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51.
由于工伤交通事故及斗殴和暴力行为时有发生,需要医务人员参与诊疗和伤残的鉴定工作.其中眼外伤和颅脑外伤引起的视功能障碍鉴别还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钝挫伤眼经治疗后眼屈光系统未见明确器质性损伤而诉有视力减退者;有器质性损伤而夸大视力减退者;因原有的疾病而诉伤后视力减退者.作者收集 1998~ 2002年间要求医学鉴定视功能案并有完整临床资料记录 148例,发现 40例伪视现象,现简要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52.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2014月8月31日公开发表的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Meta分析软件,Rve Man5.2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合格文献,Meta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医治疗组比较,痊愈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Z=6.64(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Z=1.7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Z=9.35(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但是由于纳入试验的研究方法有待改进以及文献质量不高,所以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53.
患者,女性,3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2年,胸闷气喘心悸1月余"入院.患者出生时即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24年前(1988年)首次行VSD修补术,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UCG)发现残余分流.2000年行VSD残余分流修补术,术后复查UCG仍有残余分流.复查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交界性逸搏心律、频发室早二联律.2012年1月初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气喘心悸,遂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30/72mmHg,嘴唇无紫绀.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与房室旁路射频消融联合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两种消融方法治疗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58例预激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单纯行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单纯组)36例,另一组为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联合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联合组)22例,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最长随访42个月,最短随访3个月,两组随访期间均无一例患者发生房颤(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预激伴房颤患者中,房室旁路射频消融联合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不优于单纯房室旁路消融术;房室旁路消融术可减少预激伴房颤患者的房颤再发率。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指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依据术前心电图P波指数(P波时限(PWD)、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或Morris指数)和P波时限/PR段值(Macruz指数,M))大小,将患者分为PWD1(<120ms)和PWD2(≥120ms)、Ptf1(≤-0.04mm·s)和Ptf2(>-0.04mm·s)、M1(≤1.6)和M2(>1.6)组,比较同一指标的两组患者间CRT术后6个月时的心功能指标改善及反应率有无差别。结果共117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结果显示:CRT术后6个月,各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P波时限及P波终末电势不同的两组患者间相关指标改善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P波时限/PR段值不同的两组患者间相关指标的改善程度并无明显差别(p>0.05),CRT反应率亦有类似发现。多因素分析显示LAD>40mm、PWD≥120ms及Ptf>-0.04mm·s与CRT反应率降低有关。结论术前心电图P波增宽及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延长是CRT术后无反应的可能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6.
目的:评估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患者30例,分为左心室四极导线组和双极导线组。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同步性、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左室导线置入时间、手术时间、X 线曝光时间、左室导线位置均无显著差异。四极导线组可选择的起搏向量远多于双极导线组。术后1个月的超声优化程控显示,四极导线组优化后主动脉射血速度时间积分(AOVTI)和左室同步性均显著改善,同时优于双极导线组优化后(P <0.05)。随访至术后6个月,四极导线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优于双极导线组(P <0.05)。结论左心室四极导线与双极导线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其血液动力学、同步性和短期临床疗效优于双极导线,并可能有助于减少膈神经刺激避免二次手术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置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CRT-D)患者术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J波、校正JT间期( JTc)、校正Tp-e间期( Tp-ec)对术后触发治疗的预测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CRT-D置入患者192例,留取术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读取最长JTc导联中JTc、Tp-ec间期,记录J波阳性病例数。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程控仪观察识别腔内电图图形并完善体表心电图收集。结果其中接受过触发治疗者(抗心动过速起搏和除颤)44例(触发治疗组),未接受过触发治疗者148例(未触发治疗组),触发治疗组J波阳性率大于未触发治疗组(P<0.05),JTc(P<0.05)、Tp-ec(P<0.001)显著延长。当 JTc≥358.50 ms、Tp-ec≥116.47 ms时,患者术后接受CRT-D触发治疗的风险显著增加,且与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影响患者预后,而J波的预测价值不确定。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JTc、Tp-ec的增大增加了CRT-D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当JTc≥358.50 ms、Tp-ec≥116.47 ms时,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增加,并可能作为是否接受触发治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超短波治疗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早期A1型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仅暴露T10脊髓并不打击,其他操作同其他实验组;对照组,暴露胸10(T10)脊髓后给予Allen打击制备SCI模型,并不给予任何治疗;干预组,给予Allen法打击致SCI,并在损伤后24h开始给予小剂量超短波干预,每日1次,每周5次,每次7min,直至取材前。大鼠的运动功能用BBB评分及大鼠脊髓损伤联合行为评价方法(combined behavioral evalu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CBS)评分进行评定,SCI大鼠取材后分别对组织进行纵向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3/GFAP、IBA-1/P65在组织内的表达部位和表达量。结果:(1)BBB评分显示,SCI后大鼠运动功能逐渐改善,7d时治疗组BBB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SCI后5d、7d时,干预组CBS评分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干预组大鼠的功能恢复强于对照组(P0.05,P0.01);(2)SCI后1d、3d、7d小胶质数量逐渐增多,SCI后3d、7d,干预组IBA-1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SCI后1d、3d、7d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P65蛋白的细胞逐渐增多。SCI后3d,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SCI大鼠的受损脊髓组织IBA-1/P65共染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1)。此外,干预组P65阳性细胞入核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SCI后A1型促炎性星形胶质细胞逐渐出现,相比SCI后1d、7d,SCI后3d大鼠受损脊髓当中的A1型星型胶质细胞(C3/GFAP阳性细胞之比)达峰值(P0.01)。SCI后3d、7d时,干预组A1型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SCI后早期小剂量USW治疗可以抑制损伤周围小胶质细胞数量及炎症因子释放,进而抑制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这一现象与NF-κB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初步评估左心室四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患者,植入应用左心室四极导线的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评估其安全性和急性期疗效。结果2例患者均通过静脉途径成功植入CRT—D装置,仅1例在头端(第1极)起搏测试时有膈神经刺激,未出现其他手术并发症。程控发现,优化的起搏向量下,2例患者的QRS时限和心脏同步性均最佳,左室射血分数改善。结论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同时,提高CRT急性期疗效。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耳功能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后复发监测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6月—2019年10月确诊房颤并首次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84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组(19例)和未复发组(6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耳功能相关参数。比较房颤复发与未复发2组患者各指标的变化并明确其中的危险因素。 结果 房颤RFCA术后复发组左房前后径、左心耳口径及深度大于未复发组(均P<0.01),而左心耳面积变化率、排空速度、充盈速度复发组小于未复发组(均P<0.01)。左心耳面积变化率与复发时间(r=0.685,P=0.001)、排空速度(r=0.562,P=0.012)、充盈速度(r=0.627,P=0.004)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BNP(r=-0.558,P=0.013)及心耳深度(r=-0.496,P=0.031)呈负相关。左心耳面积变化率预测房颤RFCA术后复发的AUC为0.933(0.875~0.991),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减小是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左心耳面积变化率<40.95%作为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临界值效果最佳。 结论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耳功能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有预测价值。其中左心耳面积变化率减小是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