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评估人工流产(指手术流产)对乳腺癌危险性的可能影响。方法:研究在上海267040例妇女的一项乳房自我检查随机试验的队列人群中进行,由队列研究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两部分组成。结果:依据基线调查表采集的资料分析,人工流产不增加乳腺癌危险性。调整潜在的混淆因素后,OR=1.06(95%CI:0.91~1.25)。人工流产次数增加无危险性趋势增加。从更详细的652例乳腺癌病例和694例对照资料分析,得出相似的结果。人工流产发生在首次生育后不增加危险性;少数妇女在首次生育前人工流产以及妊娠13周后人工流产,虽然被观察到危险性有增加,但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国,人工流产不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激起了肿瘤治疗的新浪花,已在多个瘤种获批适应证。ICI具有独特的靶向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而非肿瘤细胞的机制,可促进机体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恢复甚至增强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在泌尿男生殖系肿瘤领域,已有多个临床试验证实了其在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和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的卓越临床疗效[1-10]。  相似文献   
3.
154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特点和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1 544例浸润性导管癌全部为九十年代新发病例.采用观察生存率、死亡危险比、Log-rank检验和拟合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各种预后因素与乳腺癌的联系强度.结果浸润性导管癌占女性乳腺癌的82.5%,腋淋巴结转移率44.2%.外上象限发病最多,占47.7%.肿块位中央区,腋淋巴结阳性率最高,占61.7%.Ⅰ、Ⅱ、Ⅲ、Ⅳ期病例分别占30.0%,59.4%,9.4%,1.2%;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78.1%;48.1%,8.6%和87.2%,67.1%;31.2%,0.0%.单因素分析:发病年龄、肿块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数、TNM分期、治疗方式与生存率有关;ER、PR、Her-2/neu、手术类型与生存率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腋淋巴结转移数、治疗方式与生存率有关.结论腋淋巴结状况是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的最主要指标.50岁以下发病的患者以及接受综合治疗的患者生存率较高.九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相比,上海市区女性乳腺癌的诊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高发实体瘤,包括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胃癌(gastric cancer,GC)、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NP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方法: 本研究为开放标签的Ⅰ期临床试验,于2016年8月4日至2019年4月15日在中国6个研究中心进行。入组患者年龄≥18岁,患有经组织学证实的无法治愈或转移性的实体瘤,且既往抗肿瘤治疗失败。PK阶段研究了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的PK和安全性;扩展阶段研究了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入组EC、GC、HCC、NPC患者)和联合化疗(入组NSCL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共入组120例患者(PK阶段20例;扩展期每队列20例)。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组患者(n=100)中有42例(42.0%)为PD-L1阳性,9例(9.0%)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阿替利珠单抗的清除率为0.219 L/d,重复给药6~9周(2~3个周期)后达到稳态。EC、GC、HCC、NPC和NSCLC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10.0%、15.0%、10.0%、5.0%和40.0%。在PD-L1阳性的肿瘤患者中,阿替利珠单抗的ORR为11.9%,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的ORR为46.2%。2例GC患者在假性进展后获得了持久的肿瘤缩小。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组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是疲劳、贫血、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减少,联合组最常见的治疗相关AE是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和食欲下降。本试验没有发现新的安全信号。结论: 中国患者应用阿替利珠单抗的PK、疗效和安全性与之前研究中入组的全球患者的数据相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