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0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7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202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2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锌作为一种人体必需的金属微量元素,广泛分布于牙菌斑、唾液以及釉质表面,同时,也常被加入口腔清洁类产品中以达到控制菌斑,减少口气,防止牙石形成的目的。尽管有研究显示,锌可以有效地保护牙体硬组织,抑制口腔致龋菌的生长及产酸,在理论上有着良好的抗龋特性,但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锌却没有展现出其在预防及治疗龋病方面的优势。可能是因为锌离子无法大量牢固地粘附于牙体表面,而已附着部分又常会因为各种环境因素的刺激而轻易脱落,从而无法有效发挥防龋效能。本文就锌与牙体硬组织间的相互作用、锌的抗微生物效应及其与龋病发生率的关联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究口腔鳞癌细胞CIAP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PTP(顺铂+替尼泊甙+平阳霉素/博莱霉素)方案化疗效果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初步评价其表达水平是否可以指导临床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检测了42例原发晚期口腔鳞癌标本化疗前后CIAP1的表达情况,评价其化疗前表达水平与化疗效果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比分析化疗前后CIAP1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42例口腔鳞癌标本中CIAP1在胞质及胞核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胞质表达水平与化疗效果及预后显著相关。化疗前后口腔鳞癌标本中CIAP1的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胞质CIAP1表达水平是临床PTP方案化疗疗效及患者预后的一个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对前牵引联合扩弓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上颌前牵引联合扩弓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完全性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用Ansys12.0软件,分别对植骨前后的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平面成30°的力,大小为5N/侧。同时,在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上各加载5mm的横向水平位移,模拟临床上上颌前牵引方式以及扩弓器的作用对其进行前牵引联合扩弓,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在相同前牵引力作用下,植骨后,上颌复合体患侧、健侧的位移分布较植骨前均匀。无论是植骨前还是植骨后,在前牵引联合扩弓的作用下,患侧健侧各标志点的位移值较不扩弓时均增大,各骨缝的应力值显著大于前牵引力单独作用下骨缝的应力值。结论:对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而言,上颌前牵引联合上颌扩弓治疗,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前牵引效果。若配合植骨术,则可使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84.
Zgong X  Yu Q  Yu ZY  Wang GM  Qian YF 《上海口腔医学》2012,21(2):180-184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前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取模,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模型进行扫描并实现三维重建,三维诊断设计软件模拟整个错位上颌骨各骨段的矫正过程,并输出用于矫治器加工的数字模型。快速激光成型技术恢复矫治过程的模型并制作一系列矫治器,临床应用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的术前矫正治疗。结果:经过3~4个月的术前矫正,错位牙槽骨排列成较为规则的弧形;唇部裂隙宽度减小,鼻翼塌陷畸形得到改善,鼻小柱偏斜得到纠正。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前矫治能实现精确、量化的矫治目标,同时减少复诊次数,是一种高效、简洁的术前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85.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86.
Li YP  Liu DL  Shu R  Zhou YB 《上海口腔医学》2012,21(3):241-245
目的:利用啮齿动物模型,比较分析中国人群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临床菌株的毒力。方法:采用小鼠脓肿形成实验,将6株从牙周炎患者牙周袋中分离获得的P.gingivalis临床菌株L2、L3、L4、L5、L11和L12分别注射至小鼠后背中央,观察其临床症状,并与国际标准菌株ATCC33277和W83进行比较,分析临床菌株的毒力特性。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3、ATCC33277和W83诱发小鼠产生原发性脓肿和轻微的全身反应,L2、L5、L11、L12则诱发小鼠产生远处转移性病变和严重的全身反应。结论:中国牙周炎患者口腔中的P.gingivalis临床菌株与国际标准菌株相比,在诱发实验鼠发生局部脓肿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临床菌株间的毒力特征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7.
目的:评价生物玻璃/纳米羟基磷灰石(nHA/BG)涂层与Bio-Oss骨粉在种植体骨缺损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方法:选取6只Beagle犬,拔除两侧下颌前磨牙。3个月后预备种植窝,同时颊侧制造裂隙状骨缺损(2.25 mm×3 mm×4 mm)。按照分组植入种植体和骨粉,A组为nHA/BG+Bio-Oss,B组为nHA/BG+血凝块愈合,C组为微米级HA+Bio-Oss。术后2周、处死前2周和3 d分别进行四环素、钙黄绿素和茜素红荧光标记。术后8周和16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骨-种植体结合率(BIC)在8周时分别为30%、18%、21%,16周时分别为61%、53%、46%;缺损区新骨面积(RA)在8周时分别为(2.1±0.6)mm3、(1.4±1.0)mm3、(0.6±0.1)mm3,16周时分别为(4.2±0.7)mm3、(2.2±1.2)mm3、(1.2±0.6)mm3。各组8周与16周的BIC和RA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8周时,A、C 2组的BIC和RA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16周时,A、B 2组的RA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种植体周围2.25 mm骨缺损区,nHA/BG涂层能促进种植体-Bio-Oss替代骨-骨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88.
目的: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方法观察比较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群微生态的总体变化,为临床诊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时的临床指标变化,并采集治疗前后同一位点的龈下菌斑,提取总DNA,扩增不同的16S rDNA片段,DGGE分离,硝酸银染色,对图像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出聚类树形图。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与基线相比,牙周状况均明显改善。基线和治疗后6周时,2个区间的DNA片段的条带数目无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证实同一患者基线时和基础治疗后6周时的龈下菌群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不同的DNA片段所得到的条带图谱聚类树形图存在类似结果。结论:同一患者在基础治疗后形成的龈下菌群有类似于治疗前水平的趋势。DGGE能够观察龈下菌群的组成变化,适用于分析大量微生物标本的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89.
目的:了解上海市市民对口腔实习门诊认知度和认可度的现状,探讨口腔临床实习教学的改进方案.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5个区县各一个大型卖场,分别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共502份,回收498份,其中有效卷475份,有效率为94.62%.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0.32%的被调查者知晓并了解实习门诊,56.84%的被调查者愿意对其加以了解;40.21%的被调查者会选择专家门诊就医,但也有37.68%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实习医师的诊治;对实习医师的总体满意度为65.43%.结论:市民对口腔实习门诊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均有待提高,医院、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在提升实习门诊认知度的同时提高认可度,推进实践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评价山羊乳牙牙髓干细胞复合多孔磷酸钙骨水泥在山羊肌袋模型内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采用改良组织块法培养山羊乳牙牙髓干细胞.经成骨诱导条件培养的第3代细胞与多孔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后,植入山羊背部左侧肌袋,将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空白支架植入右侧肌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植入后2、4、6、8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各时间点未复合细胞的pCPC支架材料组织学检查未见类骨质形成.SGDs-pCPC组中,术后2、4、6、8周成骨率分别为(1.24±0.25)%、(1.59±0.23)%、(4.12±0.39)%和(5.68±0.58)%.术后2周和4周之间的成骨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8周的成骨率高于术后6周,且2者均显著高于2周和4周组的成骨率(P<0.05).结论:多孔磷酸钙复合山羊乳牙牙髓干细胞在山羊体内具有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