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20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5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9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组和4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根据纤维化程度分期进行影像资料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肝左叶增大,肝表面形态及肝实质密度的改变,脾脏增大,门静脉增宽和侧枝循环的建立等影像学改变,随着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加重而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显示57例肝纤维化患者螺旋CT三期扫描诊断肝纤维化52例,敏感性91.2%,特异性77.8%。各期肝纤维化分期准确28例,准确率49.1%;准确判断轻度纤维化(S1、S2)或重度纤维化(S3、S4)44例,准确率77.2%,诊断早期肝硬化16例,准确率84.2%。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而且是动态观察肝纤维化的病程演进和临床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结节MRI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结节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肝硬化结节的MRI资料。结果:62例肝硬化再生结节表现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强化的肝实质对比下显示为低信号结节。37例合并肝细胞癌表现为T1WI等、高或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及高信号;11例在T1WI或T2WI上见假包膜,呈低信号;增强扫描34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低信号,27例见假包膜强化。结论:肝硬化结节在MRI上能很好地与肝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3.
曹国平  罗松  邓小毅  顾红梅 《安徽医学》2019,40(11):1215-1218
目的探讨MRI对痛风性膝关节炎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张家港澳洋医院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31例慢性痛风患者膝关节双能量CT和MRI检查图像,以双能量CT为金标准,检验MRI对痛风石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 4例患者行双侧膝关节双能量CT和MRI检查,共35个膝关节纳入研究。MRI对痛风石检出的特异性为0. 977(95%CI:0. 930~0. 994),敏感性为0. 648(95%CI:0. 551~0. 735),阳性预测值为96. 0%,阴性预测值为77. 0%,准确性为82. 8%。结论与双能量CT相比,MRI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基于人本视角的SHEL安全管理模型在CT室护理中的构建及应用效果。方法我院CT室于2015年4月开始为期3个月的基于人本视角的SHEL护理安全管理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比较应用前(2015年1月至3月)和应用后(2015年7月至9月)护理安全管理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应用后病例组的安全度评分显著高于应用前病例组(P<0.05),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不安全事件相关投诉率均显著低于应用前病例组(均P<0.05)。结论基于人本视角的SHEL安全管理模型在CT室护理中的构建及应用,可提高CT室检查患者安全度,降低CT室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及护理不安全事件相关投诉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MSCT上阑尾腔内气体在正常阑尾组和急性阑尾炎组中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疑为急性阑尾炎而行腹部MSCT扫描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168例中,93例经手术证实为急性阑尾炎。阑尾腔内气体在正常阑尾组和急性阑尾炎组的显示率分别为74.67%(56/75)和16.13%(1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阑尾组相比,急性阑尾炎组阑尾腔内气体量明显减少,柱状表现和气液平在急性阑尾炎组更常见(P0.05)。结论:虽然正常阑尾组和急性阑尾炎组阑尾腔内气体在MSCT上的显示率、气体量及形态有显著差别,但腔内气体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ELG的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在颌下区5例,腮腺5例,耳后皮下1例;双侧发病2例,单侧发病9例。其中颌下区病变最大者截面3.6 cm×2.5 cm,腮腺病变最大者截面9.0 cm×5.0 cm,耳后病变较大者1.5 cm×0.8 cm。CT表现为颌下区病变(累及腺体或淋巴结)体积明显增大,增强扫描后病变以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为主。腮腺病变表现为腮腺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匀,内示多发结节或团块影,增强扫描呈结节样强化。1例发病在左侧耳后皮下,表现为左耳后皮下2枚结节影。体积增大的病灶均对周围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压迫或浸润。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均增加。结论:头颈部ELG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仔细分析其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术前作出诊断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肺癌短期重复扫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参数值测量的短期可重复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38例肺癌患者进行2次自由呼吸IVIM成像(间隔0.5~1.0 h)。由2名测量者基于IVIM图像独立测量慢扩散参数(D)、快扩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均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重复测量和重复扫描的误差。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各参数值同一测量者和不同测量者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采用变异系数(WCV)比较肺癌类型(周围型、中央型)、病变大小(≥ 2 cm、<2 cm)及位置(上、中、下肺野)对各参数值可重复性的影响。结果 所有参数2次测量的系统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和f值的WCVs(19.88%~36.83%)明显高于D值(2.97%~4.62%)。D值在中央型肺癌及最大径< 2 cm病灶的WCVs较高,并自上肺野到下肺野WCV依次增加;f在中央型肺癌和最大径≥ 2 cm的WCVs较大;D*受肺癌类型、大小和位置的影响显著。结论 在肺癌的重复扫描中,D值可重复性好,而D*、f值的可重复性较差;肺癌类型、大小和位置是影响IVIM参数值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郭楠  汪秀玲 《放射学实践》2021,36(7):942-946
【摘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是常见的三叉神经病变,表现为面部的剧烈疼痛,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PTN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血管压迫是主要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枢机制和周围机制。磁共振成像(MRI)因其较高的图像分辨率以及功能MRI的开展,在PTN的相关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几年PTN的结构及功能改变的相关MRI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胸部体检人群气管憩室变化的MSCT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随访观察胸部体检人群气管憩室(TD)的MSCT表现变化,探讨其机制及意义。方法:搜集行胸部CT健康体检及MSCT随访复查的78例TD患者,对比观察憩室大小、分隔、憩室气管间隔(DTS)、憩室气管间气瘘管(AFDT)、气管指数(TI)及肺大泡改变。结果:TD位于气管右侧75例,左侧3例。随访复查显示TD体积增大者明显多于TD体积缩小者(χ^2值=4.51,P<0.05);首次检查和随访复查中,TD体积增大组与缩小组间的TD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5、5.72,P<0.05)。24例出现分隔,6例增粗,3例变细,11例变形。41例DTS宽度、长短或弯弧形态发生变化;首次检查和随访复查中,DTS宽度增大组与缩小组间的DTS宽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3、4.87,P<0.05)。29例(37.18%)显示AFDT,复查消失9例,再现5例,走向变化17例。AFDT倾斜角随访变化量矢状面明显大于横轴面(t=6.35,P<0.05)。32例CTVE显示内口,最多者5个,随访消失3个,增多5个。44例TI比值增大患者中,31例TD增大,28例DTS变薄,32例AFDT形态走向发生变化,5例TD伴感染表现,6例新出现肺大泡。结论:TD形态和结构随访均可发生变化,关注TD变化有助于协同评估肺功能变化,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慢性下腰痛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在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功能磁共振能够显示慢性下腰痛患者脑内神经活动的细节、追踪大脑功能的变化。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通过标记动脉血中的水氢质子来获得脑血流量等灌注信息,从而评估疼痛相关脑灌注改变。本文旨在将功能磁共振和动脉自旋标记在慢性下腰痛中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fMRI在CLBP中的应用研究,rs-fMRI在CLBP中的应用,CLBP患者脑rs-fMRI的ReHo异常,CLBP患者脑rs-fMRI的ALFF异常,CLBP患者脑rs-fMRI的默认模式网络(DMN)异常,任务态fMRI在CLBP中的应用,ASL灌注成像在CLBP中的应用研究,探究功能磁共振和动脉自旋标记在慢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