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820篇
  免费   18600篇
  国内免费   12817篇
耳鼻咽喉   1975篇
儿科学   2488篇
妇产科学   1589篇
基础医学   17448篇
口腔科学   3220篇
临床医学   22861篇
内科学   22635篇
皮肤病学   2174篇
神经病学   7811篇
特种医学   71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72篇
外科学   19225篇
综合类   40741篇
现状与发展   56篇
一般理论   11篇
预防医学   15403篇
眼科学   4177篇
药学   20127篇
  201篇
中国医学   14106篇
肿瘤学   13756篇
  2024年   502篇
  2023年   2445篇
  2022年   5092篇
  2021年   8814篇
  2020年   7064篇
  2019年   5407篇
  2018年   5872篇
  2017年   5968篇
  2016年   5562篇
  2015年   8831篇
  2014年   10940篇
  2013年   11300篇
  2012年   16218篇
  2011年   17428篇
  2010年   13187篇
  2009年   10966篇
  2008年   12284篇
  2007年   11852篇
  2006年   11167篇
  2005年   9446篇
  2004年   6753篇
  2003年   6546篇
  2002年   5331篇
  2001年   4065篇
  2000年   3219篇
  1999年   2432篇
  1998年   1436篇
  1997年   1314篇
  1996年   1022篇
  1995年   919篇
  1994年   718篇
  1993年   452篇
  1992年   457篇
  1991年   389篇
  1990年   347篇
  1989年   276篇
  1988年   236篇
  1987年   211篇
  1986年   167篇
  1985年   127篇
  1984年   73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42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42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17篇
  1974年   22篇
  1973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剂量组学在预测肺癌根治性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的应用潜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根治性放疗的314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放疗剂量文件、定位及随访CT图像,根据临床资料及影像学随访资料对放射性肺炎进行分级,提取全肺的剂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应用1000次自助抽样法(bootstrap)的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嵌套逻辑回归(LASSO‐LR)及1000次bootstrap的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向后法筛选与放射性肺炎相关的剂量组学特征,随机按照7∶3划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应用逻辑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并应用ROC曲线及校正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 共提取120个剂量组学特征,经LASSO‐LR降维筛选得到12个特征进入“特征池”,再经过AIC向后法筛选,最终筛选出6个剂量组学特征进行模型构建,训练集AUC为0.77(95%CI为0.65~0.87),独立验证集AUC为0.72(95%CI为0.64~0.81)。结论 利用剂量组学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潜力,但仍需继续纳入多中心数据及前瞻性数据进一步挖掘剂量组学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52.
53.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es between Asian and white patients receiving immuno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We studied 390 patients who received atezolizumab as part of the POPLAR or OAK trial,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in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utcomes and genetic mutations in blood samples between Asian and white patients. Overall survival (OS) was longer in Asian compared to white patients (median OS: 18.7 vs. 11.1 months; p = 0.005). Race was identified 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OS (Asian vs. white: hazard ratio 0.64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447–0.936, p = 0.021), together with performance status, histology, baseline sum of the longest tumor diameters (BLSLD) and number of metastatic sites. The two groups also differed in terms of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moking history, BLSL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mutation frequency,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expression and blood-based tumor-mutation burden. Blood mutations of STK11, EGFR, KEAP1, POLE, GRM3, ATM and STAG2 were associated with treatment response, and TP53, KEAP1, APC, RB1, CREBBP, EPHA5 and STAG2 mut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OS. The blood-based mutation profiles differentiated between Asian and white patients,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EGFR (23.8 vs. 8.5%), TP53 (30.2 vs. 46.9%) and STK11 (1.6 vs. 12.3%) mutations (all p < 0.05). The different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mutation profiles in Asian and white patients may explain the superior outcome following atezolizumab treatment in Asian patients with NSCLC.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on racial disparities in relation to immunotherapy.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特异性结合肽GX1二聚体对胃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GX1二聚体、GX1单体、对照肽二聚体,CCK-8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研究GX1二聚体对胃癌血管内皮细胞(co-HUVEC)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其对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GX1二聚体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100~200 μmol/L可抑制co-HUVEC增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GX1二聚体较单体抑制作用增强,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细胞损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对照组PBS 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且二聚体抑制作用强于单体;对照肽二聚体仅有轻微的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且GX1二聚体的诱导作用强于GX1单体(P<0.05),而对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影响。结论:GX1二聚体和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及诱导凋亡,且GX1二聚体较GX1单体作用增强。GX1二聚体有望代替单体成为胃癌新生血管靶向治疗小肽类药物。  相似文献   
55.
56.
日间手术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现已成为欧美国家重要手术模式。我国于20世纪初开始开展日间手术,但目前尚未普及,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存在认识不清、开展不规范、与医保支付对接不畅等问题。日间手术是一种使国家、医院和病人三方均受益的新型手术模式。近年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积极引导,开展日间手术的医院明显增多,可以预见,我国日间手术即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从简单、易操作的病种开始,落实临床路径,积累经验,再逐步稳妥展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拓展日间手术范围,提高三、四级手术比例。同时,积极与医保支付政策对接,采取灵活的方式,获得医保的支持,更好地促进我国日间手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7.
58.
安息香为安息香科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 (Pierre) Craib ex Hart.的干燥树脂,主要化学成分为香脂酸类和三萜类物质,及少数木脂素类物质,其中香脂酸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安息香主要药理活性有抗炎解热、抗肿瘤、血脑屏障保护等。本文对安息香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并从多角度分析预测了安息香可能的质量标志物,为安息香药材的质量控制、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聚酰胺—胺树枝状聚合物(PAMAM)作为一种新型超支化大分子聚合物,因其出色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一直被众学者称之为“人工蛋白”。 PAMAM的特点是存在内部空腔,并含有大量的反应性末端基团,这些结构使得PAMAM可以被用作仿生大分子,模拟天然有机基质在牙体组织表面进行仿生矿化,即PAMAM作为有机模板调控矿物质成核以及晶体的生长,以此来建造比传统的异体材料更加理想的牙体修复材料。本文就 PAMAM 诱导牙体硬组织仿生矿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0.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早期干预方案,预防社区生活受限,制定相应社区康复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3—4月在武汉华润武钢总医院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57例,于2020年4—5月通过"问卷星"平台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12V2)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患者的焦虑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患者的抑郁状态;采用呼吸困难指数量表(mMRC)调查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比较不同特征COVID-19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分析患者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和呼吸困难程度的相关性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57份调查问卷,剔除重复及无效问卷3份,获得有效问卷54份,问卷有效率达94.74%。(1)COVID-19出院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生理总评分和心理总评分分别为(37.02±12.32)分、(38.46±14.42)分;呼吸困难等级0~3级的分别为3例(5.56%)、45例(83.33%)、5例(9.26%)、1例(1.85%);有19例(35.19%)存在焦虑情绪(SAS≥50分)和抑郁情绪(SDS≥53分)。(2)不同特征COVID-19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不同疾病分型的患者在生理总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和呼吸困难程度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F-12V2生理总评分与焦虑程度(r=-0.34,P=0.011)和呼吸困难程度(r=-0.39,P=0.003)之间存在负相关性,SF-12V2心理总评分与焦虑程度(r=-0.46,P=0.001)和抑郁程度(r=-0.40,P=0.002)之间存在负相关性。(4)COVID-19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β=8.27)、抑郁程度(β=-0.34)和疾病分型(β=-11.68)是患者SF-12V2生理总评分的重要决定因素(P<0.05);焦虑程度(β=-0.62)是患者SF-12V2心理总评分的重要决定因素(P<0.05)。结论:COVID-19出院患者存在呼吸困难、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性别、疾病分型、抑郁程度和焦虑程度是COVID-19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COVID-19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和重型患者)出院后要尽早进行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筛查和干预,减少患者负性情绪,鼓励患者适当参与康复训练,提高呼吸功能,从而促进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