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改变,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病率呈递增趋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发布的《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显示,近三十年来,心理卫生问题在18岁以下人群中呈逐步上升趋势,抑郁症已成为导致青少年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已成为15~1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我国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儿童青少年整体心理障碍流行率为17.5%。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患病率亦呈现上升趋势[3],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脑尔康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模型大鼠海马β淀粉样肽1-42(β-amyloid peptide 1-42,Aβ1-42)及其降解酶——脑啡肽酶(neprilysin, NE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痴呆的作用机制。 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吡拉西坦组和大、中、小剂量脑尔康组,每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双侧海马CA1区各一次性注射凝聚态Aβ1-425 μL(2 μg/μL)制备AD模型,空白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3个剂量脑尔康组大鼠给予脑尔康[60、30、15 g/(kg·d)]连续灌胃28 d,吡拉西坦组给予吡拉西坦[0.375 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采用Y型电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内Aβ1-42和NEP的表达。 结果:大鼠海马注射Aβ1-42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内Aβ1-42表达明显增多(P<0.01)。用药干预28 d后,与模型组比较,吡拉西坦组和各剂量脑尔康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P<0.05,P<0.01),海马内Aβ1-42的表达下降(P<0.05,P<0.01),NEP的表达增加(P<0.05,P<0.01),其中以大剂量脑尔康组效果最佳。 结论:复方中药脑尔康可能通过上调AD模型大鼠海马NEP的表达来降低Aβ1-42的含量,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发挥抗痴呆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 mer's disease,AD)样tau蛋白磷酸化大鼠脑片模型中磷酸化tau蛋白(phosphorylatedtau protein,P-tau)、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及tau蛋白表达的影响,以研究其对tau蛋白磷酸化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将5周龄雄性Wistar大鼠脑片(含皮层和海马)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浓度人参皂苷Rg1组,每组10张脑片。脑片置于人工脑脊液中培养。人参皂苷Rg1组培养液中首先加入人参皂苷Rg1使其浓度分别为60、120和240μmol/L,作用2h。模型组和3个浓度人参皂苷Rg1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冈田酸(okadaic acid,OA),使其浓度分别为1μmol/L,作用3h,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技术等方法,检测皮层和海马P-tau、PP2A和tau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tau蛋白的表达增加(P〈0.01),PP2A和tau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3个浓度人参皂苷Rg1组与模型组比较,P-tau蛋白的表达减少(P〈0.01),PP2A和tau蛋白的表达增加(P〈0.01,P〈0.05),其中以高浓度人参皂苷Rg1效果最佳。结论:人参皂苷Rg1可以上调AD样tau蛋白磷酸化大鼠脑片模型中PP2A的表达从而促进P-tau的去磷酸化,以此途径抑制tau蛋白磷酸化。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在糖尿病(D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DM患者和32例健康人进行了四肢SSR检查,并与周围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和临床表现及不同病程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均引出正常SSR波,而DM组13.2%未引出SSR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M组SSR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伴有感觉异常症状及体征的DM患者,SSR消失率最高(18%)、潜伏期最长、波幅最低;有神经异常等症状而无体征者次之,既无症状又无临床体征者最低,三组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的DM患者SSR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波幅亦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病程越长,SSR异常率越高,异常程度越明显,以病程超过10年的DM患者潜伏期最长,波幅降低最为明显(P〈0.05)。结论:SSR异常程度与DM性周围神经损害的程度相一致,SSR可作为评价DM性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及植物神经功能状况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短波联合电针对家兔实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5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出10只为空白对照组,余45只采用右后肢膝关节伸直位固定6周的方法建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0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超短波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电针治疗组选取家兔右后肢血海、梁丘、阳陵泉和足三里穴,毫针针刺后接电针治疗仪治疗25min,超短波治疗组使用超短波机治疗20min,联合治疗组联合采用电针和超短波治疗,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在治疗30天后测定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含量以及测量家兔右后肢膝关节活动度。结果电针治疗组、超短波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同模型对照组比较血清中SOD显著升高,NO、MDA显著降低,关节活动度改善(P0.01);并且联合治疗组优于超短波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P0.01)。结论超短波联合电针治疗家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肯定并优于单纯的超短波疗法和电针疗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自由基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脑片AD模型磷酸化Tau蛋白(Phosphory protein Tau,P-Tau)及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亚单位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subunit 1,NR1)、亚单位2B(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subunit 2B,NR2B)的表达影响.方法:将5周龄雄性Wistar大鼠脑片(含皮层和海马)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人参皂苷Rg1组,每组10张脑片,脑片放置盛有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的6孔板中培养,温度(32.0±0.5)℃,整个过程ACSF中持续通人混合氧气(95%O2+5%CO2).人参皂苷Rg1各组ACSF中首先加入人参皂苷Rg1(60,120,240μmol·L-1)作用2h,然后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g1各组ACSF中分别加入冈田酸(okadaic acid,OA)1μmol·L-1作用3h,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技术等方法,检测皮层和海马P-Tau,NR1,NR2B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片P-Tau的表达增加(P<0.05或P<0.01),NR1,NR2B的表达降低(P<0.01);人参皂苷Rg1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脑片P-Tau的表达降低(P<0.01或P<0.05),NR1,NR2B的表达增加(P<0.01或P<0.05),其中以高剂量人参皂苷Rg1组效果最佳.结论:人参皂苷Rg1可以降低大鼠脑片AD模型P-Tau表达水平,并能上调学习记忆相关蛋白NRI,NR2B的表达,以此途径发挥抗痴呆作用.  相似文献   
8.
曹秦宁  乔鸿飞 《陕西中医》2012,(11):1530-1532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致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营养神经治疗,针刺组针刺拮抗肌,康复组接受以抗痉挛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联合组同时采用针刺组和康复组的治疗方法,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运动功能积分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经过分组治疗3月,联合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量表、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分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及康复组。结论: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也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痉挛上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陕西省榆林地区中、小学生的膳食营养特点,为该地区中、小学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1月初到陕西省榆林地区中、小学校,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765名中、小学生,采用24 h回顾法结合逐个询问的方法,记录连续3 d的食物种类和数量。结果 谷类食物摄入量占推荐量的92%,肉类、蛋类摄入量严重不足,不到推荐量的5%;蛋白质摄入量处于推荐量的底线;并且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谷类等植物性食物。结论 应改善榆林地区中、小学生的膳食结构,增加肉类、蛋类、牛奶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在临床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定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CF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ICF组患者于收治后即开始Threats 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评定,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康复医学科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评定。评定结束后,2组患者均进行吞咽功能障碍常规康复治疗,ICF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依据ICF评估时发现的功能障碍给予相应的干预。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并于评估结束后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 结果治疗4周和8周后,ICF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分别为(2.56±0.76)级和(1.46±0.32)级,分别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8周后,2组患者各肌群的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ICF组各肌群的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障碍治疗的基础上,根据ICF Threats 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的评定结果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显著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以及各肌群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