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4篇
外科学   342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引流术后引流管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9年1月120例行引流术的SAP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胰周坏死腔内均置2根以上的橡胶引流管,术后动态监测引流液细菌生长的情况,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并监测引流物淀粉酶的水平以判断有无胰瘘的发生,同时腹腔CT平扫检查了解引流管及周边的情况,引流物黏稠者给予灌洗以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对胰瘘1个月以上者行瘘管造影了解主胰管的情况.结果:67例术后无胰瘘,或低流量胰瘘并不与主胰管相通,逐步拔除引流管而痊愈;44例胰瘘与主胰管相通,逐步退管,且粗口径管换成细口径管并夹闭引流管2周以上无不适后拔管;4例患者胰瘘6个月以上仍不能夹管遂行瘘管空肠吻合而痊愈,5例带管出院引流管不慎脱出而未及时插管者3例无不适,2例4个月后形成假性胰腺囊肿后再行囊肿空肠吻合术治愈.结论:SAP引流术后,根据有无胰瘘及与主胰管的通畅情况而处理引流管是保证患者顺利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2.
目的构建针对人SIRT1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并筛选出对胰腺癌细胞系PANC-1基因沉默效果最明显的shRNA质粒表达载体。方法针对SIRT1基因的mRNA序列设计,分别构建3个shRNA质粒表达载体和1个阴性对照质粒表达载体,经大肠杆菌扩增,酶切,PCR,测序鉴定,转染胰腺癌PANC-1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IRT1 mRNA和蛋白的被抑制情况。结果经测序证实,成功构建SIRT1-shRNA真核表达质粒,插入的DNA片段的序列与设计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质粒转染PANC-1细胞后,SIRT1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调;其中以1号重组质粒效应最强。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以SIRT1为靶向的shRNA的重组质粒。其对胰腺癌PANC-1细胞SIRT1的表达具有显著抑制效应。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SIRT1的功能和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大出血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中心1999年-2008年收治的790例SAP患者中并发大出血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按防治出血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阶段,对前后两阶段SAP合并大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387例SAP患者,并发大出血44例,其中以消化道大出血为主12例、以腹腔内大出血为主32例,发病率11.37%(44/387),死亡19例,死亡率4.91%(19/387);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403例SAP患者,并发大出血21例,其中以消化道大出血为主8例、以腹腔内大出血为主13例,发病率5.21%(21/403),死亡5例,死亡率1.24%(5/403);两期出血发病率和出血所致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及时肠内营养和免疫治疗、有效腹腔引流及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和方式可能是降低SAP并发大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4.
目的:通过比较小鼠不同细胞类型之间Pdx-1基因转录起始区的表观遗传修饰差异,探讨表观遗传修饰对Pdx-1基因转录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共沉淀-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胚胎干细胞(mES)、小鼠成纤维细胞株NIH3T3细胞和小鼠β细胞株NIT-1细胞Pdx-1和MLH1基因转录起始区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H3K4m3、H3K9m3和H3乙酰化)的状况。同时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上述3种细胞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析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H3K4m3、H3K9m3和H3乙酰化修饰与基因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以mES细胞为对照,NIT-1细胞的Pdx-1基因转录起始区呈低DNA甲基化和高H3K4m3修饰(P0.05),NIH3T3细胞的Pdx-1基因的转录起始区的DNA甲基化、H3乙酰化、H3K4m3和H3K9m3修饰水平明显增高(P0.05);(2)Pdx-1基因仅在NIT-1细胞表达,其表达与DNA甲基化存在等级负相关(r=-0.802,P0.01),与H3K4m3修饰存在直线相关(r=0.997,P0.01),与H3K9m3修饰存在等级负相关(r=-0.879,P0.01);(3)管家基因MLH1的表达与所检测的表观遗传修饰无相关性。结论:DNA甲基化、H3K9m3与H3K4m3修饰能相互协调,共同调控Pdx-1基因的表达,对胚胎干细胞向β细胞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系统地回顾了胰腺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及生物学特征,并根据所分泌的不同激素对肿瘤进行分类总结其临床表现;比较了超声影像及超声内镜、CT和MRI、正电子发射断层影像(PET)、血管造影术在诊断胰腺内分泌肿瘤方面的特点;探讨了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生长抑素类似物、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在胰腺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综合运用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NF-κB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相关性肺损伤中的表达改变情况及乌斯他丁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逆行胰胆管牛磺胆酸钠(TAC)注射方法建立大鼠ANP肺损伤模型。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O组),ANP生理盐水对照组(ANP组)和乌斯他丁治疗组。各组于术后3,6,12h剖杀,检验NF-κB的表达情况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TNF-α的变化及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相对于SO组,ANP组大鼠从3h开始,MPO及TNF-α增高,NF-κB表达于3h增高,6h达到高峰,给予乌斯他丁治疗后,肺损伤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ANP相关肺损伤与NF-κB的激活有关,乌斯他丁通过下调NF-κB表达对ANP相关性肺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早期伤口分泌物涂片检查对创伤性气性坏疽早期诊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6年4月本院收治的受伤后超过1 h的10 881例开放性创伤患者的资料,对其伤口分泌物早期常规作革兰染色涂片检查。结果本组创伤患者发生气性坏疽11例,发病率为0.10%。其中车祸伤5例,机器压伤3例,石头压伤2例,枪伤1例。受伤部位在上肢7例(63.6%),下肢3例(27.3%),下颌部合并头颈部伤1例(9.09%)。发病时间(3.3±2.2)d,均全部治愈。7例合并粉碎性骨折、已丧失肢体功能的患者均行伤肢截肢,3例肢体创伤没有骨折的患者及1例下颌部合并头颈部伤气性坏疽立即行外科清创、联合选用抗菌谱广(包括革兰染色阳性和阴性)的头胞菌素和高压氧治疗后均治愈。结论气性坏疽发生率少但比较致命,医生诊断时应提高警惕。清洗和清创术对预防感染是关键,高压氧是一种有益的辅助治疗。早期伤口分泌物涂片查找革兰染色粗大杆菌对早期诊断创伤性气性坏疽有一定的作用,且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ligen 19-9.CA19-9)检测在胰腺癌可切除性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218例胰腺癌经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螺旋CT、CA19-9及两者结合判断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判断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66.7%、76.7%、94.4%;CA19-9分别为84.5%、76.4%、80.3%、81.2%;两者结合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为82.8%、86.3%、87.3%。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CA19-9检测可显著提高胰腺癌可切除性判断的阳性预测值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89.
目前对X射线的防护重点多放在较为大型或固定型的X光机上。而对于小型的、尤其是手提式X光机的防护还尚未见过报道。对此为减少手提式X光机射线对工作人员的危害,我们研制了手提式X光机板式防护屏,经测定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现将手提式X光机板式防护屏防护效果评价如下: 一、板式防护屏的结构板式防护屏是一个板状结构,由1.5mm厚的铅板、1.5mm厚的铝板和0.5mm厚的镀锌铁皮组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0.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在胰腺癌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是一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在维持细胞外基质完整性和调控肿瘤细胞浸润转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分析TFPI-2和在人类胰腺癌中表达情况,探讨TFPI-2与胰腺癌恶性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判断胰腺癌预后及后期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Westem Blot及RT-PCR方法,检测TFH-2在20例临床胰腺癌标本及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HPIAS图像分析仪分析各组标本相对密度,t检验各组相对密度差异,秩和检验TFPI-2与胰腺癌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胰腺癌恶性程度的加深,TFPI-2表达逐渐下降,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TFPI-2与胰腺癌恶性程度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可能成为胰腺癌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并为基因治疗胰腺癌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