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14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松友饮对姑息性肝切除裸鼠模型中残癌生长及转移的影响。方法:以人肝癌细胞(MHCC97H)建立裸鼠移植瘤姑息性肝切除模型,36只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松友饮组,每天1次灌胃给药连续5周,每周测体质量。给药结束后第2d每组处死6只裸鼠观察肿瘤大小、肺转移等;并检测残癌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剩余裸鼠用于观察生存期。结果:松友饮组与对照组残癌体积为(724.9±337.6)mm3和(1205.2±581.3)mm3(P<0.05),抑瘤率为39.9%;肺转移分级下降(P<0.05)。前者体质量大于对照组(P<0.001),生存期延长率为22.7%;IL-1β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01),蛋白水平为(18.0±5.1)pg/mL和(27.9±4.5)pg/mL(P<0.01);PCNA指数为(75.2±8.5)%和(86.1±4.8)%(P<0.001)。结论:松友饮灌胃给药下调残癌表达IL-1β和PCNA,抑制残癌生长、转移,对肝癌病人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联用中药"松友饮"和干扰素α(IFN-α)对高转移人肝癌裸鼠原位模型肿瘤生长、转移和生存期的影响。方法:以人高转移MHCC97H细胞建立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48只成模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松友饮"组、IFN-α组及"松友饮"+IFN-α组,肝脏接种肿瘤24h开始每天1次灌胃给药及皮下注射,连续5周。第35天每组随机处死6只裸鼠,计算肿瘤体积及转移情况;剩余成瘤裸鼠用于观察生存期。结果:"松友饮"组、IFN-α组及"松友饮"+IFN-α组肿瘤体积、肺转移结节数及生存期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连续5周联用"松友饮"显著增强IFNα对HCC裸鼠模型肿瘤生长、转移的抑制作用并延长生存期,对HCC病人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内源性激动剂Ghrelin对糖尿病小鼠结肠动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用炭末推进实验测定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的结肠推进率,分析Ghrelin、阿托品、L-NAME和D-lys3-GHRP-6对糖尿病小鼠结肠转运的影响,并观察Ghrelin和河豚毒素(TTX)在体外对糖尿病小鼠近端环形平滑肌条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糖尿病小鼠的结肠推进率为(34.70±1.42)%,正常小鼠的结肠推进率为(39.70±1.7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relin注射剂量为50、100、200μg/kg时糖尿病小鼠结肠推进率均显著提高,分别为(40.10±1.23)%、45.30±2.32)%、56.40±2.81)%,有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而阿托品、((L-NAME和D-lys3-GHRP-6均能抑制Ghrelin增加糖尿病小鼠结肠推进率的效应。在体外,Ghrelin浓度在0.1、1和10μmol/L时均可显著增加肌条的自发收缩幅度,分别增加至不加药情况下的(1.12±0.04)、1.23±0.03)和(1.35±0.04)倍,有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能阻断该效应。结论:Ghrelin(TTX能提高糖尿病小鼠的结肠动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肌间神经丛系统的硝基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上的受体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24.
细胞凋亡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受到生理和病理性刺激后出现的一种自发的死亡过程,是多细胞有机体调控机体发育、控制细胞衰老、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细胞凋亡发生过程的启动和进行受到精确调控,具有独特而复杂的信号系统.本文主要探讨bcl-2基因家族、细胞色素C、抑癌基因p53、Caspase蛋白酶家族及Fas在细胞凋亡的作用,概述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5.
改良保留十二指肠之胰头全切除术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改良保留十二指肠之胰头全切除术(DPTPHR)治疗胰头部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间10例行改良DPTPHR病人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中男3例,女7例,平均年龄52岁,手术时间平均34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485mL。术后诊断包括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实性假乳头状瘤、胰岛素瘤、动静脉畸形各1例,浆液性囊腺瘤、神经内分泌瘤、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各2例。全组中,术后发生感染、并发大出血1例,胰瘘4例,反复呕吐1例;未发生胆瘘或十二指肠缺血。随访8~56个月,无死亡病例,无肿瘤复发。结论:改良的DPTPHR是治疗胰头部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的较安全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价同时进行甲状腺全切除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Mantel-Haenszel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7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 7个临床试验共有1524例符合人选条件,其中904例单行甲状腺全切除术,620例同时实施了甲状腺全切除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与单行甲状腺全切除组相比联合手术组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P=0.03)和暂时性声带麻痹(P=0.01)的发生率增加,永久性低钙血症(P=0.32)和永久性声带麻痹(P=0.75)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同时实施甲状腺全切除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增加的手术并发症都是一过性的,对高危组甲状腺乳头状癌可以考虑实施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总结胰腺囊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胰腺囊肿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疗效.结果 31例肿瘤性囊腺瘤中,3例作局部切除术,17例作胰体尾部切除术,3例胰尾+脾脏切除术,1例仅作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4例施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仅作T管架桥胆-肠内引流术,2例作胰颈体中段切除术;全组无并发症与死亡,23例囊腺瘤均无瘤存活,8例(100%)囊腺癌存活1年,7例(87%)存活3年,4例(50%)存活5年.38例胰腺假性囊肿中,6例保守治愈,2例置管外引流、4例手术外引流痊愈;26例内引流术中包括1例囊肿-胃吻合术、1例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2例囊肿-空肠襻式吻合术、21例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1例囊肿切除术均获得成功.6例部分性肠梗阻、2例吻合口瘘、1例外引流囊内出血均治愈无死亡;31例(81.6%)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胰腺肿瘤性囊肿一经诊断,均应考虑手术切除为妥;对于急性胰腺假性囊肿先观察6周,未能消退者亦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8.
胆石性肠梗阻是由于胆道结石进入肠管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尽管胆石性肠梗阻仅占机械性肠梗阻的1%~3%,但是在>65岁的机械性肠梗阻病人中,胆石性肠梗阻占到了25%[1]。由于该病高发人群是老年病人,临床表现常较迟钝,导致了该病的误诊率和死亡率较高,给临床诊疗造成很大难度,该病的外科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回顾1990~2009年间收治的胆石性肠梗阻病人的诊疗过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更好地选择诊治策略。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80岁以上病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的可行性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行PD的80岁以上病人资料并与同期80岁以下病人对比。结果:80岁以上组7例病人发生术后并发症(43.8%),腹腔感染和胃排空延迟各2例(12.5%),肺部感染4例(25.0%),心功能不全、腹腔出血、切口感染和泌尿系感染各1例(6.3%)。术后胰瘘4例(25.0%),A级1例,B级2例,C级1例。术后死亡1例(6.3%),原因为胰瘘并发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肺部感染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对比80岁以下病人术后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80岁以上高龄病人不是手术禁忌,该手术安全可行。专业的手术团队,合理评估病人术前情况,围手术期正确处理是降低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uodenum-preserving pancreatic head resection,DPPHR)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治疗慢性胰腺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DPPHR与PD的59例慢性胰腺炎病人,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前数据、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率、死亡率和术后住院天数等,用EORTC(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QLQ-C30(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C30)V3.0中文版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价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结果:共59例病人纳入研究,PD组37例,DPPHR组22例。两组术前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D组与DPPHR组相比,在术中失血[(332±103)mL比(241±74)mL,P<0.05]、手术时间[(310±91)min比(249±71)min,P<0.05)]和术后住院天数[(14.3±9.0)d比(9.4±8.4)d,P0.05)和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DPPHR组评分略优于PD组。结论:DPPHR组与PD相比在缓解慢性胰腺炎病人疼痛方面有效。两组生活质量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死亡率上并无统计学差异,同样安全可行,在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失血和手术时间,DPPHR组优于PD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