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肿瘤学   10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分析上皮-肌上皮癌患者局部区域复发风险和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9—2015年收治的18例首程治疗或首程辅助治疗于本中心完成的上皮-肌上皮癌患者生存情况。单纯手术8例(44%),术后辅助放疗9例(50%),根治性同步放化疗1例(6%)。比较各组局部区域复发率和生存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全组5例(27.8%)患者LRR,5年LRFS率为69%,5年OS率为93%。辅助放疗组5年LRFS优于单纯手术组,但未达统计学差异(71%∶57%,P=0.569)。结论 局部区域失败是上皮-肌上皮癌治疗的主要失败模式,进一步提高LC率是改进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分析原发鼻咽腺样囊性癌的临床治疗模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971-201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46例原发鼻咽腺样囊性癌患者,男22例、女24例,中位年龄47岁(23~74岁)。其中34例患者接受单纯放疗,应用常规放疗技术25例,调强技术9例,5例患者因放疗后肿瘤残存行挽救性手术;12例接受综合治疗(手术+术后放疗)。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66.0个月(11.0~270.6个月),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40%,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4%、47%,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0%、62%。单纯放疗组放疗结束疗效评价达完全缓解者12例,部分缓解者13例,无变化者9例。单纯放疗、术后放疗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74%,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3%、66%(P均>0.05)。结论 鼻咽腺样囊性癌病程发展相对缓慢,放疗敏感者首选放疗,放疗不敏感者或放疗后残存者可行挽救性手术。  相似文献   
43.
窄带成像内镜在喉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内镜在喉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对122例怀疑有喉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选用具有普通白光和NBI两种观察模式的电子内镜进行咽喉部的检查.对发现的病灶依次使用白光和NBI模式进行分类和病灶性质的判断,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观察模式对喉癌的诊断作用.结果 122例患者中共发现了149个病灶,其中息肉16个,炎性反应7个,单纯性增生24个,轻度不典型增生17个,中度不典型增生6个,重度不典型增生6个,原位癌9个,浸润癌64个.NBI内镜对喉部病变的正确诊断率是90.6%(135/149),高于普通白光内镜的75.2%(112/14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14,P<0.001).NBI内镜对喉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3.2%(68/73),高于普通白光内镜的68.5%(50/73,x~2=14.317,P<0.001).结论 NBI内镜通过识别黏膜表面微细血管形态变化提高对喉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喉部病变诊断的正确率,从而增强内镜在喉癌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鼻咽癌常规放疗面颈联合野照射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CT模拟机定位技术及治疗计划系统分析鼻咽癌常规放疗面颈联合野照射时肿瘤靶区及颅底剂量欠量问题,并分析采用不同处方剂量点造成的靶区剂量分布差别.方法 选择11例接受常规放疗的首程鼻咽癌患者,普通模拟机定位,将通过科查房的面颈野边界应用细铅丝在面罩上标记,然后在CT模拟机上采取和普通模拟机定位相同的治疗体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扫描,获取的图像通过网络系统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由医生在数字莺建图像上根据细铅丝的位置复制出面颈联合野,同时在横断面上逐层勾画鼻咽原发肿瘤GTV及照射野内的蝶骨体、斜坡等靶区.取两个处方剂量点分别位于第1颈椎前(代表鼻咽深度)和第3颈椎前(代表上颈深度).按临床要求以处方剂量点36 Gy分18次为面颈联合野的处方剂量,由计划系统分别计算原发肿瘤及颅底的剂量.结果 以鼻咽深度为处方剂量点时,95%体积的GTV实际受量为33.31~35.54 Gy,中位值为34.83 Gy;95%体积的颅底实际受量为17.76~34.60 Gy,中位值为30.28 Gy.当以上颈深度为处方剂量点时,95%体积的GTV实际受量为31.43~33.36 Gy,中位值为32.44 Gy;95%体积的颅底实际受量为16.52~32.60 Gy,中位值为28.52 Gy.结论 鼻咽癌常规放疗采用面颈联合野无论采用鼻咽还是上颈部为处方剂量计算深度均会造成GTV及颅底剂量低于处方剂量,后者尤为明显.提示临床实施常规放疗时应以鼻咽深度为处方剂量点,同时应结合临床情况酌情考虑对颅底受侵患者疗终给予适当补量.  相似文献   
45.
透明细胞肉瘤病理与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透明细胞肉瘤的病理与临床特点。方法 复习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73 年至1998 年收治的6 个病例及复习文献,对其病理及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预后因素等做一总结。结果 透明细胞肉瘤来源于原始神经外胚层细胞,由在胚胎形成过程中迷走于肌腱和肌筋膜中的神经脊细胞发展而来,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改变,即t(12;22)(q1314;q1213) 等;病变与肌腱及肌筋膜关系密切;易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后易局部复发。治疗原则应为手术加术后大野放射治疗并采用多次缩野技术,区域淋巴结应给予手术清扫或放射治疗。5 年生存率为37 % ~67% 。影响预后的因素有肿瘤大小及是否伴有坏死。结论 透明细胞肉瘤是一类有自身特征的肿瘤,治疗上应有别于其他软组织肉瘤  相似文献   
46.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osimetric effects of simulation and correction fusion (SF), automatic and visual correction fusion (AF), and bone fusion (BF) during the course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Methods Fiftee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IVa NPC treated with IMRT had planning CT scans before and after 20-25 fractions of radiotherapy. SF, AF, and PF methods were separately used to undertake the fusion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planning CT images. New treatment isocenters were the shadow cast of the initial isocenter on the second planning CT images with the three fusion methods;initial treatment planning was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 planning CT according the new treatment isocenter, and new dosimetric distribution was calculated. The fusion parameters of the three fusion methods, as well as dosimetric changes in the target volume and normal tissue, were compared with paired t-test. Results There were relatively small differences in fusion parameters between SF and AF methods;the paired difference means in translation in all directions were less than 0.13 cm, and the paired difference means in rotation in all directions were less than 0.40 degree. BF fusion parameters differed widely from others, especially in rotation, and the paired difference means were more than 0.71 degree. The three fusion methods have similar dosimetric effects on the target volume and normal tissue,but had a significant dosimetric effect on the neck region,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GTVnd D95(P=0.039). Dmax and D1 cm3 for the brain stem remained unchanged or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BF method, but they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with the SF and AF methods. Conclusions Different fusion methods would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in the research on dosimetric changes in the target volume and normal tissueduring the IMRT for NPC, so the fusion method should be introduced in the reports of these research. TheBF method is not recommended because its dosimetric effect on the neck region is great, resulting in a big
DOI:10.3760/cma.j.issn.1004-4221.2015.03.018
基金项目:北京希望马拉松专项基金资助(LC2012B36)
作者单位:100021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通信作者:高黎,Email:li_gao2008@outlook.comdifference from the actual dose distribution. The SF and AF methods have similar dosimetric effects, which are close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相似文献   
47.
下咽癌是头颈部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25%~35%。由于下咽重要的位置与功能,器官功能的保全与生存的提高同样重要,综合治疗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的综合治疗模式不断更新,患者生存以及器官功能保全率逐渐升高。近年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在下咽癌治疗中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主要介绍综合治疗的进展以及最近的临床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8.
鼻咽黏液表皮样癌治疗方法与结果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本院近13年来收治的11例鼻咽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治疗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 .方法 11例患者全部均经病理证实.病理高分化1例,中分化2例,低分化7例.治疗上2例患者采用单一手段治疗(1例放疗、1例手术),9例采用手术加放疗(6例术前放疗、3例术后放疗).结果 随访8~153个月,中位值41.5个月.除1例死于心功能不全、1例失访外,余9例截至随访13期均存活.其中6例无瘤存活,3例原位带瘤生存.随访过程中无一出现颈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 鼻咽黏液表皮样癌进展相对缓慢、预后较好,但应长期随访.治疗上应以手术为主,即使对于低分化者也应先考虑根治性手术,术后有选择的辅以放疗.  相似文献   
49.
鼻咽癌是放疗敏感肿瘤,疗效与放疗剂量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1]).现代常规放疗技术以及肿瘤剂量高于66 Gy时,T_(1~2)、L_(3~4)期5年局部控制率达57%~91%、30%~83%,Ⅰ~Ⅱ、Ⅲ~Ⅳ期5年总生存率达71%~90%、41%~75%.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MRT)靶区勾画与计划制定期间鼻咽癌肿瘤体积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4月,49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在我院接受调强放射治疗.在对患者行CT模拟定位扫描后,进行靶区勾画和IMRT计划制定,通过验证后,行CT校位并进行第二次CT扫描.记录两次扫描间隔的时间,并将两次CT图像进行融合后测量肿瘤体积的变化,分析肿瘤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肿瘤体积前后对比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轶检验,肿瘤体积变化的单因素分析采用Spearman锄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Ordinal回归(等级回归)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teristic Curve,ROC曲线)来初步确定判断影响肿瘤体积变化的界值.结果共检测原发灶49例,淋巴结144个,两次扫描间隔时问7天~27天,中位时间17天.对于49例原发灶,二次扫描之间差值的变化范围为-0.419cm3~13.210cm3,平均值1.076cm3±2.501cm3,其中5例原发灶较第一次扫描时缩小,11例无明显变化,33例较第一次扫描时增大,前后两次扫描两者体积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对于144个淋巴结,二次扫描之间差值的变化范围为0~5.659cm3,平均值0.379cm3±0.838 cm3,其中87个无明显变化,57个较第一次扫描时增大,前后两次扫描两者体积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多因素分析结果认为,对于原发灶两次测量肿瘤体积的差值仅与第一次扫描时肿瘤的体积大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对于转移淋巴结,影响因素包括第一次扫描时淋巴结的体积大小,淋巴结中心坏死情况以及两次扫描的间隔时间,与第一次31例报道的结果基本相同.结论根据49例病例所绘制的ROC曲线,IMRT制定时间问隔对肿瘤体积大的病例影响较大,对于原发灶体积>53.5cm3或淋巴结体积>4.2cm3,应该重视时间间隔的影响;对于原发灶体积>97.8cm3或淋巴结体积>9.6cm3,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小对疗效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