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4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69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燕燕  韩玲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7):502-506,i001
目的 了解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drenergicreceptor,α1-AR)三种亚型α1A-AR,α1B-AR和α1D-AR mRNA在大鼠肺组织的表达位置及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中大鼠肺组织α1-AR亚型mRNA相对表达量的改变情况。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缺氧2周组(n=13)、缺氧4周组(n=10),生理盐水组(n=10),酚妥拉明组(n=12),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α1-AR三种亚型mRNA的相对表达量。应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α1-AR三种亚型在正常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部位。结果 (1)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肺动脉压力升高。(2)各实验组大鼠肺组织中α1-AR亚型mRNA的表达均以α1A-AR为主,α1B-AR次之,α1D-AR含量最少。(3)随缺氧时间的延长,α1A-AR和α1B-AR两种亚型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缺氧2、4周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缺氧2、4周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4)随缺氧时间的延长,α1D-AR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多,但缺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5)酚妥拉明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α1A-AR,α1B-AR和α1D-AR三种亚型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显著性。(6)正常大鼠外周肺组织中三种α1-AR亚型的mRNA主要表达于肺小动脉和小静脉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结论 实验提示,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α1A-AR,α1B-AR可能参与了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对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深入研究对肺动脉高压的干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心动图特点判断单纯肺动脉瓣狭窄(PS)的生后干预时机。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儿科门诊行产前超声检查,且经生后超声证实为单纯PS的胎儿65例作为病例组;收集同期孕检,超声孕周匹配且心脏结构及心律正常的胎儿6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胎儿RA/LA,RV/LV,PA/AO,右心室游离壁厚度,卵圆孔(FO)直径,二尖瓣E/A,三尖瓣E/A及V_(PA/AO)。并按生后1年内(婴儿期)是否接受手术将病例组分为手术组(23例)和未手术组(42例),两组的产前超声检查孕周相同(P>0. 05),比较两组超声特点。结果:病例组胎儿RA/LA,PA/AO,FO基底直径,V_(PA/AO)均大于正常胎儿对照组(P<0. 05)。手术组平均跨肺动脉瓣压差明显高于未手术组[(80. 26±15. 26) vs.(34. 52±15. 75) mm Hg,P<0. 01,1 mm Hg=0. 133 k Pa]。手术组产前主肺动脉扩张、肺动脉瓣回声增强及启闭受限,三尖瓣反流的病例明显多于未手术组(均P <0. 05);手术组13例胎儿出现动脉导管血流逆行灌注肺动脉,明显多于未手术组2例(56. 5%vs. 4. 8%,P<0. 01)。手术组RA/LA,FO基底直径,V_(PA/AO)明显大于未手术组(P<0. 05)。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孕周后,显示V_(PA/AO)、RA/LA(Per SD)和动脉导管血流逆灌与生后1年内是否需手术干预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11. 82、7. 28和6. 62)。V_(PA/AO)的ROC曲线下面积0. 86,临界值为2. 85; RA/LA的ROC曲线下面积0. 78,临界值为1. 26。结论:肺动脉瓣流速增快是胎儿PS诊断的主要依据,但对生后严重程度及是否需早期干预不能精准预测。V_(PA/AO)、RA/LA及DA血流逆灌注是预测PS生后早期干预的危险因素,当V_(PA/AO)>2. 85,RA/LA>1. 26时预示生后1年内需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64排CT和二维经超声心动图,对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偏曲的婴儿法洛四联症前的左心室评价的准确性。方法: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接受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的50例婴儿中的12例,(其中男婴7例,女婴5例,月龄6~12个月,体质量7~9.9kg),12例患儿术前均接受了标准的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和64排CT检查,超声心动图均发现室间隔偏曲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4排CT定量左心室容积。所有的12例患儿均接受了法洛四联症的根治术,术后效果良好。结果: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低于同龄患儿的平均水平,64排CT用来定量左心室容积容积指数均30mL/m2。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的测量较64排CT明显低估了左心室的发育情况。最后12例患儿均行根治术,未行分期手术,术后均没有低心排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的表现,12例患儿均没有死亡,恢复良好。结论:64排CT较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能够更准确地评价室间隔偏曲的法洛四联症婴儿的左心室大小,以利外科手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4年5月至12月住院患儿,符合单一左向右分流畸形ASD或VSD,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和手术组;比较2组在疗效、费用、并发症、输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放免法测定2组治疗前后的心钠素(ANP)水平。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介入组均未输血,手术组均输血治疗(P<0·01);术后住院时间介入组少于手术组(P<0·01);治疗费用介入组高于手术组(P<0·01);ANP水平、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结论:单一ASD、VSD的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相同;介入组不需输血,术后住院时间短,但治疗费用较昂贵。  相似文献   
5.
2002年12月至2004年11月,应用改良手术方法纠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4例。报告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重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体肺分流术(Blalock-Taussig shunts;B-T)后患者通过肺动脉瓣或肺动脉球囊扩张术介入治疗增加前向肺血流,促进肺血管发育,改善双心室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自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10例TOF B-T分流术后1年仍未达根治适应证的10例患者,于我科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治疗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8(1.0~13.0)岁,体质量20.3(11.0~48.0)kg,身高100.2(74.0~173.0)cm。术前经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心导管等检查评估肺血管床及心室发育情况。并于术后相同时间段随访了解肺动脉和心室发育改善程度、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变化等相关参数,评价内科介入治疗在促进TOF姑息术后患者心肺发育情况,利于进一步根治的临床效果。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介入治疗。住院时间平均3.2(2.0~7.0)d。其中7例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3例行肺动脉分支球囊扩张术,SaO2:由术前平均[(80±7.0)%上升至术后(91.3士5.6)%,P0.001],跨肺动脉瓣及狭窄近、远端压差由术前[(96.3±23.3)mmHg(1mmHg=0.133kPa)下降至术后(62.2±21.2)mmHg,P0.01],右心室收缩压由术前的[(115.6±23.9)mmHg下降至(95.9±11.3)mmHg,P0.01];随访1年,病情稳定,无并发症,3例于球囊扩张后40d、7个月和1年,因肺动脉发育达根治标准而行根治手术。结论:内科介入治疗TOFB-T术后患儿能有效促进肺血管发育而利于进一步根治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措施对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外科矫治术的辅助治疗价值。方法:对我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27例,和作者在外院完成的3例TOF经导管介入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8个月~49岁,平均4.3岁。外科矫治术前行体-肺侧枝血管(major aorto-pulmonary collateral arteries,MAPCAs)栓塞术17例、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 PBPV)4例;因术后肺出血急诊行MAPCAs栓塞术4例,术后左心衰行MAPCA-肺静脉瘘瘘口封堵1例、肺动脉分支狭窄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arterioplasty PBPA)3例、PBPV1例。介入治疗均达到预期效果,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1例根治术后,肺出血患者行MAPCAs栓堵术后肺出血改善,但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他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TOF外科矫治术前、术后的介入治疗,可减少TOF根治手术风险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经心内膜标测并消融房室旁路已成为根治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极少数患者房室旁路位于心外膜下,因距心内膜较远,经心内膜标测和消融难以成功。冠状窦静脉系统大部分走行于心外膜下的房室沟内,故成人患者多经冠状窦标测和消融左侧心外膜旁路,手术成功率较心内膜下操作明显提高[1-3]。儿童心腔较成人小,冠状静脉窦壁及毗邻心房壁较成人薄,冠状静脉窦内消融发生心脏压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能较成人高。因此,儿童心外膜旁路的射频消融治疗的经验有限,国内未见相关报道。现报道  相似文献   
9.
272例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简称干下室缺)的临床过程,恰当掌握手术适应证。方法 总结经手术证实的14岁以下儿童干下室缺272例,观察年龄与肺动脉高压和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脱垂、主动脉脉窦瘤破裂);室缺大小与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病变的关系。结果 (1)27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出干下室缺246例,符合率90.4%。(2)随着年龄的增长,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几率减少,程序减轻。年龄小于1岁,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70%。7-14岁为28%。(3)随着年龄的增长,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有增长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7-14岁出现主动脉瓣病变38.7%。(4)随着干下室缺的增大,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几率、严重程度显著增加,干下室缺大于10mm,肺动脉高压发生率达52.3%以上。(5)随着干下室缺的增大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发生率差异显著性。(6)手术方式以补片修补者267例(98.2%),直接缝合5例,手术治愈(98.2%)、死亡15例(1.8%),结论 干下室缺因其解剖特点吸血流动力学特点,无自然闭合倾向,且易合并严重并发症,因此该型室缺一经诊断即应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功能与心率变异(HRV)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关系。方法 采用结扎新西兰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用电磁血流量计测量心输出量,应用美国物理学会出版的Choas Data Analyzer(CDA) 软件对所采集的HRV 进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并与心排血量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HRV 的非线性动力学各指标( 除关联维外) 与结扎前相比均明显降低( P<0 .05)。结扎前后复杂度、熵、李氏指数及关联维分别为0 .66 ±0.11 ,0 .50 ±0 .08 ,0.16±0.03,5.47 ±0.45;0 .41 ±0 .11 ,0 .44 ±0 .05 ,0 .12 ±0 .04 及5 .37 ±0.50 ;②再灌注组与缺血组,及再灌注前后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P>0 .05) ;③复杂度、熵和李雅普诺夫指数与心输出量呈正相关(P< 0.01)。结论 非线性动力学指标可以反映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