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1.
杨景哲  胡大为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4066-4069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发达国家女性中最常见的肿瘤,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仅次于子宫颈癌,但近年来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并且每年以2.4%的速度递增,呈现年轻化趋势,中国在过去10年内的乳腺癌发病率暴增47%,每年有20余万乳腺癌新发病例.但到目前为止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44v6和p2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新鲜标本及相应的正常大肠黏膜,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44v6的表达;同步制备上述病例大肠癌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中p27的表达,结合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44v6和p27在大肠癌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1),而且CD44v6和p27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端器官转移、Duke分期及预后相关(P值均〈0.05),CD44v6。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P〉0.05),但p27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结论CD44v6和p27的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两者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一定的负相关,同时检测二者对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复发转移潜能,评价患者的预后及术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有机氯农药暴露与乳腺癌发生关系。方法运用病例对照研究,留取患者的清晨空腹血标本1份约5 mL和术后脂肪组织标本约10 g,标本经处理后,运用气相色谱仪检测病例组(98例)和对照组(79例)血清和乳腺脂肪组织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结果患者的居住地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3),城市和农村患者血清中β-六氯环己烷(β-HCH)和甲基五氯苯硫醚(PCTA)暴露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2.04、2.07、3.06、3.05,P=0.00);脂肪组织中β-HCH、PCTA和PP’-滴滴伊(PP’-DDE)暴露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3.59、3.62、2.67、2.74、6.68、7.01,P=0.00);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患者血清和脂肪组织中β-HCH、PCTA暴露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P<0.05)。结论有机氯农药暴露可能与乳腺癌发生有关,尤其促使ER阳性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CSF)与纳米银敷料对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建立深Ⅱ度烫伤模型,分为A、B、C 3组,A组( n=30):凡士林纱布覆盖;B组(n=30):纳米银敷料覆盖;C组(n=30):rhGM-CSF涂抹创面。分别于伤后第1、4、7、10、14、21天,观察创面炎症反应,计算愈合率,细菌培养并计数。结果 A、B、C 3组均在第10天出现明显的血管化和上皮化,A组创面伤后红肿明显,并且在第14天出现痂下积脓,向皮下潜行,切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聚集、迁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化和上皮化进程较慢;B、C组创面伤后红肿,在伤后第4天炎症反应最重,切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聚集、迁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化和上皮化进程较A组明显加快,至第14天因为创面溶痂,炎症反应较前略有加重。创面愈合率方面,C组>B组>A组,第14、2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和B组、C组分别于伤后第4和10天出现细菌生长,第10、14、21天,B组、C组比A组细菌生长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B组、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结论 rhGM-CSF和纳米银敷料外用,均能减少深Ⅱ度烫伤创面细菌生长,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方面,rhGM-CSF优于纳米银敷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复方黄柏液涂剂外用对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干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确诊的深Ⅱ度烧伤火毒伤津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1%体表面积创面外用碘伏溶液35 mL,低剂量及高剂量治疗组予1%体表面积创面分别外用复方黄柏液涂剂17.5,35 mL,每日换药1次。观察各组治疗后14 d病理学改变;各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1 d量化创面局部症状体征,于治疗后21 d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后7,14,21 d各组计算创面愈合率,分别按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FGF-7,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半胱胺酸天冬氨酸水解酶-3(Caspase-3)含量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创面组织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创面组织细胞凋亡率。结果 治疗前各组局部症状体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及高剂量治疗组在治疗后7 d创面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14,21 d创面愈合率明显增高(P<0.05);在治疗后21 d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7,14,21 d局部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降低,创面组织中VEGF,FGF-2,FGF-7,EGF,IL-10水平显著增高,细胞凋亡率,Caspase-3,TNF-α及NF-κBp6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高剂量组之间上述指标均优于低剂量组(P<0.05)。光镜下低剂量及高剂量治疗组在治疗后第14天均较对照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且高剂量组表现更显著。结论 复方黄柏液涂剂外用对深Ⅱ度烧伤创面有明显治疗效果,可剂量依赖性的通过上调生长因子水平、改善炎症反应并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纳米银敷料联合外用对深Ⅱ°烫伤创面愈合过程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建立深Ⅱ°烫伤模型,分为A、B、C、D 4组,A组30例:凡士林纱布覆盖;B组30例:纳米银敷料覆盖;C组30例:rhGM-CSF涂抹创面;D组30例:rhGM-CSF联合纳米银敷料覆盖,伤后第1、4、7、10、14、21天,观察创面炎性反应,细菌培养并计数,按照ELISA测定血清IL-2、IL-8水平。结果炎性反应由重至轻依次为A组、B组、C组、D组;A组、B组/C组、D组分别于伤后第4、10、14天出现细菌生长,D组与A、B、C组比较,B、C组与 A组比较,细菌生长数量少,且第10、14、2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IL-2、IL-8水平各时相点不同,D组最低,A组最高;IL-2水平,除伤后第1天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天,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P>0.05)外,其余各时相点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水平,除第1天,A组与B组、B组与C组、D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在各时相点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减轻深Ⅱ°烫伤创面炎性反应,并且优于rhGM-CSF、纳米银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和纳米银敷料联合外用对深Ⅱ°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上皮化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建立深Ⅱ°烫伤模型120例,均分为4组,A组用凡士林纱布覆盖、B组用纳米银敷料覆盖、C组用rh GM-CSF涂抹创面、D组用rh GM-CSF+纳米银敷料覆盖,伤后第1、4、7、10、14、21天,观察创面的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表皮生长因子(EGF),采用RT-PCR法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4个组均在第10天出现明显的上皮化;EGF水平逐渐上升,A组上升最慢,D组最快;A、B组的TGF-β1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上升,C、D组的在第14天达到峰值,第21天下降,且D组下降幅度较大。结论 rh 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加速了深Ⅱ°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上皮化的形成,上皮化程度优于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C(MMC)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Smad2/3蛋白的影响。方法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瘢痕成纤维细胞,采用四唑盐比色(MTT)方法,观察不同浓度MMC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MMC作用下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2/3蛋白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MMC对体外培养的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活性的抑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12.5μg/ml MMC开始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2/3蛋白的表达具有明显减弱效应(P<0.05)。结论 MMC一方面通过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另一方面通过抑制Smad2/3蛋白的表达而发挥抑制瘢痕增生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MMC)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MMC作用于体外培养的FB,采用四唑盐比色(MTT)方法,观察MMC对体外培养的KFB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RT-PCR方法,检测MMC对体外培养的KFB 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显示在24、48、72 h时间段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呈现上升趋势,作用48 h、72 hKFB与24h相比KFB有极显著差异(P<0.01),作用72 h与48 h相比,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比不显著,24h为最佳作用时间.RT-PCR方法显示:MMC干预组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从12.5 μg/mlMMC开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随MMC浓度增大,MMC干预组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 2.5~ 200 μg/ml范围的MMC可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病理性KFB的增殖活性,当浓度为200 μg/nl时作用尤为明显,MMC对TGF-β1 mRNA的表达具有明显减弱效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