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zinc finger protein 266(ZNF266)基因在不同生物学行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NSCLC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30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原发灶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和30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标本,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三步法检测各组标本中ZNF266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ZNF266蛋白表达在NSC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40%vs 7%,P<0.0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67%vs 40%,P<0.05);淋巴结转移灶中Z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原发灶(93%vs 40%,P<0.05)。结论 ZNF266基因可能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2.
羚羊角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国内产量较少,尚靠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国内发现曾有以黄羊、长尾黄羊、羊、藏羚羊等的角作羚羊角药用。这些角虽然形状与羚羊角相似,功效也有些相似,但不应与羚羊角混同药用,待以后进一步研究其临床疗效决定能否作为新的药源。1正品羚羊角别名高鼻羚羊角,大鼻羚羊角。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lgatatarlcaLinnaeus的角。质坚硬,不易折断、无臭、味淡。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及"通天眼"、无裂纹者为佳。主产新疆博尔塔拉、温泉、塔坡、裕民等地。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通过我国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从哈萨…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因急性大咯血于我院接受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中位年龄45.5(17~73)岁,支气管扩张10例、肺结核3例、肺癌2例、血管畸形1例、不明原因4例.其中10例为外院采用常规材料栓塞术后短期内(≤7 d)再次咯血.统计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分析相关并发症,并计算近期(<3个月)、中期(3~<12个月)及远期(≥12个月)复发率.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栓塞,术后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技术成功率与临床成功率均达100.0%(20/2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损伤、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5(3~42)个月,18例(90.0%)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7、15个月复发,均经内科治疗有效,未再接受血管内栓塞止血治疗.2例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4、10个月死于原发性肿瘤.近期复发率为5.0%(1/20),中期复发率为5.0%(1/20),远期复发率为5.6%(1/18).结论 采用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并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施行肺血管-支气管成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可行性及作用。方法于2011年1月-2014年2月,选取70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单盲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取传统肺血管-支气管成形术,观察组35例采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血管-支气管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和术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5)。随访3年,两组1年和3年存活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血管-支气管成形术治疗NSCLC切实可行,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既可充分发挥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的优越性,又可达到与传统手术治疗相当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在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并发症情况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解剖复位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6.
2型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慢性肾脏病(CK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了上海中心城区1039例30岁以上已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资料完整者共1005例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检测项目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尿白蛋白肌酐比。采用不同的公式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结果:(1)分别采用Cockcroft—Gault(C—G)公式、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根据中国人cKD患者校正后的MDRD(C-MDRD)公式计算eGFR,均显示低肾小球滤过率组(eGFR〈60ml/min/1.73m^2)较对照组年龄显著增高,病程显著延长,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显著升高(P〈0.05)。(2)采用C—G公式、MDRD公式和c—MDRD公式计算得出3种公式计算的低肾小球滤过率组大量蛋白尿的比率分别是11.9%、39.2%和44.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率分别是29.3%、46.4%和50%,后两公式的筛出率明显高于C—G公式,其中C—MDRD公式最高(P〈0.05)。(3)采用C—MDRD公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腰围、收缩压、肌酐和空腹血糖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比数比(OR)值分别为1.014、1.020、1.028、1.010和1.129,P值均〈0.05。结论:MDRD公式和c-MDRD公式比CG公式能更好的评估糖尿病的血管病变,c-MDRD公式更具有优越性。2型糖尿病与慢性肾脏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人们对C肽的活性有了进一步认识。C肽可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 ,其作用机制与升高组织Na+ K+ ATP酶活性及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促进一氧化氮合成有关。细胞膜上C肽受体的发现 ,为研究C肽的生物活性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C肽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已显示其临床应用前景 ,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8.
目的比较和评估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颈部手工全层吻合、手工分层吻合及器械圆形吻合3种不同吻合方式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我科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的3种不同颈部吻合方式食管癌切除62例,其中手工全层吻合组22例,手工分层吻合组19例,器械圆形吻合组21例。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吻合时间、总手术时间、术后前3 d胃液引流、吻合口瘘发生率、瘘口愈合时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胃食管反流情况等。结果3组间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胃食管反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颈部吻合时间器械圆形吻合组〔(11.9±1.9) min〕<手工分层吻合组〔(23.3±3.0) min〕<手工全层吻合组〔(38.9±4.2) min〕(P<0.05),但总手术时间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瘘口平均愈合时间手工分层吻合组(7 d)短于手工全层吻合组(20.8 d)及器械圆形吻合组(19 d)(P<0.05);术后前3 d胃液引流器械圆形吻合组〔(325.4±118.4) g〕较手工分层吻合组〔(515.9±256.5)g〕少(P<0.05)。结论3种吻合方式术后常见并发症和总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器械圆形吻合及手工分层吻合均可有效缩短颈部操作时间,后者瘘口愈合时间更短,前者因胃液引流更少或可减低吻合口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了解本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掌握社区居民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入户面对面问卷随机调查法,对社区18~70周岁居民进行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严重匮乏,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仍是广播,电视,来自卫生人员的健康传播几乎为零。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利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社区群众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健康干预,它既可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病意识,又可减少大医院的就诊压力,真正做到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同时要针对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宣传方式,在宣教的同时既可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又可普及健康知识,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