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狄杰  郭晶  周菁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8):1433-1433
腹腔化疗凭藉其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毒性低的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我们采用静脉合并腹腔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碳青霉烯耐药机制,为临床经验性用药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院2019年4—9月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mCIM联合eCIM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8株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中5株来自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对临床常用头孢类及加酶抑制剂药物均表现出高水平耐药的特性。所有菌株均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7株为blaNDM-1,1株为blaIPM-4。MLST分子分型及PFGE同源性分析有6个ST序列类型,6个克隆群。ST596(3株)均为A群、ST121(1株)为C群、ST993(1株)为F群、ST91(1株)为E群、ST794(1株)为B群、ST88(1株)为D群。结论 该院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主要来源于ICU,产金属酶blaNDM-1β-内酰胺酶是其主要耐药机制。ST596 A群阴沟肠杆菌短时间内在ICU存在局部流行,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遏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准确、合理地评估直肠癌术前分期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磁共振成像是直肠癌局部分期的首选技术,在直肠原发肿瘤(T)和肠周淋巴结(N)的诊断上具有显著优势。围绕多模态磁共振图像,综述了传统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方法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预测方面的研究思路和进展,以期为实现全自动的直肠癌TN分期算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单羧酸转运蛋白1(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1,MCT1)是细胞转运乳酸、丙酮酸等代谢产物及能量物质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其在胰腺导管癌中的作用及机制鲜有研究报道。该研究旨在探讨MCT1在胰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纳入78例胰腺导管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CT1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在体外细胞系水平上,我们运用胰腺癌细胞系PANC-1和Capan-1,运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分析沉默MCT1后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的改变。为明确MCT1的相关作用机制,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124-3p是MCT1的潜在调控微小RNA;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R-124-3p对MCT1的调控效果;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分别检测51对新鲜胰腺癌组织中MCT1和miR-124-3p的基因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MCT1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相比癌旁正常组织,MCT1在胰腺导管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胰腺导管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不良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在体外细胞系水平上,沉默MCT1能够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系PANC-1和Capan-1的增殖、迁移和浸润;miR-124-3p在胰腺癌组织中显著低表达,并且与MCT1 mRNA的表达具有显著负相关性,能够负调控MCT1的蛋白表达。结论:MCT1是胰腺导管腺癌的致癌基因,miR-124-3p能够负调控MCT1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刘磊 《安徽医药》2022,26(12):2389-2394
目的探讨白头翁皂苷 B4(AB4)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该研究起止时间为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10月。体外培养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 GES-1与胃癌细胞 HGC-27,采用不同浓度( 25、50、100 μmol/L)的 AB4处理 24 h,通过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筛选 AB4适宜浓度用于后续研究。 Transwell实验检测 HGC-27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 AB4对 HGC-27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AB4对 HGC-27细胞中去乙酰化酶 6(SIRT6)蛋白表达的影响;干扰 SIRT6表达联合 AB4处理后,采用上述检测方法检测 HGC-27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放射敏感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DNA激活蛋白激酶催化亚基( DNA-PKcs)、 DNA双链修复蛋白 Rad51、DNA修复酶 Ku80、基质金属蛋白酶 -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 NC组相比, AB4处理后 HGC-27细胞存活率[( 100.01±9.57)%比( 86.57±6.58)%、(65.45±8.45)%、(49.58±7.96)%]显著降低( P<0.05),迁移细胞数[( 98.47±8.79)个比(43.57±6.53)个]与侵袭细胞数[(88.42±9.32)个比( 45.56±5.13)个]显著减少( P<0.05)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SIRT6蛋白表达水平(0.42±0.03比 1.03±0.15)显著升高( P<0.05);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 AB4可降低 HGC-27细胞存活分数( P<0.05)增加增敏比,降低 Rad51、DNA-PKcs、Ku80的表达水平( P<0.05);干扰 SIRT6表达联合 AB4处理后,迁移细胞数[(44.25±5.52)个,比( 86.47±11.16)个]与侵袭细胞数[(48.56±6.29)个比( 90.17±12.13)个]显著增多( P<0.05),MMP-2、MMP-9 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 P<0.05)细胞存活分数显著升高( P<0.05)Rad51、DNA-PKcs、Ku8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0.05)。结论促进 SIRT6的表达进而发挥抑癌细胞 HGC-27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并增加胃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瓜蒌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温晾干、晒干,热风干燥(40,60,80 ℃),变温干燥(50~80,80~50 ℃)等方式干燥瓜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比较不同方式处理后瓜蒌皮、籽中核苷类成分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差异,流动相乙腈-0.2%乙酸水溶液(3∶7)(A)-乙腈(B)梯度洗脱(0~15 min,97%~95%B;15~30 min,95%~90%B;30~35 min,90%~87%B;35~40 min,87%~86.5%B;40~48 min,86.5%~97%B;48~50 min,97%B),检测波长选择260 nm,流速设定0.4 mL·min-1。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C-IMS)比较不同方式处理后样品中挥发性成分变化,SE-54毛细管色谱柱(0.32 mm×30 m,0.25 μm),于80 ℃,500 r·min-1孵育15 min,进样针温度85 ℃,进样量400 μL,分析时间35 min,载气为高纯氮气,载气流速2.0 mL·min-1,漂移气体流速150 mL·min-1,IMS探测器温度45 ℃。结果 尿苷、腺苷、腺嘌呤在50 ℃以上的热风干燥处理后含量较高,较低温度干燥有利于保持胞苷、胞嘧啶、芦丁、木犀草苷和2?-脱氧腺苷的稳定。GC-IMS技术可较好地实现不同方式处理后瓜蒌样品的分析和识别,80 ℃热风干燥和变温干燥后具有更多的挥发性成分。结论 40 ℃和60 ℃热风干燥能较好地保留核苷类和黄酮类成分,并且挥发性成分与传统干燥方式下相似,具有高效可控、适宜工业化生产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宫清颗粒在药物流产中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清颗粒在药物流产(药流)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50例药流病人分为3组,每组5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行药流,宫清颗粒Ⅰ组药流d1即加服宫清颗粒,宫清颗粒Ⅱ组于服米索前列醇2h后始加服宫清颗粒,观察用药前后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CG)、一氧化氮(NO)及血浆环鸟嘌呤核苷酸(cGMP)值变化。结果:药流后15d宫清颗粒Ⅰ,Ⅱ组β-HCG低于对照组[(2.0±s1.5),(2.9±1.9)μg·L~(-1)vs(5.1±2.4)μg·L~(-1)],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宫清颗粒Ⅰ组β-HCG低于宫清颗粒Ⅱ组(P<0.05)。药流后宫清颗粒Ⅰ组NO和cGMP值明显低于其他2组(P< 0.01);药流后15d宫清颗粒Ⅰ,Ⅱ组NO和cGMP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宫清颗粒通过下调血清β-HCG、影响血清NO、血浆cGMP含量而起作用,并具有协同米非司酮抗早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控制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以便为预防控制暴发疫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6年济南市13所学校发生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中,流感疫情6起、风疹疫情5起、水痘疫情2起,发生在中学8起、小学4起、大学1起;城区1起,郊区12起,合计发病861例,所在学校学生总数29 948人,总发病率为2.87%.861例病人均为学生,其中12~15岁占31.01%,16~19岁占27.76%,9~11岁占24.27%,6~8岁占14.87%,20~26岁占2.01%;男性占57.49%,女性占42.51%.[结论]根据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特点,及时隔离病人,开展宣传教育、免疫预防和通风消毒等措施,是控制疫情发生发展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