织(60.95%),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