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带锁髓内钉在胫骨和股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胫骨或股骨多段骨折患者行带锁髓内钉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髓内针折弯、断钉、骨不愈合、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仅1例患者切口术后感染,经过清理、扩创、植皮,II期愈合。依据Johner-Wruch标准,23例患者肢体功能为优,8例为良。结论采用带锁髓内针治疗胫骨和股骨多段骨折,具有较好的稳固性并且减免了对骨折周围的软组织的损伤、干扰,利于骨折愈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机性访谈(MI)在脊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进行脊椎后路手术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术前访视、准备、唤醒实验指导、术后护理、康复指导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每周至少访谈2次,连续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JOA)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WHO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评分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JOA评分、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术后1个月在心理、社会、生理、环境、独立性、生活信念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动机性访谈能有效预防脊椎后路患DVT的形成,促进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患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对27例患者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58.2岁(46~74岁)。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7例,椎间盘开窗摘除术后复发3例,退变性腰椎不稳17例。 结果 切口长度4.2 cm(4.0~4.5 cm),手术时间90 min(70~160 min),术中出血量130 ml(90~2500 ml)。随访8~2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27例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4±1.1)分降至(2.4±1.3)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6.7±1.3)分降至(1.8±1.5)分。临床疗效评定:优2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2.6%。 结论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是一种理想的下腰椎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滑液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与膝前交叉韧带( ACL)损伤后关节软骨退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自本组进行ACL重建的患者63例,术前抽取患者的关节滑液,并对患者膝关节损伤情况进行关节镜下的Noyes评分,血管活性肠肽( VIP)水平,关节软骨退变相关因子Ⅱ型胶原C端肽( CTX-Ⅱ)、聚集蛋白聚糖-1( AGG-1)、聚集蛋白聚糖-2( AGG-2)水平以及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检测。结果随着ACL损伤后时间延长,Noyes评分明显升高。关节滑液VIP水平与Noyes评分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rs=-0.692,P<0.01);VIP水平与关节滑液退变因子CTX-Ⅱ(r=-0.546,P<0.01),AGG-1(r=-0.598,P<0.01),AGG-2(r=-0.597,P<0.01)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关节滑液VIP水平与MMP-3(r=-0.382,P<0.05)和IL-6(r=-0.301,P<0.05)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 VIP低表达与ACL损伤后关节软骨退变程度、骨关节炎病程进展有关,VIP可作为关节软骨损伤进展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移植物可吸收挤压螺钉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总结4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病例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的情况,在术中应用、术后康复、膝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均随访3个月~3年,恢复正常行走步态,主诉关节不稳、疼痛不适消失,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关节稳定性良好。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的方法固定牢固,可以早期锻炼,达到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谢惠缄  陈浩 《广东医学》1999,20(3):209-210
目的 寻求一种既能解决来自椎管后方的压迫又能解决来自椎管前方的压迫的理想手术减压方法。方法 对89例脊柱骨折合并有椎管前后方压迫或单纯椎管前方压迫的患者,采用后路椎切除+田氏脊椎花刀嵌顿使骨碎片复位、椎管减压。结果 该术式具有对来自脊髓前后方的压迫均能达到理想的减压效果,术后部分患者CT检查证实减压可靠、完全、彻底,同时具有三维内固定作用。结论 该术式对一自椎管前后方的压迫均能彻底解除,是一种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一种既能解决来自椎管后方的压迫又能解决来自椎管前方的压迫的理想手术减压方法。方法对89例脊柱骨折合并有椎管前后方压迫或单纯椎管前方压迫的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田氏脊柱花刀嵌顿使骨碎片复位、椎管减压。结果 该术式具有对来自脊髓前后方的压迫均能达到理想的减压效果,术后部分患者CF检查证实减压可靠、完全、彻底,同时具有三维内固定作用。结论 该术式对来自椎管前后方的压迫均能彻底解除,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单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适应症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对14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单节段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植骨融合。经过5~29(平均16.8)个月随访,随访内容有术前后VAS疼痛评分、神经功能ASIA评分、术前、术后随访时椎体的高度、伤椎的后凸畸形,内固定物的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VAS疼痛分级平均0-1分,其中0分8人,1分6人,无需服药治疗。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X线检查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术后伤椎高度恢复了96%,随访椎体高度丢失0.4mm,丢失率为1.4%。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选择好适应证,后路单节段伤椎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胫骨前肌肌腱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髓外定位系统的作用。 方法 59例行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的59个下肢,用X线定位胫骨冠状位力线以及踝关节中点,并在皮肤上标志,标志胫骨前肌肌腱内侧缘纵轴,在内、外踝连线上测量胫骨前肌肌腱内侧缘距离踝关节中点的距离,测量胫骨力线与胫骨前肌肌腱交点到内、外踝连线距离,并用独立t检验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胫骨前肌肌腱内侧缘在内、外踝连线上与踝关节中点距离为(13.32±2.75) mm,胫骨前肌与胫骨力线交点与内外踝连线距离(71.23±6.45) mm,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胫骨前肌肌腱在胫骨远端有2个可以作为膝关节置换术中髓外定位系统中胫骨远端解剖标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及改良Stoppa两种入路方式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性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7年7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分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22例)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22例)。其中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组: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5~56岁,平均45. 2岁;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型骨折12例,复杂型骨折10例;致伤原因: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7例,道路交通伤9例。改良Stoppa入路组: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27~59岁,平均47. 5岁;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型骨折13例,复杂型骨折9例;致伤原因: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8例,道路交通伤8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如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差异。结果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6. 7±2. 6)分和(17. 2±2. 4)分;手术显露时间为(18. 0±3. 5) min和(17. 2±4. 0) 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628. 4±25. 9) m L,显著低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736. 8±37. 1) m L(P <0. 05);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 09%和36. 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性别及手术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复位质量及有无异位骨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分析发现骨折类型、复位质量及手术时机是影响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独立因素(P <0. 05)。结论两种前入路手术方式治疗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相近的情况下,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术中围术期指标更优,医师应尽力做到解剖复位,帮助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